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钊乐 尹海兰

摘要:本文以大学生人际交往课程的教学设计为例,从教学基本情况、教学策略、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探讨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体验式”教学方法,以期对目前的课程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人际交往;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2-0073-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国家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或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学校应开设必修课或必选课,给予相应学分,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1]。

体验式教学是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教学活动中的欢乐和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2]。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能力不足的情况,他们对于传统授课式课堂兴趣不大。按照心理动力学的观点,个体心理素质的提升,仅靠知识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心理成长来自过程的参与,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3],因此采用“体验式”教学授课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也成了当前各高职院校普遍探讨的问题。本文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人际交往”单元为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期对目前的课程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教学基本情况

1.课程定位。本课程选自《阳光心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我院全体新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根本目的是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及调节不良情绪,提高学生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发展自我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本次授课选自第三单元人际交往,所需课时2学时,目的是促进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促进学生成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2.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高职院校大一新生,农村家庭居多,他们刚刚脱离了高中紧张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以及自己的原生家庭,来到一个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很多人在人际关系方面既存在需求又存在困惑和问题。他们的学制为3年,将较早地踏入社会。通过对前面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于心理健康初步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但是就某一具体问题例如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缺乏深入的了解和体会,未掌握具体技巧。他们对直观、形象的教学内容比较感兴趣,不善于理性思考。同时存在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对复杂的理论知识不容易理解,缺乏自信心等特点。

3.教学目标。根据对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分析,确定了本次授课的知识目标是:①了解并能够说明人际交往的重要性;②了解并能够举例说明人际交往对个人发展和成长的意义;③能够对人际交往的技巧进行总结和归类。

技能目标是:①掌握基本的人际关系处理技巧;②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人际问题。

素质目标是:①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团队协调能力;②培养学生利用各种信息媒体获取资料的能力。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确定了本次授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人际问题。

二、教学策略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及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文件精神要求,本次授课采用体验式教学,充分利用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和班级QQ群,开展教学活动。课前,教师将课前学习资源上传到精品资源课网站,并通过QQ群发布课前预习通知以及课前任务。学生接到通知后,登录精品资源课网站观看微课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并进行人际关系问卷的作答,同时准备心理剧。

课上,通过人际关系小活动进行热身,以此进行导入。而后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总结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分小组通过心理剧角色扮演,亲身体验不合格的交谈状态会给别人造成什么样的感受,进而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合格的交谈状态。而后通过观看视频,通过头脑风暴,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人际交往技巧并按小组展示交流讨论并进行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

课后,及时将有关内容上传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作为课程资源。同时布置作业,进一步将所学知识内化与深化。在这一过程中,信息化手段和数字资源贯穿始终。

三、教学实施过程

课前,教师将学习资源上传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并通过QQ群发布课前任务,学生登录网站观看微课视频,进行人际关系问卷的作答。教师通过QQ群发布心理剧角色扮演任务,学生按要求进行准备。

课中,分为热身活动、人际关系优良与否的标准、好人缘的秘密、总结提升四个环节。

1.热身活动—无家可归。教师通过PPT指导学生进行“无家可归”的活动,活动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正确找到小组的感受是怎样的?“无家可归”的感受又是怎样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际交往。

2.人际关系优良与否的标准。分析课前进行的人际关系问卷,这是人际关系量的标准;请一位同学上台根据课前微课视频上的内容讲解人际关系的四个层次,这是人际关系质的标准;教师进行总结补充,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3.好人缘的秘密。该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视频展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首先请同学上台表演提前准备好的心理剧,同时进行实时录像,引导同学们小组讨论合格的交谈状态有哪些特点,小组上台进行分享。而后教师引导同学们观看视频《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交往者》,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运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总结人际交往的技巧,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用彩笔画到提前发下去的白纸上,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分享与交流,总结人际交往的技巧有哪些。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与补充。

4.总结提升。请同学们观看《宿舍你我他》视频前半部分,思考如果在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该如何解决。继续播放视频,与心理学家的解决方式进行对比,找出不足与差距。教师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课后通过QQ群分享心理剧表演的细节,征得同学们的同意后将视频上传至精品资源课网站作为课程资源,同时布置作业阅读课本中的案例,从中找出一个,写500字左右的解决方案,进一步内化本节课所学。

四、教学反思

本课程以体验式教学为主,通过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与班级QQ群等信息化手段,综合运用角色扮演、活动、情景模拟、观看视频、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发学生求知欲和积极的态度,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从做中学,从做中教。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行为结果的内化,课后继续追踪学生切实运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人际关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其作用的发挥取决于教学环节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用心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并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讨论点和分享点。另外,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信任开放的课堂氛围,从而保证心理健康课程的有效性,最终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J].教育部网站,2011:02-23.

[2]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李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实践探索[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