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波 马建军

信息技术学科从大的角度来分可以看成信息与技术。毫无疑问,技术是这个学科最被关注的部分,也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日趋成熟,技术不再以单一直白的方式呈现,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作用。信息呈现让技术无痕地隐藏其中,让学生在处理信息时,自然地掌握了既定的技术。我们可以通俗地认为,学生掌握技术的最佳途径往往是处理信息。例如,让学生开展作业互评,挑选出优秀的5个作品并存放,本任务的信息层面是欣赏他人作品,甄选优秀作品;技术层面包含了关于对象与软件两个方面,其中对象操作涉及新建文件夹(用于存放文件夹)、重命名文件夹(优秀作品)、复制或移动文件(挑选之后复制或移动)等,软件操作涉及打开文件、文件另存为(打开状态用另存为方式实现复制)。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技术无痕地附着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信息融合的技术学习方式更符合学生学习特征。技术学习不是根本,信息处理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这种处理会持续地、长久地、高频地出现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一般情况下,信息的取材来自生活经验、应用情境或其他学科知识范畴等,当信息与技术融合时,信息的植入、展开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主要探讨其他学科元素作为信息引入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

● 探讨一:作文VS文字处理

文字处理是初中信息技术学习的基础操作,实用性很强。文字处理一般分为文字编辑和格式设置。我一般选用学生作文进行教学。作文属于语文学科的范畴,格式设置是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两者需要妥善处理。选用作文教学,教师只需关注信息技术层面的操作与内容。一旦学科界限越过了,信息课上成语文课,说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领域范围识别不清,基本功不过关。因此,教师上课需要谨慎又谨慎,牢牢把握自己学科的内涵。

事实上,选用作文本身就是语文与信息技术学科的交织。我们在教学时,不妨思考一下,这个内容是我教合适呢还是语文老师更合适。比如,先让学生输入自己的作文,这不等同于学生用笔写作文,输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符号的输入,比如“,”“、”“?”“——”“……”《》”等。这些规范的符号是文本严谨的表现之一,语文教师负责手写符号的正确,那么在电脑中输入正确符号自然是信息技术教师的责任。因此这些文稿的输入,适宜选作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如果再细致分析,会凸显更多的信息技术学科特色,如符号输入需要切换输入法、上档字符的输入,全角/半角状态等。显然,手写没有那么多讲究,那么放在信息技术课中正合适。

在文字输入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基本的文字编辑,比如换段落、增加文字、删除文字、修改文字等,通常一篇文章的输入,文字编辑的基本操作都会遇到,如有时间,可以继续修改文稿。此时,换置语文学科情境中,这篇文章可谓完成了。但是放在信息技术学科呢?显然,尚未成功——还需格式设置,这是信息学科不同于语文学科的思想。此时,教师可以提出信息技术的学科思维:格式影响内容表达,并引导学生观察回忆报刊杂志的格式。学生大都能列举一些设置的要领:以字体为例,比如正规报刊正文基本使用宋体,标题文字多用黑体……这样的观察有助于了解字体的规范设置,体会字体的效果作用。当谈及中学生杂志时,我们惊奇地发现,正文却变化为楷体、雅黑、宋体等,标题字体用了更为活泼的字体,基本选用楷体……为什么有这些变化?学生们纷纷表达看法:选用那些字体,文稿看起来依然舒适,便于读者阅读;而标题字体的多样化使杂志更显青春活力,凸显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需求,展现中学生的个性特征。

格式设置中,与语文学科结合最紧密的莫过于阅读他人优秀作品,欣赏好词好句。教学中,我们沿用语文方法:好句用波浪线标记,好词用着重号标记。用这种方式进行格式设置,我也有迟疑,生怕越了语文的界限。赏析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那么放在信息技术课中来赏析是否合适?会不会东施效颦呢?其实赏析是名义,我们仅需要关注:学生能用合适的符号标记自己认为的好词好句。因此,即使相似的教学环节,放在不同学科中,教学侧重点有明显区别,这是学科本质所决定的。

● 探讨二:纯循环小数VS查找与替换

查找与替换是文字批处理的常用方式,其特点是自动化,自带计算思维。这一设计在文档编辑处理过程中被用户广泛使用。通常,当用户在文档撰写时带入不正确、不合适的习惯,修正颇为麻烦。查找操作不适合人工完成,适合机器完成。诸多软件都设置了自动查找,比如文件的查找,文档指定内容的查找,生活相关的APP各项查找,查找地名、菜单、电影、航班……当今社会,信息裹挟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已经进入全搜索的时代。

再回到文档的查找与替换,这些自动化、批量处理即为计算思维的内涵。那么接下来,我们怎样把这种事交代给机器,并且让机器完成呢?根据生活经验,学生罗列关键信息:查找什么?哪里去查找?没错,这就是查找要素。然后操作,果然一下子全找出来了(如图1),并显示查找结果:当前位置第几个匹配,一共几处匹配。

