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丹丹

[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践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健康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服务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抓手与坚强保障。在国人愈发关注心理健康的今天,如何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进而帮助新生平稳度过心理适应期、顺利完成大学教育、为未来成长奠定可持续动力基础,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在高校新生现状的基础上,从高校、学生及家庭三个角度出发进行探索,助力提升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软实力。

[关键词] 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基金项目] 2018年度信阳农林学院青年基金项目“大学新生人际关系、孤独感、述情障碍、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研究”(2018RW013);2019年度信阳农林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育人战略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课程育人体系研究”(2019XJGLX33);2021年度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红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的意义与实施策略”(SKL-2021-1177)

[作者简介] 扶丹丹(1988—),女,河南信阳人,信阳农林学院讲师,信阳师范学院2017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39-0185-04    [收稿日期] 2021-05-14

大一新生刚刚进入大学校门,背负着来自学校、家庭及自身等方面的期望,承受着来自经济、学业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他们的心理健康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新生在适应大学新生活的过程中,可能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危险的非健康状态,若得不到及时舒缓和调节,必将对身心健康造成危害,还会对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威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大一新生在入学以后受到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多,尤其体现在多数学生群体沉浸在互联网虚拟世界中,产生了明显的手机依赖[1],而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处理的能力越来越弱[2],自身的孤独感也明显增强[3],甚至出现述情障碍[4],影响到学生对高校生活、学习的适应能力,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5]。党的十九大以后,我国高校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大学生在新的环境中能够在身心方面健康发展。但是,就当前来看,大学新生在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这不仅影响到大学新生群体在高校中的成长,也对高校育人功能的实现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从本质上而言,心理健康作为大学生培育的基础,如果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则整个育人功能价值的发挥就会出现明显的弱化。因此,高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受到高度重视,学校、家庭和个人应积极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措施。本研究结合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调查情况,从高校、学生及家庭三个角度出发进行探讨,以期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矫正与干预提供相应的参考。

一、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强

1.心理健康教育发掘力度不够。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发掘力度直接影响到校内环境的营造及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情况。就当前形势来看,多数高校在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发掘方面存在“浅尝辄止”“重复利用”等问题,相关资源的发掘主要是从网络渠道中进行检索,缺乏从实践角度出发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系统梳理与探索,这就导致了多数学生群体对校内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感触不深、相关活动参与积极性不足等问题。此外,在相关课程资源的发掘上存在着模板化的问题,即根据相应的模板内容,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进行截取与填充,这进一步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深度发掘与展示,由此影响到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能力,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背后价值的理解。

2.教师群体缺乏针对性的培训。导致多数教师群体对心理健康教育掌握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群体缺乏针对性的培训。一方面,调查的某院校尚未将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相关内容纳入对教师群体的考核之中,由此导致多数教师群体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学习与了解的积极性不足,从而难以快速地补缺自身的短板。此外,虽然部分教师群体能够自发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相关内容,但是由于缺乏相关参考内容的支持及外部考核带来的激励,导致学习的深度和学习的时间长度相对不足。另一方面,从调查的某院校的内部培训来看,尚未将心理健康教育及其与青少年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纳入教师群体的培训之中,这也进一步影响了教师群体在该方面的专业成长。

3.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式多元探索的动力不足。多数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式多元探索的动力不足。一方面,由于多数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较少,直接导致了教师对多元教学方式探索的实际依托不足,影响到多元教学方式探索的实际开展;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虽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但是由于缺乏实际可行的参照,以及校内相关设施与设备的支持,从而影响了教学方式探索的有效性。

(二)学生层面:认知方面存在偏差

1.认同较弱。学生群体对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情感认同性也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从现有情况来看,多数大学新生对我国整体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背后的价值表现出强烈的认同,但是部分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对自身的发展作用不大,或者认为自身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只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是什么这一简单的问题有了基本了解,但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背后所蕴含的价值的理解,因此对其呈现出较低的认同感。

2.理性认识不足。学生主体是否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表现出理性与全面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在育人发展方面的具体效果。本研究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大学新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性认识能力相对较缺乏,难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对心理健康教育参与度不高,甚至存在排斥的心理。如部分学生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只会影响其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