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保华+刘党生

● 从创客教育窗口期引伸出面向“有未来的教育”的学校把握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如鲜花有花期,庄稼有拔节期一样,改革也有窗口期。对于直接关系国计民生的教育改革而言,其窗口期意味着三大机遇的把控:一是顺势而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路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制度松动(变迁)的外部环境支撑,有所谓“形制变革(如文件、规划、阶段目标)制定前后”的最佳时机之说。二是改革的氛围与各种力量的支持(理解、包容)之间有着风云际会的“巧合”,一旦错过,就可能面临更多的质疑和指摘。三是综观各级各界对教育的热盼,实际上还存在很多的交错,甚至是自身的悖论纠结。在操作上,很容易“挂一漏万”或“顾此失彼”,只有当上下左右的目光都在同一时间段内聚焦在一起的时候,这样的先行先试才最有可能实现一点突破,得到广泛认可。

创客这种形式最早被引进国内(以上海新车间为例)是在2009年前后,但一直到2015年底李克强总理提出“双创”之前,都遑论创客教育,即便是“创客空间”也只有极少数人玩并小众化的票友式流行着。然而,“双创”东风一起,创客政策、创客产品、创客思想、创客模式、创客空间,一直到创客教育无不随风飞扬、乘势快上。然而,在经历了最初阶段的1.0版试水之后,大部分学校的项目推进遭遇瓶颈,从表面上看是课程、教材、师资、经费、评价等阻碍了乘胜追击,但就深层次而言,我们面对的是新生事物与“核心”使命之间该如何迭代成长的困惑。一个有意思的调研反馈告诫我们,创客教育必须勇于直面教改的深水区;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在担心创客教育发展未来的教师群体中,那些没有涉足创客课程的主学科教师反响最激烈,理由不是表面宣称的课时占用或学生分神,而是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摆脱禁锢的学生不听话了,学会质疑了,敢于探索个性化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模式了……但不少有识教师仍然期盼尽快出台创客教育的2.0版,甚至是3.0版。这一可喜现象本身就解析了一个问题,就是“教育未来”就在脚下,“未来教育”从此时此地向远方延伸。当然,在经历了初期的自由生长之后,我们开始面临阶段统整、试点放大、强度试验、无缝连接等阶段,也只有在这一时刻,我们提出的“有未来的教育”的理想生态一定是建筑在学校这个整体环境中的自然孵化论点才有了移苗进大田并同步间苗的丛孵化到加速的时机。鉴于各地各校乃至广大教师关于“有未来的教育”海量的单课示范、学科实践和跨课(科/级/段)探索案例已为大家所熟知,所以这里只综述眼下比较热门的办学版本。

1.“扎克伯格版”-“阿里云谷版”。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在宣布女儿Max出生的同时,表示将把99%的Facebook股份捐给慈善组织“陈·扎克伯格倡议”。同时,在这封给女儿的长信里,扎克伯格对未来的教育模式、趋势进行了预测,并表达了顺应、推动、参与构建未来社会教育体系的意愿。扎克伯格和妻子正在建设的学校名叫“基层学校(The Primary School)”,它位于美国加州东帕罗奥图,被誉为数字时代教育的样板间。创办AltSchool的马克斯·文迪拉开发了定制化的教育硬件和软件,并能大规模地复制到其他国家。他认为数字时代的学校应该是这样的:①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机构。AltSchool是由一系列微型学校组成的,每所学校有80~150名学生,目前共规划了8个校区。②有着由技术专家开发的个性化在线平台。教师可以在线集中备课,学生也可以在平台上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策略。Altschool的雇员中有三分之一是软件工程师。③不分年级,社区化学习。年龄相近的学生会分在同一个班,坚持25人以下的小班教学和高师生比,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保证效率。④以完成项目为驱动实现个性化学习。每位学生的Playlist(和课程表相似)包含了一周20~25个需要完成的项目,由于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感兴趣的方向都不同,所以没有任何一位学生会收到完全相同的Playlist。此外,学生在Altshcool要每周外出考察一次,实地探访博物馆或参加科学研讨会,以接触更广阔、更真实的世界。Altshcool每天还有SEL(social-emotional learning,社会情感学习),以帮助学生和世界、社会建立关系。

不忘自己教师出身的马云,在成立湖畔大学、启动“马云乡村教师计划”之后,正式成立了一所覆盖基础教育15年的学校——云谷学校,并将在2017年开始招生。根据学校官网及公开资料介绍,云谷学校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个性化”和“科技导向”上。在学校管理方面,导师制、学院制、走班制将作为云谷学校学生管理的构架;在课程方面,云谷学校将进行校本课程的规划设计,提倡项目式学习、主题式学习,努力营造中英双语教学环境,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教与学的品质。自认“谷主”的马云坚持学校的办学方向是:立足中国、着眼全球,探索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幼儿园和小学以“育”为主,初中和高中大力放在“教”上。云谷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要具备面向未来的四种能力:要用全球化的眼光看问题,要用乐观的心态面对挑战,要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未来及要具备强大的自我约束能力。

