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金美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文中,科普类课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课文内容丰富,从植物到动物、天文到地理,再到现代科技,几乎无所不有。但这些科普知识很多都不是教师和学生所熟悉的,多媒体在教学中为文本和教师、学生之间搭建了最好的桥梁。本文就科普类文章的教学中如何使用多媒体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关键词:找准难点 突破口 把握价值 大抓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02

随着时代的进步,多媒体课件在教育中的运用已经屡见不鲜,但值得关注的是,多媒体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发挥100%的益处,这是因为教师在多媒体的运用上没有进行仔细甄别,缺乏技巧。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师最头疼的科普类文章的教学中如何使用多媒体,让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嫁接作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出了一些建议。

1 找准难点,多媒体是突破口

小学阶段的科普类课文,大多利用客观事物的介绍来向学生渗透科学知识,这类课文在语言方面的最大特点是选词考究,表义准确。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对感性的知识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于科普知识的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此时一味地灌输,只会让学生稀里糊涂。因而,教师应努力寻找突破口,为学生排忧解难,而利用多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变这一现象。

1.1 知识内容上的难点

科普类课文中的科学知识不能不讲,但也不能多讲。特别是在低年级,学生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但认知有限,而知识又是环环相扣的,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把握不好,很容易在解释一个问题时又出现其他需要解释的问题,陷入反复讲解、繁琐分析、越讲学生越糊涂的怪圈。所以,在梳理科普知识时就是发挥多媒体的作用的时候。例如,在二年级下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中,增长学生见识的科学知识虽不用像科学课那样精准地描述出来,但是,拓展一些其他植物妈妈的好办法还是很有必要的,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学习课文之后,提问——你最喜欢哪位妈妈?为什么?

第二步:世界上只有这几位植物妈妈这么聪明吗?你还知道哪些妈妈也是有办法的?学生交流,然后,出示以上图片:

第三步:他们的妈妈用什么办法送走孩子?你能学着书上的说法来说一说吗?

以上的三步让原本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形象直观的图片刺激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让他们能在欣赏、创作中掌握浅显的科学知识。

1.2 时空差异上的难点

科普类课文有很多是借助事物间的联系来渗透科学知识的。教学中可抓住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懂得事物间的联系,把思维的逻辑性训练与语言的逻辑性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但是,课文中的很多知识在时间上距离我们比较遥远,这对学生的理解来说是一大难点,对教师而言其实也是一种挑战。因为,尽管教师比学生年长些,知识储备多一些,但经历的不足还是会导致认识上有偏差,因而,科普文教学很多时候是大糊涂教小糊涂,那怎样才能尽量缩小这一差异呢?多媒体就可以大显身手了!例如,在《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中,恐龙是早已灭绝的动物,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极度陌生的,这时就可让多媒体来唱主角,如播放一段恐龙的录像、恐龙灭绝的纪录片等。

让学生看完录像说恐龙灭绝的理由哪种最可信,目的并不是在于争论到底哪种更科学,而是将原本不是那么有趣的科普知识变得自然生动。再加上学生自己的见地,多媒体的引进很显然就不只是一段录像那么简单了,而是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拉近了,并且,也没有再生硬地讲解相关的科普知识,而是用语文的方法解决了语文的问题。

1.3 物种差异上的难点

有人曾戏称现在的学生是知识的容器,而且是与世隔绝的容器,如他们可以将水稻的生长过程倒背如流,但是却从来没有见过水稻,可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上的重任是让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因此,当遇上课文中的一些值得普及的科学知识时,我们还是应当成为他们的引路人。例如,在《蝙蝠和雷达》一文中,蝙蝠这种我们小时候经常见到的小动物对学生而言却是很陌生的,那么,我们该怎样用语文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呢?多媒体又可以派上用场了。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初读课文后,提问:为什么用蝙蝠和雷达做课题?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雷达是根据蝙蝠的飞行的原理发明而成的。)

第二步:追问:蝙蝠的飞行有什么特点?学生找出句子说明理由。蝙蝠飞行与飞机飞行有什么共同之处?