那么,机器到底怎么查找的呢?当然也像人工一样逐个查找,那为什么我们没感受到这个过程呢?因为它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类。那又怎么来证明它真的是一个个查找呢?没错,我们可以使用“查找下一处”来回放搜索过程。既然自动化、批处理一次完成更快,为何还要再设置“逐项查找”的功能呢?显然这是人性化的考量,当遇到实际问题时,查找或替换并不是绝对操作,当中某些内容需要甄别。比如要把“的、地、得”进行更正,有些人的书写习惯,会将“地、得”误用为“的”,当我们去查找时,可能会找到“地方”的“地”,也可能会找到“得意”的“得”……文档中找到的词语可能超出我们原来的想象,因此设置“逐项查找”的功能,目的在于机器与人工的结合操作,预计了文档出现的可能性,提出了更加注重现实的问题解决方法。这种预计与容错的设计也是计算思维的体现。

以上我们大致清楚了查找与替换功能。那么它与数学中的纯循环小数有什么关联?纯循环小数是一个特殊的文本,从外在来看,它是一串数字,区别于一般意义的文档,从本质来看,数字也像中文字符、英文一样同属于字符;从操作来看,数字查找与中文字符查找没有本质区别。由此,我们认为:纯循环小数可以作为查找与替换的素材。

接下来看两者的相关性。纯循环小数是七年级数学知识,查找与替换是七年级信息技术学习内容,一般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学时,学生已经从数学课中学过这个内容,熟知纯循环小数概念。教师利用最近发展区,将数学知识作为学习铺垫,进行教学。不难看出,数学课中的判别带有人工性质,那么让计算机进行判别呢?会不会有不一样的味道?向学生展现相同内容,从不同学科维度,呈现不一样的学科色彩,这也是拓宽学生思路的一种尝试。那么具体到查找,人工与机器有什么区别?再次回到纯循环小数概念:从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起就循环的小数。下面的例题关键在于查找循环节。绝大多数情况下,循环内容是不确定的,属于真实生活劣构性问题。

例:请用合适的方法,验证下列小数是否为纯循环小数。

……

2/97=0.020618556701030927835051546391752577319587628865979381443298969072164948453608247422680412371134020618556701030927835051546391752577319587628865979381443298969072164948453608247422680412371134…

……

第一级查找:查找可能的循环节。一般都是从小数点后第一位开始取几个数字,如果循环节存在,那么在若干数字后面还会再次出现这几个相同的数字。怎样设置呢?这里可以取若干个数字,02061或02061855,如此等等。当然,查找与替换把这些数字都用作字符处理。查询之后突出显示(如图2)。不难发现,可能的循环节:02061……71134。

第二级查找:验证循环内容。如何验证?即所有小数的数字如果完全是这个数字段覆盖,没有多余的其他数字,那么它才是真正的循环节。此时数学中的经验完全移植到信息课中,那么如何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来验证呢?学生已经提供了若干种思路:

①把数字段02061……71134作为查找内容,接下来查找并突出显示。如果所有数字都突出显示了,那么循环节成立。

②把数字段作为查找内容,并且用a进行替换,如果最后全部是a,那么验证结果为纯循环小数。

③如果用其他字符替换,还需要修改回来。我们把数字段作为查找内容,替换内容不变(用空白亦可),但可以用字体格式等方法进行标记,比如替换成红色,如果替换后,所有数字都是红色,那么验证成功。

……

回过头来再看纯循环小数的例子,如果遇到一个循环节超长的小数,我们还会用人工的方法去验证吗?显然让机器完成比较科学。此处,对于查找与替换输入字符是否有限定,限定数量为多少,我们没有做进一步探究。

同样的方法,我们验证了1/29为纯循环小数,1/28不是纯循环小数,结合2/97也是纯循环小数,此时抛出问题:“从中你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抛出,我犹豫再三,在信息课上适合总结这个数学范畴的问题吗?现在看来,信息课完全可以胜任这个问题:首先,我们使用计算机工具进行真实问题的求解验证;其次,我们采用了取样的科学研究方法;然后,我们对取样结果进行相互关联,并做猜测和归纳;最后,我们得出自己的归纳结论:分母为质数(2、5除外)的质分数所得的小数为纯循环小数。那么,这个结果正确吗?其实这是著名的费尔马定理。

“让学生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考!”We did it!本例中学生验证数学问题是真实情境,查找与替换是切合的方法论,查找结果从信息的角度还是离散的,并不能产生思维品质的提高,但是从离散的例子到归纳猜想,这是抽象的特征,符合计算思维本质,当学生能抽象出这些例子的内在特性时,其思维品质又上升了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