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玉

[摘 要] 会计人才培养要满足社会需求,而不同历史阶段对会计人才能力的要求不同。实地调研发现,实践操作始终是用人单位关注的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日益受到关注。从课程体系重构、实践能力培养、教学理念改变等方面探讨会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

[关键词] 需求导向;会计人才培养;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1-0102-02    [收稿日期] 2019-12-16

经济越发展,管理越重要,越需要加强会计人才培养。会计人才培养要满足经济社会不同发展阶段需求。本文结合对用人单位会计人才需求的实地调研,探索完善现阶段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

一、不同历史阶段会计人才需求

一定历史阶段的会计环境制约着人们的会计认识水平,又进一步制约会计组织、会计法制、会计理论建设水平及其会计方法技术、会计工作水平[1]。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量未经专业教育的会计人员充实到财会机构,但远不能适应工作需要。会计人员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学历水平偏低、素质参差不齐、上岗和职务任免缺乏必要监督等问题。据统计,1983年会计人员中受过大学本科和专科教育的约为3%,受过中专教育的约13%,加上受过短期专业训练的,共计不到50%。这一阶段会计人才严重供不应求,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会计人才奇缺。会计学历含金量最高,拥有较高学历是会计就业的重要砝码。用人单位主要强调毕业生的会计专业知识,能够处理基本账务,对能力与素质要求不高。

20世纪90年代,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集团、多元化投资主体等出现,“两则”(《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两制”(分行业的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发布,标志我国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换,实现与国际会计惯例初步协调。秦玉熙(1996)调查表明,用人单位除关注会计专业知识外,还看重毕业生税收、金融、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会计毕业生应具备能力实际操作、协调、创造、组织、交际和善辩能力。荆新、王建英(1998)的调查表明,用人单位最看重会计毕业生的能力是会计操作和工作经历,其次是所学专业、判断应变、电脑操作、组织管理、语言文字表达、外语、人际沟通等。这一阶段具备会计实务操作能力成为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首选,税收、企业管理、语言表述等相关能力也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电脑操作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沟通协调、组织管理、灵活应变等职业素养也受到用人单位重视。

进入21世纪,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是会计类专业学生最应加强的能力。会计专业大学生具备一定财经专业知识,而实际应用与综合实践能力较弱。财务报表分析能力、资本运营能力都是会计人员需要掌握的业务能力。

2018年,我国会计人员达2000万,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建立起符合国情的会计考试评价制度,通过各级资格考试的人数达到722万[2]。会计的职能已由传统会计核算向资本运营、价值管理、风险控制等转型[3],对会计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信息技术等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会计人才,而不是仅具备微观会计核算与业务处理能力。

二、基于实地调研的会计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43家用人单位实地调研,听取用人单位对会计毕业生综合评价和客观需求。调研单位包括工程建设、银行保险、教育培训等行业,具有代表性,访谈对象均为财务部门负责人。

用人单位招聘会计人才重在解决实际财务问题。调查表明,单位负责人在审阅毕业生简历时,毕业生对“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经历”的关注,分别为81.4%和76.74%。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关注的依次为语言表达、专业水平、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可见,会计毕业生除了应具备专业能力,还应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职业道德素质、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会计学人才培养中强调与审计学、财务管理、资产评估等专业的差异,而用人单位招聘是否注重专业方向对口,调研结果表明,“强调专业对口”的用人单位占51.16%,“不强调专业对口”的用人单位占46.51%。由此可见,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专业要求并无固定限制,而是结合单位整体用人规划、岗位需要、应聘毕业生素质等方面综合考量。因此,高校人才培养除强调专业方向,更应拓展大学生视野,为会计毕业生广开就业门路。

站在需求方视角,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建议非常值得高校借鉴。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希望学校在知识与技能培养方面应注重的问题依次为实践能力、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基本知识。除对毕业生在道德品质和人文素质等方面有较高要求外,用人单位也要求会计毕业生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会计人才培养不仅应关注知识与能力,更应关注大学生综合素质。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素质培养关注的内容依次为团队协作、道德品质、敬业精神、心理素质、组织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其中,前四项所占比重基本相当,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道德、人文、心理等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基于对用人单位实地调研发现,会计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仍是用人单位最关注的,而语言表达、团队协作、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精神面貌等“软实力”也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能忽视。专业要求并非完全“对口”,表明人才培养要注重知识拓展,不能局限于本学科知识。会计人才创新能力有特定内涵,开始受到用人单位关注,人才培养中应引起重视。

三、完善高校会计人才培养路径

1.重构会计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现行会计学课程体系以会计核算为核心,而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兴起,传统会计核算被信息技术取代,会计工作逐步转向财务分析、资本运营、价值管理、风险控制,应减少会计核算类课程设置,增加数据处理、战略管理、商业模式、金融投资等课程,满足会计工作转型要求。同时,应增设人文素质培养课程,如心理健康、沟通技巧、生活哲学、职业道德与操守等,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处理自身心理、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另外,会计专业大学生数量多,就业选择多样,应拓展专业视野,增加相关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增强择业灵活性。

2.强化会计学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者的调查与本文的实地调研都表明,实践操作技能始终是用人单位最关注的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不仅要实践课达到既定要求,而且与专业师资实践水平、教学方法以及学习自觉性密切相关。教学实践中,了解企业业务流程,有工作经验,能够站在实践视角讲解理论知识的教师受到大学生普遍好评。“双师型”教师在会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起重要作用。以案例为主线进行案例教学在会计专业课教学中应全面实施,对于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大有裨益。另外,大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实践,也是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因素。

3.更新会计专业教师教学理念。传统的以核算为主的教学理念下,课堂主要是业务处理讲解。随着单位规模增大,业务复杂性增加,用人单位对会计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也有了一定要求。会计专业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采用解惑、质疑理念,强调业务经济后果,讲清楚业务处理理论渊源,启发学生思考会计方法历史变迁,探讨现行会计处理原因、可行性及改进之处。这些内容最能激发大学生潜能,培养其创造性。

4.改革教师评价制度。重构会计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实践能力,转变教学理念,核心是要围绕社会需要培养会计人才,而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改革成败。现行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评价体系,重科研、轻教学现象非常突出,很多教师把论文、科研作为主业,教学成了副业,教学积极性不高。必须优化教师评价体系,提升教学工作地位。落实职称分类评价制度,落实教学为主类别评价具体细则。建立大数据课堂评价系统,根据互联网平台记录任课教师上课状态,避免学生和评教专家打分的主观臆断。对专心教学,专注教研,持续教改的教师开通职称评定绿色通道,激发教学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郭道扬.郭道扬文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张多蕾,刘永泽,池国华,况玉书.中国会计教育改革40年:成就、挑战与对策[J].会计研究,2019(02):18-25.

[3]王军.乘势前进 奋发作为 大力推动“十二五”时期会计人才建设再上新台阶[J].会计研究,2011(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