事实上,除了“基层学校”和AltSchool,硅谷大佬们似乎都在进军教育领域,如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为儿子建立了私立小学Ad Astra;曾投资Skype、百度、Hotmail、Twitter等诸多科技创业明星公司的风险投资人蒂姆·德瑞普创办了Draper University,其目标是为硅谷乃至世界培养一批具备创业素质、追求远大梦想,又能承受失败打击、冲破阻碍、成就伟大事业的年轻人。而云谷学校的案例,实际上融合了国内一批名校(如北京四中、北京十一学校、人大附中附小等)的经验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更注重科技与教育的结合。学校依托阿里巴巴集团强大的技术支持,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教与学的品质,同时,将前沿科技引入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创造力和想象力。最终,期望通过科技的力量,让优质教育惠及更多的孩子。

2.“印度可汗版”-“深圳教改群英版”。“可汗学院(Khan Academy)是一个负有使命的组织。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我们的目的是,通过给所有人提供免费的世界级教育平台来改善教育。”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凭借一己之力,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将“家庭教师”免费送给渴望知识的人,给了现代教育深刻的启发。可汗学院利用网络影片进行免费授课,现有关于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科目的内容,教学影片超过2000部;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00多部可汗老师的教学视频,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该项目从萨尔曼·可汗给亲戚的孩子讲授在线视频课程开始,然后迅速从家庭走进了学校,甚至正在“翻转课堂”,被认为是打开“未来教育”的曙光。不过,迈阿密大学教育学教授沃尔特·斯卡达认为,可汗的教学方式存在“过度简化”的缺陷,“他总是利用特定例子来解释概念,如果人们遇到其他例子,可能会糊涂……这表面上看是个小问题,却可能为以后的学习埋下隐患”。

与可汗的单枪匹马不同,作为教改前沿的深圳,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实验案例,其共同特点就是学校既整体规划,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开放又缜密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课改、教改和深度学习探索。例如,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致力于构建统整项目课程,其目标是让学习连接生活,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突破“程序型课程”的“目标—达成—评价”形态,转而按照“项目型课程”的“主题—探究—表现”流程进行设计;港湾小学引入创客文化,以工匠精神打造智慧和生态校园,通过建构“吾爱”[音同5“I”,即Informational(信息化)、International(国际化)、Integrated(综合化)、Intelligent(智慧型)、Innovative(创新型)]课程体系,体现“传统与创新相融、科技与人文共进”的办学特征;龙城小学以“激励每个人充分发展”为教育理念,提出了“以生命为依托,以激励促发展”的办学思路,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办学模式;深圳明德实验学校追求自由教育的教育哲学,致力于办一所将东西方教育精华高度融合的学校、一所培养批判思维生成智慧课堂的学校;等等。

● 学校设计对接有未来的教育应该注重的几个视角

学校设计一定是在统一认识的前提下,校长带领全校上下(也包括学生和家长)齐心协力,努力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我们以正在建设中的“中原未来学校”为例,具体梳理如下:

立志做教改实验学校集群的“中原未来学校”品牌本身,就是借助上海等国内外优质“外脑”,采取灵活开放学制、融多元办学模式为一体的一项教改新探索。它谋求与不同办学体制之间的无缝兼容、中华文明所传承的时代发展特质、办学目标对“有未来的教育”的强有力承载、契合国际教育最新趋势的设计践行、随教育空间而改变的学习形态变化、低结构(适度投入)支撑下的高规格复合课程产出(再造、重构),以及灵活学制与中高端修学(研学、访学)结合的西学中用学校经营新常态。

1.顶层设计的到位。这包括了五个节点的兼顾:先行先试的魄力、展望未来的格局、对先进经验的理性借鉴、方案操作的可行性以及软硬环境条件的满足。

所谓先行先试的魄力,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教育法规、方针等导向政策的吃深、吃透,并能从中找到战略导向和绸缪信号;二是对自身学校的内情外缘心中有数,能扬长避短,善于挖掘新机遇、新导向、新亮点;三是勇于直面重点、难点症候,在善于化解的同时,为上新台阶做好准备,始终处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不断进取的上风口,以饱满、自信的姿态迎接时代,并拥抱时代。未来,绝不是虚无飘渺,展望未来与重温历史一样,会显现出千丝万缕的蛛丝马迹,以及错综复杂的盘根错节。作为校长,不仅要有一呼而群情振奋的魅力,还要具备高看一眼、先声夺人的智慧。这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必须坚持让“未来”从脚下延伸的理念,透过未来技术、未来科学、未来生活的表象去捕捉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和核心学习力。例如,中原未来学校不仅从教育弄潮儿的身上发现了教育变革的最新动向,更善于区别化经营(不是专注精英教育),走更接地气、更适应教育现状(不是简单通过大手笔投入来堆砌硬件环境)的新路,这样更凸显国际教育趋势与国情、国脉的融合,达成新东方教育的样本。