第三步:整理学生的发言,出示课件。

第四步:对着课件上的提示,学生复述雷达与蝙蝠的共同点,并将两者的部件进行一一对应:嘴——天线,耳朵——荧光屏,超声波——电波。然后让学生一个当雷达,一个当蝙蝠演给同桌看,体会蝙蝠、雷达是怎么工作的。

2 把握价值,多媒体是大抓手

2.1 开拓眼界显价值

科普说明文最大的特色就是引进了一些我们生活中并不常见的元素,是让学生大开眼界的好机会,但是,科普类说明文的教学现状如何呢?曾有人就这个问题做过调查统计,结果表明:不到20%的教师、学生喜欢教科普类说明文、学科普类说明文。是什么原因使得科普类说明文如此被师生冷落呢?问题应该出在趣味性的挖掘上,教师要充分挖掘科普类说明文的趣味因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这样,课堂就有了别样的生趣。而解决这一点,多媒体无非就是最好的帮手了。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让学生找到课文中有哪几种新型玻璃,分别有什么作用?作者是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些作用的?

第二步:你还知道有哪些新型玻璃,它又有哪些特殊的作用?你能用书上的说明方法来说一说吗?

第三步:课件出示新型玻璃的图片(如下图),简单介绍后让学生学着课文的说明方法写一写产品推荐书,说清产品的作用,交流时比一比谁的客户最多。

2.2 畅想未来显价值

一般来说,课件是不适合出现在想象类的课文中的,因为再漂亮的图片都无法取代文字所能带给人的那种精神上的震撼,但在科普类的课文中,如果巧妙地使用多媒体,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授《电脑住宅》一文时,我让学生到计算机教室上课,讲完课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想设计怎样的住宅?于是,学生在金山画王上自由地画起来,颜色丰富、想象奇特,速度也很快,学生的兴趣极高。展示时,我调出想要发言的学生的作品,让他们边听同学的发言,边观看同学的作品,听完再进行评价,提出改进的意见。这样的设计就是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同时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房子设计的怎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经过计算机作画这一环节,使得学生将文本的内容活学活用到了自己的解说之中,多媒体无疑就是学生兴趣盎然地学语文、用语文的大抓手!

总之,在科普类文章的教学中,多媒体的作用较一般的课文而言会更明显,对学生的帮助也会更大,只要用心设计,它便能高效完成文本、教师、学生之间的嫁接,让学生大开眼界,轻松学语文!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文中,科普类课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课文内容丰富,从植物到动物、天文到地理,再到现代科技,几乎无所不有。但这些科普知识很多都不是教师和学生所熟悉的,多媒体在教学中为文本和教师、学生之间搭建了最好的桥梁。本文就科普类文章的教学中如何使用多媒体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关键词:找准难点 突破口 把握价值 大抓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02

随着时代的进步,多媒体课件在教育中的运用已经屡见不鲜,但值得关注的是,多媒体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发挥100%的益处,这是因为教师在多媒体的运用上没有进行仔细甄别,缺乏技巧。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师最头疼的科普类文章的教学中如何使用多媒体,让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嫁接作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出了一些建议。

1 找准难点,多媒体是突破口

小学阶段的科普类课文,大多利用客观事物的介绍来向学生渗透科学知识,这类课文在语言方面的最大特点是选词考究,表义准确。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对感性的知识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于科普知识的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此时一味地灌输,只会让学生稀里糊涂。因而,教师应努力寻找突破口,为学生排忧解难,而利用多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变这一现象。

1.1 知识内容上的难点

科普类课文中的科学知识不能不讲,但也不能多讲。特别是在低年级,学生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但认知有限,而知识又是环环相扣的,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把握不好,很容易在解释一个问题时又出现其他需要解释的问题,陷入反复讲解、繁琐分析、越讲学生越糊涂的怪圈。所以,在梳理科普知识时就是发挥多媒体的作用的时候。例如,在二年级下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中,增长学生见识的科学知识虽不用像科学课那样精准地描述出来,但是,拓展一些其他植物妈妈的好办法还是很有必要的,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学习课文之后,提问——你最喜欢哪位妈妈?为什么?

