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众

初秋的北京,我排了三个小时队,终于在故宫武英殿,看到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三希堂之《伯远帖》等众多传世书画的真迹。这是故宫为了纪念建院九十周年所推出的“石渠宝笈特展”。特就特在这些绝世展品均已是千年老人,每次展出一个月后,至少要回库房睡觉休息三年。而能够一次性地看到这么多的真迹同时现身,实在是难得一遇。千年珍品自身的神韵及难望其项背的艺术价值,还有不同朝代名家收藏者的刻章、题跋,以及每个展品身后颠沛流离的多舛命运扑面而来,这种激动真是无以言说。但这次看展给我带来的触动远不止于此。

以前去名胜古迹旅游,或者去博物馆科技馆看展览,只有到达现场,才能开始参与活动,聆听讲解,进行感受与体验。可是在这次石渠宝笈的观展活动前,我就已经对展品内容、特色,甚至观展的排队技巧等有了充分的了解。一两个月前,我从订阅的故宫微信公共号里,得知了石渠宝笈特展的消息;一周以前,我从朋友圈的分享里了解到最佳交通方式和排队时机;而那天清晨排队时,故宫工作人员给观众提供了展品二维码,手机扫描后就可以看到藏品的图片、听到优美的声音和文字讲解;快进入武英殿时,还遇到了白发苍苍的故宫志愿者,一边为我们介绍展品特色,一边把我们加入她的微信群,为大家分享她多年来整理的故宫文物知识与生活感悟;到了展厅里面,主要展品的旁边都有二维码和感应发射器,扫描二维码就可以用手机看展品的文字说明,而佩戴上工作人员发放的感应式耳机后,观众一接近展品,就可自动收到对应的语音讲解。

观展归来,我回味着艺术带来的享受,同时也在思考学习经验获得方式的改变。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人,大多知道戴尔的“经验之塔”。它是由美国教育学家艾德加·戴尔(Edger.Dale)提出的,意指获得学习经验的三种主要来源。简单地说,学生通过自身实践能获得做的经验(“做中学”),通过看展览、影音资料能获得观察的经验(“看中学”),通过读书看图能获得抽象的经验(“读中学”)。经验之塔一经提出,不仅成为视听教育的基础,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了指导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然而以石渠宝笈的观展经历作为一个小小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戴尔的经验之塔,在当今社会的学习过程中遇到了新问题。比如即使不到展览现场,通过微信公共号就可以获得图文音并茂的讲解,学习者可以获得观察的经验;即使到了展览现场,还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补充性地获得抽象经验。

再看最近十年国际上以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为代表的研究里,已经在探索学习经验的混合式获得渠道。比如扫描特制的图书,就可以通过增强现实技术看到化学分子的三维结构,书从平面空间变成了立体空间,抽象的经验变成了观察的经验;比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就可以在电脑上或特定终端上模拟真实的汽车组装操作,于是观察的经验就变成了做的经验;再如学生们带着手机到公园和博物馆里,通过物联技术或者情境感知技术,就可以与周围环境中真实的事物进行互动,于是观察的经验就变成了抽象经验和做的经验相混合的模式。

移动时代,戴尔的经验之塔已倒。因为在视听教育时代里戴尔提出的顺序性、递进型的经验之塔,已经无法很好地解释移动时代里学习经验的获得层次,多种技术的混合应用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学习理论。那么未来的学习获得经验模型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不知道,也许是多个平行的学习圈,也许是一种循环渐进的学习环,也许是随处分布学习的混合点。无论是何种形态,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里,技术一定是在创造学习的新型生态。不破不立,推陈出新,是技术天生的使命,也是信息技术教育里必然要面对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