我们有必要规避照抄照搬、生搬硬套的懒政式管理,兼顾区位优势、环境特色、已有高度等内外因素,在治学中借鉴“最近发展区”理论,努力把握“最佳发展区间(时段)”,适时、适度地推进教改、课改工作。不难发现,中原未来学校从一开始就力戒“一招鲜吃遍天”的粗放式经营误区,而是坚持“一校一品”“一校一工程”“一校一生态”的精耕细作模式。其实,教育成长话题有时候处于较微妙的境地,原因在于:一方面,所有人都不否认“育为先”的教育使命观;另一方面,又屡屡出现标签化、口号式、避实就虚、哗众取宠的“经验”,追求(甚至是欣赏)立竿见影式的育人效果,成了教育浮躁的典型呈现。而未来学校实行扁平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压缩非一线管理比例,在最大限度地开放教育资源和教学实验环境的同时,让校内的一草一木都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案,让学生身边的一室一角都成为活的行知空间和成长档案。

2.争取效率最大公倍数的达成,如投入产出比、中外师资形制、课程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投入产出比,着重于公办学校与民办教育之间的优势互补(绝不是相互“博弈”)。这些年来,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公办学校有必要及时优化的环节包括:从硬件优配向软硬兼施倾斜,在指挥好教育特色进行曲的同时向教育个性协奏曲彩排靠拢;协调好教育均衡化与新优质化之间的步幅与频率,形成你赶我超、竞相争先的良性循环生态。对于民办教育而言,应鼓励能尽量凸显其机制灵活的特质,尽力向“轻资产重品牌”的方向靠拢。此外,在营造学校特色的过程中,可以遵循适时推进与适度从优的原则,把中高端个性教育的具体践行任务交还给社会,而校内教育专注学生潜质发现(不只是成果辈出),注重成长过程的差异度协调(不再是一阵风、一刀切),瞩目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思维响应与智慧孕育(不应是刻舟求剑、依葫芦画瓢)。

办学离不开教师,虽然人们都期待名师多多益善,但对于未来的教育而言,教师团队的经验可能已经不足以支撑起办学的全部,而“活力”有可能会在更大层面建构起对未来学习形式的呵护和学习风格的亲近。至于课程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原未来学校在规划中对课程成长的要求是:及时向高维度、高向度、高效度迁移,并初步规划小学段的“全科师资+生态统整课程+《殷慧中华》”模式、初中段的“大学科协同+思维知行课程+《鼎立天下》”支撑、高中段的“项目式学习+潜质发现课程+《预现未来》”设计,国际部采取“英美两大K12学习系统+个性化学习方案+《胜任全球》”自编教材。与此同时,学校还重点布局了四级保障机制的彼此呼应:全开放校内实验室集群+科教创客大篷车,学校博物馆与社会科技馆课程差异化对接,高校+名企实验室对经过可行性论证后的学生学术研究开放,直至引进中科院与海外离岸试验室等顶尖资源。

3.不忘初心的治学生态维护。从个性教育走向合作共赢、从学力拓展外延到潜力发现、从有形到有魂,尤其是在教育国际化方面,要高瞻远瞩,努力达成从单向输出生源转向重构东方教育优势,吸引各国学生交往的“小目标”。

我们必须承认,追求“有魂”的教育,要凸显课堂教学的精髓与灵魂,其优先程度排序应是学科思想导引学科教学行为。在这方面,中原未来学校提出的办学理念非常清晰,那就是“定制未来,同步世界,胜任全球”。这不是一句套话,而是由众多教育元素架构起的强力支撑,如对导师制的进一步细化、从防范向导引的重点迁移、从学好到学妙的教学目标深化等。这样的设计有可能实现深度学习统领下的项目式学习(PBL)、个性化学习方案(PLP)与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之间的协调与共建机制。以高学术水准的国际化教师队伍为后盾的课程设置更契合创新精神,同时,校园的核心文化和精神正努力与国际的时代精神相统一,这应该是“有未来的教育”的终极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