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娥

摘要:“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是《汉书·艺文志》中,班固对《老子》基本思想的概括。班固认为,道家是先让人拥有强大的内心世界,然后才能够有正确的处事的态度和方法,拿清和虚作为智慧产生的前提,叫“清虚以自守”,拿卑和弱作为持身之道、处事之方,“卑弱以自持”。给我们的启示:(一)清,清静为天下正,旁观者清;(二)虚,虚才能容,谦虚使人进步;(三)卑,善于处下,低调、韬晦;(四)弱,“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

关键词:老子思想;清虚;卑弱;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0-0066-02

“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是《汉书·艺文志》中,班固对《老子》基本思想的慨括。班固认为,道家是先让人拥有强大的内心世界,然后才能够有正确的处事的态度和方法,拿清和虚作为智慧产生的前提,叫“清虚以自守”,拿卑和弱作为持身之道、处事之方,“卑弱以自持”。

清虚是一种内在的、收敛的力量。坚守住这种力量,会给“张扬”的对方一种无形的威慑,使自我处于一种貌似被动,而实际主动的地位。卑弱就是不要把自己弄得非常傲慢。老子认为,任何事物,一旦表现出强盛的时候,就开始走向衰败了。这就是《道德经》根本性的东西:“清”“虚”“卑”“弱”。给我们的启示如下。

一、清,清静为天下正,旁观者清

老子告诉我们,什么样人是聪明的,有智慧的首先心里得是清净的,干净的净。“一念心清净,处处桃花开”,一个人心里是干净的,看别人才能是干净的,这样的心灵才能染上月光和花的芳香。其次,心里得是清静的,宁静的静。“宁静以致远”,要想有远大的智慧,心绪烦乱也不行,所以这心还得是宁静的。“静为躁君”(第二十六章),静能制动,由静而定,由静而安,“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第四十五章),清静是天下最高的智慧。我们心里要保持这种平静的冷静的状态,才能够看出事物的问题、关键,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我们很多人都犯一个共同的毛病,叫作躁,急躁暴躁浮躁狂躁,任何一个人在这种状态下,都谈不上智慧,所以要以静来制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生活中很多事,我们置身其中,就不知何去何从,一旁观就什么都看清了。所以,认识别人不容易,认识自己更困难,我们要经常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问题,来看待自己,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

二、虚,虚才能容,谦虚使人进步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毛泽东的概括。一个人脑子里满满的都是自己的东西,谁都看不起,这样怎么可能进步呢?日本一大学教授,自我感觉极为良好,但和同事的关系、同学的关系却搞不好,他自己也非常苦恼,就向一位禅宗的高僧请教,一见面就说自己多么多么好,别人多么多么对不起自己,不停地讲不停地讲,开始的时候高僧一句话都不说,拿着水壶不停地给他杯子里加水,等这个教授发现的时候水都流了一地,这时候他开始问:“你要干什么啊?”高僧告诉他两条道理:第一条,杯子要装满水,位置得比壶低,你老把自己弄得居高临下、高高在上的,谁能给你讲什么?你又能听得进去什么?第二条,你现在的心理状态就像装满水的水杯一样,我再说什么、别人再说什么统统都没用。所以,人生的道路虽然充满坎坷,但只要有谦虚的态度、谦逊的态度,就能让你学到更多的智慧,避免更多的麻烦,很好地走完人生长路。

三、卑,善于处下,低调、韬晦

1.善于处下。“道”曾被道家的代表人物用很多种形象来类比,最基本的一个就是道路的道。道路有多重要啊?要想富还得先修路呢!这么重要的一个事物就在我们脚下,位置就这么低,可见道这个东西,看似挺高妙的,其实它的位置是非常低的。

“大国者下流”(第六十一章),“下流”不是卑鄙下流的下流,其含义是处在水的下游,处在水的下游才能汇聚众多的水,才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是大国应有的胸怀和智慧。

2.低调、韬晦。先说低调。什么是君子呢?老子说,君子要“光而不耀”(第五十八章)。首先你得有光,你阳光,你有智慧,你有品德,但是不管你有什么,你都不要去炫耀,光芒要内敛,这就是君子,这就是低调。当然低调很难,为什么难呢?第一,低调你得有资本,你本来就很低了,你还低调什么?你连光都没有还耀什么?“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第二十八章),这是真正的低调。第二,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这种高调的冲动,遏制不住。正像现在很多人名片里面都印了很多的头衔,较为经典的是,有一张名片,上面写着“某某某,副厅级调研员(本单位没有正厅级)”,需不需要连这个都注出来呀?人要学会低头、学会低调,我们在世界上的有效时间是有限的,浪费宝贵的时间划不来。

再说韬晦。韬,就是宝剑的鞘,晦,就是把光芒隐藏。明晃晃的剑要放在剑鞘里,不单是为了保护它,更重要的是隐藏起光芒。如果有人手里拿着一把明晃晃的剑,到处去威胁别人,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要把他这把剑折断,因为他威胁到人了。所以“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这话太有智慧了。

四、弱,“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

1.“上善若水”。水的最高的品德是什么?“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滋润万物,善利万物,但是水的一个品德是不争,水在自己河道流淌,不与其他事物争地,不淤积更多的泥沙它是不会改道的。还有,水柔弱,“处众人之所恶”,所以,最接近“道”。老子以水来喻人、教人,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因此最完美的人格就应该具有水的心态和行为,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争,去众人不愿去的地方,做别人不愿做的事,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尽其所能地去帮助别人而不与别人争功。此后老子列举了七个“善”字,都是有关水的品德的写照,也写出了高尚之人所应具备的品德。这就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要旨是‘不争,不与人争利,所以也没有什么怨尤”。[1]

2.柔弱胜刚强。这个弱不是让人成为弱者,它的意思是示弱,可分三点来讲。

第一点,人要学会示弱。首先,你示弱,才会有人帮你。别人帮你,你连句感谢的话都不会说,那人家岂不是很伤心。本来,人家费了好多周折,帮你把事情做成了,结果你一句话:“其实这事很简单,不用你,我自己也可以做。”下次谁还帮你呀?所以一个人学会示弱才会有人帮你,才会有朋友。其次,一个人学会示弱,才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对这一点,《三国演义》里揭示得最深刻。打仗的时候都用这种示弱的方式,前面老弱残兵,你的警惕性没有了,人家就找到这种机会了。示弱,就是一种智慧。

第二点,柔弱的东西更长久,更有生命力。自古以来,一般的教诲都是:人要表现坚强,不可柔弱。老子却与众不同,认为:人要表现柔弱,不要刚强!刚强的就容易折断,柔弱的能够保全。比如说,大树比小草刚强吧?台风来的时候,大树经常被连根拔起,小草却完好无恙。树枝也是这样,秋天的时候,冬天的时候,干枯了,没水分了,不弱了,不柔了,不韧了,一折就断了;春天、夏天呢?柔条于芳春的时候,很难折断。所以,柔弱的东西更长久,更有生命力。

第三点,柔弱胜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道理很清楚:“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2]柔弱只不过是一种手段,一种韬晦的手段,最后的结果就是要战胜强大。毛泽东的游击战术说得最清楚,“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敌进我退”,打不过你,我示弱,我跑,我不跟你争一城一地的得失,我历练完了再夺回来,是对柔弱胜刚强的最好运用。

“清”、“虚”、“卑”、“弱”是老子思想的四个关键词,体现了道家的心理修养功夫和为人处事风格,这就是使人获得最大成功的智慧。这些思想,不仅有利于现代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于人们实现成功、追求卓越,具有启发意义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家治.国学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张剑伟.《道德经》精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