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晓晶 聂丽 张军林 吴杰

摘要:民办综合性高校如何建设具有特色的中药学专业,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质量的提高、中药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人才评价体系的完善等方面进行探讨,寻找自身的优势进行错位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人才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1-0133-02

中药学专业是最具我国特色的本科生专业之一,全国各省市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以及一些综合性大学都开设中药专业。各个学校根据自身优势确定其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中药学专业改革,如湖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将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新的课程体系实现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个性教育的统一,目的是培养既熟悉传统中医药理论又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创新能力强的中药学高级专门人才[1]。成都中医药大学开办“凌一揆中药学基地班”,培养中药精英研究型人才[2]。河南农业大学的中药学专业明确“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材生产”两条主线,学生培养定位彰显农林院校的优势和特色,不仅掌握中药学基本理论和知识,还要能从事药用植物引种驯化、栽培、育种、中药资源研究和持续开发利用,以及中药材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应用型和复合型创新人才[3]。结合我校建设应用型大学的特点,如何提升我院中药学专业的竞争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设“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特色中药学专业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校中药学本科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生,为了满足新时期医药行业面临的人才需求,结合我院中药学专业的实际情况,该专业的建设思路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基础,坚持以本科教学为中心,积极开展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专业的办学实力,牢固树立“面向企业,服务企业”的专业建设思路。

一、凝练专业特色内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我校中药学专业是以培养具有中药学及相关现代药学、化学、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从事中药及其制剂的研发、生产、中药质量检验及管理的基本能力,同时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毕业后能够从事中药、天然药物及相关医药产品生产、药品分析鉴定、质量管理、新药研制与开发、工艺设计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近几年我院深入行业调研,与湖北省九州通医药集团、武汉健民药业集团、好药师大药房、湖北炎黄本草药业、武汉华容天香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洽谈,并每年定期收集校友创业和就业经验,发现该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很好地突显我校中药学专业的特色,学生就业目标性不强,从事销售行业居多,学生没有核心竞争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最新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以及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我院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我校资源优势,以湖北医药经济发展为依托,立足湖北,面向全国,通过和省内外大中型中药制药企业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具有扎实的中药学基础理论,掌握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制药、中药原料药及制剂质量控制技术,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本专业以培养具有中药原药材、加工品以及中成药质量检验技能具备中药健康服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校企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形成“学校基础理论教育+校企联合专业实践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联合九州通医药集团、武汉健民药业等共同开设实验班。

二、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的设置强调面向行业和岗位的应用能力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式:①将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分为专业核心课程、中药质量控制技术课程、中药生产加工技术课程、中药种植技术课程、中医药基础理论体系课程以及其他选修课程六大模块,同时结合专业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和实习、专业知识竞赛、创业项目竞赛等,以培养学生具备中药学较高层次的技术技能。②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在创新能力培养上,开展专业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相结合的研究,结合学校的“双创”教育讲座,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创业创新的实践能力。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分为实验课堂和校内外实习实训两个模块,提高技能型专业主干课程实践教学比例。③与此同时将不断深入和扩大与企业的合作,完善“订单式”特色班课程体系改革。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种“老师拼命讲,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应用型高等教育的需要,不能培养出具有主动学习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中药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较为枯燥,很多知识点需要识记,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强,要求学生自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可行性较低。针对目前的问题推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鼓励教师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情景式、案例式、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双创+”“互联网+”课堂的形式,提高课堂活跃度和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同时实行教学、实践双导师制,校内教师侧重从理论知识方面进行教学,聘请企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师带徒”形式的指导;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传统的实验课程体系与内容,以中药原药材,加工品和中成药的鉴别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充分利用我院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四、以核心课程建设为抓手,建立教学和科研团队

中药专业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将重点建设中药鉴定学核心课程,同时加强临床中药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药事管理学课程基本资源建设,收集网络教学资源,综合利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结合,完成精品课程建设。并将中药鉴定学申报精品视频课程;进行校企教材共编。同时以这几门核心课程组建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鼓励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以及科研研究,积极申报专利。

五、中药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

我校2017年整合中药鉴定实验室、药用植物实验室、中药学炮制学、综合开放实验室,以及中药标本馆和药用植物园等组建成中药学实验实训平台。除了提供日常实验实训需要外,为了充分利用中药实验实训平台,积极申报市级技能大赛:中药药膳大赛、中药鉴定大赛、植物叶脉标本大赛,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内涵和管理规范建设,公示实验室管理制度,设置教学文化展示板,展示课程特色以及教学成果,更新和维护标本馆内中医药文化墙建设。

深化校企合作力度,加强实质性校企培养和科研合作。目前我院中药专业与之合作的企业主要有武汉马应龙药业、武汉健民药业、九州通医药集团、华容天香等企业,主要在联合办学开办不同特色的订单式培养班上合作较多;后期希望能继续深入扩大合作领域,进行横向课题的科研合作;以及寻求更多合作企业。

六、建立多方联动的人才评价体系

目前对于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成效的评价还不够全面,多是定性的描述或简单的调查,相关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对学生能力培养成效评价方面也存在很多弊端,如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过程性评价缺失等问题,同时缺乏对毕业生系统的追踪评价和比较研究。我院将:加大平时考核、技能考核和企业考核的力度,首先在药事管理学等课程尝试邀请用人单位、专家等参与中药学人才评价过程,建立健全“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的四方评价机制,全面评价学生在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以及社会能力方面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孙玲,郑国华.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时珍国医国药,2012,3(23):751-752.

[2]梁繁荣,刘旭光,王飞,李勇,王振兴.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教育,2016,35(2):1-5.

[3]张重义,郭战伟,陈旸,李娟.中药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04):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