第二步:世界上只有这几位植物妈妈这么聪明吗?你还知道哪些妈妈也是有办法的?学生交流,然后,出示以上图片:

第三步:他们的妈妈用什么办法送走孩子?你能学着书上的说法来说一说吗?

以上的三步让原本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形象直观的图片刺激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让他们能在欣赏、创作中掌握浅显的科学知识。

1.2 时空差异上的难点

科普类课文有很多是借助事物间的联系来渗透科学知识的。教学中可抓住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懂得事物间的联系,把思维的逻辑性训练与语言的逻辑性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但是,课文中的很多知识在时间上距离我们比较遥远,这对学生的理解来说是一大难点,对教师而言其实也是一种挑战。因为,尽管教师比学生年长些,知识储备多一些,但经历的不足还是会导致认识上有偏差,因而,科普文教学很多时候是大糊涂教小糊涂,那怎样才能尽量缩小这一差异呢?多媒体就可以大显身手了!例如,在《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中,恐龙是早已灭绝的动物,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极度陌生的,这时就可让多媒体来唱主角,如播放一段恐龙的录像、恐龙灭绝的纪录片等。

让学生看完录像说恐龙灭绝的理由哪种最可信,目的并不是在于争论到底哪种更科学,而是将原本不是那么有趣的科普知识变得自然生动。再加上学生自己的见地,多媒体的引进很显然就不只是一段录像那么简单了,而是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拉近了,并且,也没有再生硬地讲解相关的科普知识,而是用语文的方法解决了语文的问题。

1.3 物种差异上的难点

有人曾戏称现在的学生是知识的容器,而且是与世隔绝的容器,如他们可以将水稻的生长过程倒背如流,但是却从来没有见过水稻,可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上的重任是让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因此,当遇上课文中的一些值得普及的科学知识时,我们还是应当成为他们的引路人。例如,在《蝙蝠和雷达》一文中,蝙蝠这种我们小时候经常见到的小动物对学生而言却是很陌生的,那么,我们该怎样用语文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呢?多媒体又可以派上用场了。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初读课文后,提问:为什么用蝙蝠和雷达做课题?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雷达是根据蝙蝠的飞行的原理发明而成的。)

第二步:追问:蝙蝠的飞行有什么特点?学生找出句子说明理由。蝙蝠飞行与飞机飞行有什么共同之处?

第三步:整理学生的发言,出示课件。

第四步:对着课件上的提示,学生复述雷达与蝙蝠的共同点,并将两者的部件进行一一对应:嘴——天线,耳朵——荧光屏,超声波——电波。然后让学生一个当雷达,一个当蝙蝠演给同桌看,体会蝙蝠、雷达是怎么工作的。

2 把握价值,多媒体是大抓手

2.1 开拓眼界显价值

科普说明文最大的特色就是引进了一些我们生活中并不常见的元素,是让学生大开眼界的好机会,但是,科普类说明文的教学现状如何呢?曾有人就这个问题做过调查统计,结果表明:不到20%的教师、学生喜欢教科普类说明文、学科普类说明文。是什么原因使得科普类说明文如此被师生冷落呢?问题应该出在趣味性的挖掘上,教师要充分挖掘科普类说明文的趣味因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这样,课堂就有了别样的生趣。而解决这一点,多媒体无非就是最好的帮手了。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让学生找到课文中有哪几种新型玻璃,分别有什么作用?作者是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些作用的?

