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课中的“生活算法”一说至今已十年了。常说十年一剑,不过在过去的十年,这方面磨得并不是特别紧,到现在为止也就一铁条而已。只是到了需要反思、总结的时间节点了,将以前的东西整理一下是必要的。

“生活算法”是2013年提出来的。当时对信息技术课教学经历一段时间的困惑后,在偶然的机会灵光一闪。2004年3月正式在《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前身)发表了第一篇文章:《生活中的算法,算法中的生活——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生活算法”》。之后在2005年8月发表《信息技术教学名词辨析——信息技术课中的生活算法》,2007年5月发表《从生活算法中审视程序设计算法》……在朋友和杂志的引领下,十年间直接发表的论文有五六篇。相关的有引用、叙述关系的文章有十余篇。但是零星的东西总感到体系化不足,并且没有完全表达全部想法。

初提“生活算法”时,心里并不踏实。总想,普通的一线教师想著书也就算了,如果立说真有些狂妄了。开始时就小心翼翼地求证,支持者、反对者均有,并且争议很大。其中有提出以奥卡姆剃刀原则——非必要勿提出的、有认为此部分非算法而实为生活策略的……我也深以为然。因此十年中几番停滞,停滞时几近放弃。不过信息课又常被教学实践所憋,又几番重提。几次反复,浪费了不少时间,但同时发现此说还是有一定解释力的。不然,不会再次复燃。

如果做个自我评定。我认为“生活算法”并不是标准的学术术语,更多的是一种生活化的词汇,是“生活之中的算法”。与很多朋友的看法不同,我认为其实最有价值的是“生活”,然后才能是“算法”。生活算法是主要针对技术类课程的。技术是为了解决各种各样生活问题的,生活才是技术类课程的真正核心,需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很长一段时间,自己觉得很不好意思。感到“生活算法”太具有个人特征。也感到虽经历很长时间,但一线教师不是研究人员,远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不过,如果跳出个人名利的圈子,经过长时间思考的东西为什么不拿出来分享呢?能使更多人受益,可以为之吧!

这样的十年,“生活算法”经历这样的春秋。到现在,仍然像路边的野花一样,默默地成长。正是我期待的那样,不急不躁、不偏不倚,有点自己的作用就可以了。开设“生活算法新视角”栏目,是试图依照时间的顺序,回顾“生活算法”缘起、落地、生根、发展的过程,以此明确技术只有融于生活,才能真正体现技术的价值。

——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