王朱丹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描述了一例大学生由于考试挂科这一负性生活事件从而导致社交恐惧的心理问题咨询过程。咨询师对其直接或间接的认知、行为进行调整,最终使其焦虑恐惧情绪得以改善。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咨询;社交恐惧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9-0082-02

目前,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突出因素之一,据一项对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有44.5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12.20%的人迫切需要咨询师的指导帮助[1]。这表明,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咨询,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刻不容缓。近年来,我校鼓励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以便在日常工作中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大学生解除心理问题,防范恶性事件发生。本人于2015年11月份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具备心理咨询资格。

一、案例概述

王某,女,汉族,21岁,西安某高校大三年级学生,由于考试挂科,内心产生自卑感,从而害怕与人交际,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出现在公共场合就紧张焦虑,总找理由回避,为此非常痛苦,晚上失眠。症状持续时间已有近三个月,非常想改变自己的状况。

王某出生于陕西某县城的一个教师家庭,家庭条件中等,有一个比自己大三岁的姐姐,姐姐成绩格外优秀。由于常常被家长跟姐姐做比较,父母亲又是教师,所以全家人对她抱有很高的期望,在学习上对其要求较为严格。王某天性好强,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把学习成绩看成是获得爱和自尊的唯一途径,几乎没有兴趣爱好,性格相对内向,交际圈很小。

二、病因分析

求助者为女性,21岁,正在青春期,生理上处于发育阶段,认识水平不高,加之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家庭教育严格,从小性格受到压抑。大二期末考试挂科后,产生自卑心理,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系统,未及时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关注,导致她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同时,她存在一些认知错误——因为挂科就认为自己很失败、同学们都瞧不起自己。另外,人格原因方面,求助者性格内向,做事追求完美,自尊心强。

三、心理评估及诊断

该求助者苦恼,能主动寻求帮助,对自己的症状能自知,说明其主客观世界是统一的。由于负性生活事件引起了一系列焦虑情绪和恐惧行为,说明其内在心理活动是协调一致的。不良症状恰恰符合其好胜心强、追求完美的人格特点,说明其人格是相对稳定的。根据郭念峰教授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项原则,该求助者属于心理咨询范围。

初步诊断该求助者的问题为严重心理问题。诊断标准如下:一是引起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现实刺激,即考试挂科产生的自卑感让其产生了社交过程中焦虑恐惧的情绪体验。二是求助者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痛苦情绪不间断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三是遭受的刺激强度较大,反应强烈,对学习生活、社会交往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四是反应对象已出现泛化。

四、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分为三个阶段,即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心理帮助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咨询次数共6次,每次50分钟左右。具体咨询过程如下:

(一)第1次咨询

了解求助者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让求助者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有关事项与规则;做心理测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求助者交谈,收集临床资料,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并制定咨询方案。

(二)第2次咨询

加深咨询关系,让求助者理解认知行为疗法原理及治疗过程,首先让求助者明白自己想法中错误的自我观念,比如“我考试挂科了,我很失败”;让求助者学会用对具体事件的评价来代替对自我的整体性评价,使其认识到自己只是在某些特定行为上确实有一些问题,但除此之外的其他方面则可能与常人一样。

(三)第3次咨询

巩固咨询效果,使求助者认识到导致自己问题产生的边缘性错误观念,在现实生活中主动检验自己的错误观念。在之前的咨询过程中,求助者暴露出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如认为同学们瞧不起自己,甚至嘲笑自己。针对这些观念,我建议她在实际情境中加以验证,让她去问问周围的同学对她的印象是否真的那样坏。实际反馈回来的结果是,周围人除了觉得她情绪不好外,在其他方面和以前并没有很大差别,对她的评价仍然很高。求助者对此结果感到高兴,她发现情况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糟糕。

(四)第4、5次咨询

求助者在第4次来访的时候,自述许多道理已经能想明白,但是还是消除不了社交时的焦虑害怕感。因此,我和她协商,决定第4、5次应用系统脱敏法,改变不良的行为。首先,让求助者理解系统脱敏的原理及治疗过程,然后教求助者学习有效的放松方法——“肌肉松弛法”。当求助者学会放松后,协助其发现引起焦虑的情境,确定引起焦虑的事件等级,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建立焦虑等级表。

根据制定的焦虑等级表,对求助者由小到大依次逐级脱敏。首先在求助者进入放松状态后,让她想象最低等级的刺激事件——和同学在一起但不说话,当她感到有些紧张焦虑时伸出手指示意,此时令她停止想象,并全身放松。等她平静后重复以上过程,直到求助者如此想象而不再感到紧张焦虑为止。接着让求助者想象高一等级的情境,然后又全身放松,反复多次,直到想象这一刺激不再焦虑紧张为止,逐级而上。

(五)第6次咨询

帮助求助者巩固已建立起来的新的合理的信念及有效的焦虑应对策略,了解求助者对咨询的感受和体会,进行SCL-90和SAS心理测验。

五、咨询效果评估

求助者自我评估:“我现在像放下了一个很重的包袱,不再像以前那样害怕跟人交流了,对自己也有了客观的认识,紧张、失眠的情况比以前少多了,人也开朗了许多”。心理测验结果:SCL-90测验结果:躯体化因子1.8,恐怖因子1.96,人际关系敏感因子1.85,焦虑因子1.78;SAS测验结果:标准分49,显示各项指标已恢复到常模水平。

六、总结

大学生处于一个心智逐渐成熟的年龄阶段,对自我的正确评价正在不断建立、修正,在这个过程中,容易产生不合理信念及不合理认知。认知行为疗法重点强调以下三步:第一,引起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个人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是不合理认知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第二,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第三,求助者可能认为情绪困扰的原因与自己无关,咨询师应该帮助求助者理解领悟,引起情绪困扰的认知恰恰是求助者自己的认知,他们应该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有责任。因此,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的相关理论进行心理分析与行为治疗,对大学生的焦虑恐惧方面的心理治疗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肖征.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115-117.

[2]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吴波.我国心理健康服务方法的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2.

[5]刘桂荣.大学生负性情绪问题的文化调适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