第二步:你还知道有哪些新型玻璃,它又有哪些特殊的作用?你能用书上的说明方法来说一说吗?

第三步:课件出示新型玻璃的图片(如下图),简单介绍后让学生学着课文的说明方法写一写产品推荐书,说清产品的作用,交流时比一比谁的客户最多。

2.2 畅想未来显价值

一般来说,课件是不适合出现在想象类的课文中的,因为再漂亮的图片都无法取代文字所能带给人的那种精神上的震撼,但在科普类的课文中,如果巧妙地使用多媒体,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授《电脑住宅》一文时,我让学生到计算机教室上课,讲完课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想设计怎样的住宅?于是,学生在金山画王上自由地画起来,颜色丰富、想象奇特,速度也很快,学生的兴趣极高。展示时,我调出想要发言的学生的作品,让他们边听同学的发言,边观看同学的作品,听完再进行评价,提出改进的意见。这样的设计就是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同时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房子设计的怎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经过计算机作画这一环节,使得学生将文本的内容活学活用到了自己的解说之中,多媒体无疑就是学生兴趣盎然地学语文、用语文的大抓手!

总之,在科普类文章的教学中,多媒体的作用较一般的课文而言会更明显,对学生的帮助也会更大,只要用心设计,它便能高效完成文本、教师、学生之间的嫁接,让学生大开眼界,轻松学语文!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文中,科普类课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课文内容丰富,从植物到动物、天文到地理,再到现代科技,几乎无所不有。但这些科普知识很多都不是教师和学生所熟悉的,多媒体在教学中为文本和教师、学生之间搭建了最好的桥梁。本文就科普类文章的教学中如何使用多媒体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关键词:找准难点 突破口 把握价值 大抓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02

随着时代的进步,多媒体课件在教育中的运用已经屡见不鲜,但值得关注的是,多媒体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发挥100%的益处,这是因为教师在多媒体的运用上没有进行仔细甄别,缺乏技巧。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师最头疼的科普类文章的教学中如何使用多媒体,让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嫁接作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出了一些建议。

1 找准难点,多媒体是突破口

小学阶段的科普类课文,大多利用客观事物的介绍来向学生渗透科学知识,这类课文在语言方面的最大特点是选词考究,表义准确。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对感性的知识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于科普知识的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此时一味地灌输,只会让学生稀里糊涂。因而,教师应努力寻找突破口,为学生排忧解难,而利用多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变这一现象。

1.1 知识内容上的难点

科普类课文中的科学知识不能不讲,但也不能多讲。特别是在低年级,学生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但认知有限,而知识又是环环相扣的,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把握不好,很容易在解释一个问题时又出现其他需要解释的问题,陷入反复讲解、繁琐分析、越讲学生越糊涂的怪圈。所以,在梳理科普知识时就是发挥多媒体的作用的时候。例如,在二年级下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中,增长学生见识的科学知识虽不用像科学课那样精准地描述出来,但是,拓展一些其他植物妈妈的好办法还是很有必要的,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学习课文之后,提问——你最喜欢哪位妈妈?为什么?

第二步:世界上只有这几位植物妈妈这么聪明吗?你还知道哪些妈妈也是有办法的?学生交流,然后,出示以上图片:

第三步:他们的妈妈用什么办法送走孩子?你能学着书上的说法来说一说吗?

以上的三步让原本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形象直观的图片刺激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让他们能在欣赏、创作中掌握浅显的科学知识。

1.2 时空差异上的难点

科普类课文有很多是借助事物间的联系来渗透科学知识的。教学中可抓住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懂得事物间的联系,把思维的逻辑性训练与语言的逻辑性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但是,课文中的很多知识在时间上距离我们比较遥远,这对学生的理解来说是一大难点,对教师而言其实也是一种挑战。因为,尽管教师比学生年长些,知识储备多一些,但经历的不足还是会导致认识上有偏差,因而,科普文教学很多时候是大糊涂教小糊涂,那怎样才能尽量缩小这一差异呢?多媒体就可以大显身手了!例如,在《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中,恐龙是早已灭绝的动物,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极度陌生的,这时就可让多媒体来唱主角,如播放一段恐龙的录像、恐龙灭绝的纪录片等。

