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芳,蔡广宇,李国慧

(南阳理工学院 智能制造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的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2-3]。

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工程教育体量已位居全球第一。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提高我国工程教育质量、提升我国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4]。为了实现我国工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力支撑“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积极响应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并对标对表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及时对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进行了修订,将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成效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融入专业认证标准体系,以发挥立德树人与专业认证“互融互促”的协同育人效应。基于此,如何紧跟工程教育认证新标准,探索立德树人与专业认证“互融互促”背景下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提升路径,是所有开展工程教育认证专业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积极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全面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动本科专业建设。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共有288所高校1 977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涉及机械、仪器等24个工科专业类[5],这标志着上述专业的教学质量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

然而,当前世界处于动荡变革期,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形势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工程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为了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课程思政育人成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包括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内的全国1 977个已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都在积极开展专业的持续改进工作,以保持认证状态的有效性。在此过程中,如何探索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有效路径,为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培养“又红又专”的工程技术人才已迫在眉睫。

自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课程思政以来,全国各高校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实践和研究不断深化[6],先后涌现出复旦大学“五维育德体系”、同济大学“专业课程链”、上海理工大学“工程德育”等系列特色品牌;教育部发布的“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系列简报中,将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代表的福建省高校、以同济大学为代表的上海市高校,以及浙江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作为课程思政建设典范进行了广泛宣传报道,起到了树典型、立标杆的积极作用。

尽管全国各高校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课程思政,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和育人能力还有待提高

专业课在课程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现有调查表明[7],80%的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期间对自己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因此,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而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育人能力是制约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核心要素。

目前,课程思政依然存在为了“思政”而“思政”的现象,部分专业课教师提取的思政元素没有紧密结合专业课程的内容和特点,给人以“假大空”的感觉,并且在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过程中手法生硬、突兀、不自然,无法达到“盐溶于水,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专业认证与课程思政存在脱节现象

在专业认证过程中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不到位,并没有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理念有效运用到课程思政建设中。在实践中,很大比例是各门课程“单打独斗”进行孤立的课程思政,而忽视了课程与专业的关系,缺乏从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方面对课程思政进行的一体化设计[7]。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教学大纲过程中,没有反向优化设计思政育人目标,导致课程思政无法对专业培养目标产生明显的支撑作用。

(三)课程思政存在“重育人过程,轻育人效果”问题

基于成果导向理念要求,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目前课程思政普遍存在“重育人过程,轻育人效果”的问题,只求进行“思政”,但“思政”的效果如何却闭口不谈,这也是制约课程思政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是尚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方法对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进行考核,从而无法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可衡量、可评价。

(四)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改进落实不到位

持续改进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精髓所在。认证的终极目标是对专业建设进行不断的持续改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达成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是决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因素,其作为专业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环节,理应作为专业建设的一部分进行不断的持续改进。然而,由于目前尚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对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监督、反馈、指导体系,因此也就谈不上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有效的持续改进。

二、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提升路径

(一)强化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和育人能力

以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工党支部为依托,强化专业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年度继续教育培训、师德师风专题培训、教师工作坊培训等;通过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技能竞赛,举办课程思政教学沙龙活动,鼓励申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等措施,选树一批优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等,不断营造课程思政的良好氛围,增强教师的思政意识,帮助教师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

(二)优化“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

根据内外部利益相关方需求,优化“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全面融入培养方案。以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其针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总任务,将专业培养目标划分为两大类,即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如表1所示。其中,“专业能力”要求学生会做事,偏重专业技术层面,由6项毕业要求(即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项目管理)进行支撑;“专业素养”要求学生会共处、会学习、会做人,偏重价值塑造和综合素养层面,由其余的6项毕业要求(即个人与团队、沟通、终身学习、工程与社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进行支撑。以此实现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总任务的逐层支撑关系。

表1 人才培养总任务、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此外,以课程组为单位,根据课程需支撑的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合理设计课程目标,与此同时,结合课程性质、任务、内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科学合理地设计每门课程的育人目标;深入梳理课程各单元教学内容,在明确各单元对课程目标支撑关系的同时,凝练思政元素(如表2所示),并将其自然融入到单元案例讲解、知识传授、仿真调试、实物制作、主题讨论、成果展示、分组活动等各个教学环节中,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新格局。

表2 “机械原理”课程部分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三)构建“面向产出”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考核评价体系

通过“立德于教,树人于行,悟道于论”的方法,提炼以学习态度、诚实守信、精益求精、担当履责等为主的课程思政考核元素,并将其以“盐溶于水”的形式融入课程目标的考核评价标准中。表3所示为融入了课程思政考核元素的作业考核评价标准,其中自主完成、按时提交、字迹工整、尺规作图规范、步骤完整等均体现了课程思政考核元素。通过教师评学,学生自评,督导评价,利益相关方评价等方式,构建“面向产出”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考核评价体系,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可衡量、可评价,从而保障课程思政真正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表3 融入课程思政考核元素的作业评价标准示例

(四)建立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监督、反馈与持续改进机制

将课程思政育人实践的效果作为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指标之一,纳入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对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进行定期分析与评价,反馈指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撑条件等的持续改进;同时,制订详细的持续改进措施,并通过严格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保障持续改进措施的有效执行,从而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结语

立德树人与专业认证“互融互促”背景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核心理念,将立德树人内化到专业认证全过程,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从而促进立德树人与专业认证的深度融合,切实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