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翀

摘要:在我国高校中,体育教学的起步比较早,因此在该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也形成了稳定的体系,存在故步自封的危险。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很大程度上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呈现出新时代人才培养特色,这种情况会导致体育人才培养和行业社会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更好地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体育人才或者体质突出的普通人才,已经成了高校体育教育者关注的一个焦点。在高校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可以俱乐部制的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注重加入服务学习模块进行课程整体构建,从而提升人才培养效果。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制改革;服务学习模块;课程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9-0097-02

任何教学都要通过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来开展,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一个框架和具体体现。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主要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的内在要求,以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作为具体导向,借助学校和社会上的各种资源,建立并且依托不同类型的俱乐部开展人才培养。在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开展过程中,它可以促进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升体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来说,它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式的职业能力训练平台,同时配备俱乐部相应配套的专业课程,具备结构合理和稳定的教学团队,本身符合设计公司的基本特征,有着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正是由于俱乐部具有这样的特点,它在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功能

结合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和探索实践,可以发现如何正确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一个核心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出发,我国高职教育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有理论与实践并行、理论实践一体化两种类型。对于理论与实践并行教学模式来说,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有一个独立的体系。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首先要完成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其次要探索解决执业中存在的问题。

二、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一)人才培养的目标

对于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来说,人才培养的目的和规格是比较基础的构成要素。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以培养适应区域装饰设计行业人才作为主要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会坚持把传统的工艺美术和现代的室内装饰进行结合,做到民族文化和现代设计的有效结合。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要以德智体美劳作为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方向,确保人才具有健康的心理和扎实的文化专业知识,促进人才的综合性发展。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

对于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来说,要配套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确保课程体系能够更好地在俱乐部的人才培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呈现出其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对于体育人才培养来说,要以市场方向作为导向目标,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选择上,呈现出与时代要求相符合的特点,体现出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特点。在课程评价方式方面,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此提升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三)教学环境

对于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制改革教学模式来说,在教学环境方面,要以轻松愉悦作为主要环境目标,同时呈现环境对人的良好诱导因素,这样才能使高校开展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产生出效果。在教学环境建设方面,要注重教学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匹配,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教学环境的适当调整。

三、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制改革中加入服务学习模块的课程构建策略

在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制改革中,加入服务学习模块可以使教学的服务性更加突出,同时体现出教学的可选择性,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路径。服务学习模块主要是服务型的学习阵地,通过实体模式开展,或借助网络信息工具建立网络服务学习模块。

(一)线下学习模块

在线下服务学习模块构建中,高校体育教学要发挥俱乐部制改革教学模式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对于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来说,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聚集在一起,他们有共同语言,故而在线下学习中,服务学习模块的建设要注重凸显可选择性,让学生充分根据兴趣选择对应的俱乐部,然后提供专业性的指导和服务,让学生体验专业的教学和成长。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如学习排球不仅教会他们打球的技巧和能力,还要讲授排球的发展历史、理论知识和中国女排精神,使服务学习模块的内涵得到延伸,从传统的学习扩展到系统服务,服务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二)线上学习模块

线上学习模块是服务学习模块建设最直接的体现。在这个模块建设中,可以设置自由选择的区域,让学生自由学习知识,并根据自己的兴趣进入俱乐部的论坛发表观点。教师可以根据话题的热度判断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提供针对性的教学服务。在这里,教师也可以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使得学习服务从线下延伸到线上。

四、结语

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提升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此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为了更好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高校体育可以依托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具有强有力的理论参考依据,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劲松,王永,曾文.高校体育课程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3(36):38-39.

[2]黄细渭,王举.海南省高等院校俱乐部制体育课程模式改革的跟踪研究——以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个案[J].当代体育科技,2014,(19):63-64.

[3]汤道志.论普通高校俱乐部制体育课程的构建[J].衡水学院学报,2012,(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