让学生看完录像说恐龙灭绝的理由哪种最可信,目的并不是在于争论到底哪种更科学,而是将原本不是那么有趣的科普知识变得自然生动。再加上学生自己的见地,多媒体的引进很显然就不只是一段录像那么简单了,而是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拉近了,并且,也没有再生硬地讲解相关的科普知识,而是用语文的方法解决了语文的问题。

1.3 物种差异上的难点

有人曾戏称现在的学生是知识的容器,而且是与世隔绝的容器,如他们可以将水稻的生长过程倒背如流,但是却从来没有见过水稻,可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上的重任是让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因此,当遇上课文中的一些值得普及的科学知识时,我们还是应当成为他们的引路人。例如,在《蝙蝠和雷达》一文中,蝙蝠这种我们小时候经常见到的小动物对学生而言却是很陌生的,那么,我们该怎样用语文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呢?多媒体又可以派上用场了。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初读课文后,提问:为什么用蝙蝠和雷达做课题?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雷达是根据蝙蝠的飞行的原理发明而成的。)

第二步:追问:蝙蝠的飞行有什么特点?学生找出句子说明理由。蝙蝠飞行与飞机飞行有什么共同之处?

第三步:整理学生的发言,出示课件。

第四步:对着课件上的提示,学生复述雷达与蝙蝠的共同点,并将两者的部件进行一一对应:嘴——天线,耳朵——荧光屏,超声波——电波。然后让学生一个当雷达,一个当蝙蝠演给同桌看,体会蝙蝠、雷达是怎么工作的。

2 把握价值,多媒体是大抓手

2.1 开拓眼界显价值

科普说明文最大的特色就是引进了一些我们生活中并不常见的元素,是让学生大开眼界的好机会,但是,科普类说明文的教学现状如何呢?曾有人就这个问题做过调查统计,结果表明:不到20%的教师、学生喜欢教科普类说明文、学科普类说明文。是什么原因使得科普类说明文如此被师生冷落呢?问题应该出在趣味性的挖掘上,教师要充分挖掘科普类说明文的趣味因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这样,课堂就有了别样的生趣。而解决这一点,多媒体无非就是最好的帮手了。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让学生找到课文中有哪几种新型玻璃,分别有什么作用?作者是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些作用的?

第二步:你还知道有哪些新型玻璃,它又有哪些特殊的作用?你能用书上的说明方法来说一说吗?

第三步:课件出示新型玻璃的图片(如下图),简单介绍后让学生学着课文的说明方法写一写产品推荐书,说清产品的作用,交流时比一比谁的客户最多。

2.2 畅想未来显价值

一般来说,课件是不适合出现在想象类的课文中的,因为再漂亮的图片都无法取代文字所能带给人的那种精神上的震撼,但在科普类的课文中,如果巧妙地使用多媒体,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授《电脑住宅》一文时,我让学生到计算机教室上课,讲完课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想设计怎样的住宅?于是,学生在金山画王上自由地画起来,颜色丰富、想象奇特,速度也很快,学生的兴趣极高。展示时,我调出想要发言的学生的作品,让他们边听同学的发言,边观看同学的作品,听完再进行评价,提出改进的意见。这样的设计就是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同时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房子设计的怎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经过计算机作画这一环节,使得学生将文本的内容活学活用到了自己的解说之中,多媒体无疑就是学生兴趣盎然地学语文、用语文的大抓手!

总之,在科普类文章的教学中,多媒体的作用较一般的课文而言会更明显,对学生的帮助也会更大,只要用心设计,它便能高效完成文本、教师、学生之间的嫁接,让学生大开眼界,轻松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