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嘉辉 刘清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和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信息技术由于其学科专业特点、学科地位和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着一些学科特有的问题行为。这些问题行为是信息技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非常头疼的问题,若处理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许多一线教师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并努力寻找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根源,尝试通过各种方式来预防、控制、矫正此类问题行为。

信息技术课堂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分类

本文以笔者所在区域内5所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中学为例,以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以及师生访谈为途径,深入调查了信息技术课堂学生问题行为的现状并对此做出分析。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一方面,在问卷中列出的21种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信息技术课堂上几乎都有覆盖,只是在频率和层次上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虽然普遍,但以内向性的行为和轻微的问题行为为主,比如与同学悄悄聊天(24.86%)、做小动作(20.74%)等(具体数据见下表)。从统计数据中笔者发现,信息技术课堂学生的问题行为大多是隐蔽的,更多的是独立做小动作或思想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而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外向行为相对较少。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把自身产生课堂问题行为较多地归因于个人因素(70.88%),如容易受外界影响、做事易半途而废等;受其他同学的影响(30.32%);课程因素(15.43%),如知识陈旧、对学科内容不感兴趣等。

信息技术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特点,使得信息技术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其特殊性。这就需要我们用信息技术学科的相关要求来分析课堂问题行为,以便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1.课程地位低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既没有厚重的历史,也没有深刻的学科文化内涵。虽然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它在教学中的地位,但无论是在人们的固有观念中,还是在各学校的实践操作中,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还不足,导致信息技术就像是“生姜”,做菜时要用到,但吃的时候却都要仍掉。

2.学科本身的特点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提倡“做中学”和“学中做”,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等,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计算机是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工具,但是学习工具如果不能被有效地使用,它就会成为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温床。

3.学生心理年龄的特点

初中阶段学生兴趣爱好广泛、思维活跃,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但他们心理年龄较低、自我控制能力差。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面对的是计算机,操作的也是计算机,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常常需要在讲台上进行演示操作,师生之间隔着显示器这道屏障,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很难被教师及时发现。此外,计算机房通常比较大,学生在机房会比在教室里更轻松、更兴奋,所以教师“简单”乏味的教学语言会缺乏吸引力。

4.教师不进行充分备课

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许多问题行为看似是学生的问题,事实上,这些问题行为与教师关系密切。当前教育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材料为教师的二次开发提供了可能和空间,教师可以定义自己的教学内容以达到课程要求的技能。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照本宣科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往往是学生不喜欢的或陈旧落伍的,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失去学习兴趣,问题行为则会容易出现。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希望教师少讲一点,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这表明,学生更希望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学习,喜欢自己动手。当然,不能说学生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但至少可以说明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着某些问题。

5.教师的课堂管理水平和意识不够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专职教师也大多是年轻人,他们在课堂控制、教学管理等方面还需要不断提高。由于信息技术在学校里处于所谓的副科地位,所以他们对学生进行课堂管理的意识并不强,甚至有些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并不重要,以玩游戏、上网等作为交换条件,换取学生安安稳稳地度过一节课,这些都是认识上的误区。

改变教学策略,优化课堂行为

课堂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具有不确定性,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根据对信息技术课堂学生问题行为的深度分析,笔者从问题行为的预防、控制、矫正三个方面入手解决问题。

1.预防策略

课堂问题行为影响着教师教学的有效实施和课程学习的效果。对于信息技术课堂中出现的学生问题行为,如果教师尽快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预防措施,那么课堂上的问题行为就会大大减少,课堂教学的质量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1)转变学生观念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地位的轻视是引发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因素。当前,许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对其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让学生尽早意识到信息技术在现在和未来社会的重要性,改变信息技术是“玩”的技术的想法,使其从根本上意识到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深刻意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由于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和学生基础的差异性,一方面,教师应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直接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法等相结合,开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自主学习模式,以激发学生进行探索和寻求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的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差异,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合作小组,学生的合作与互助不仅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也可满足学生的心理关注需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3)重组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学校教材总是落后于技术的发展。面对教材内容,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知识感知力,发挥自己的信息素养和课堂组织能力,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教师应将信息技术的前沿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结合学生情况开展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创建适合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恰当的教学内容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防止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2.控制策略

(1)强化学生积极行为

许多研究和实验表明,鼓励和表扬等积极的强化行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积极的强化策略和措施可以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和自信心。在对学生进行访谈时发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中问题行为的控制也有自己的看法,例如,建议教师实施奖励制度,对优秀的小组和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在课堂上,教师可充分发挥机房广播系统的优势,向每一位学生展示优秀个人和优秀群体的积极行为和作品,及时进行表扬,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利用群体积极的关注点来防止课堂行为的发生。

(2)严明课堂纪律

要制定课堂行为纪律,明确奖惩处理方法,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参与,在课堂行为规则上与学生达成一致,使学生具有参与意识和责任感。严格而明确的课堂纪律,可以有效地约束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3)采用正向行为策略

积极的正向行为可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用突然停顿、眼神交流等暗示,或使用积极的语言暗示来阻止问题的发生。教师用积极的暗示来表达其对积极行为的渴望,学生则通过理解教师的意图,认识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从而加强自律。笔者观察发现,对于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经常被教师消极对待的学生,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引发新的课堂问题行为,造成恶性循环;积极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尊重和爱护,有效减少其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3.矫正策略

出现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在教师的眼神暗示、言语鼓励中,部分行为得到了及时制止,但不可否认,还有很多问题行为仅通过这些提醒和鼓励改变不大,需要教师采取更为严格的矫正措施。

(1)适度惩罚

教育需要惩罚,处理课堂问题行为需要合理的惩罚。首先,惩罚只是为了纠正学生错误的行为习惯,而不是故意刁难学生。其次,实施的惩罚措施应是建立在对学生尊重和关心的基础上,而不得虐待、侮辱和体罚。在采访中笔者发现,学生讨厌过于苛刻、打骂学生的教师,但如果教师太温柔,只是提醒学生出现的问题行为,缺乏惩罚和威慑,则课堂容易失控。合理的惩罚能够被学生和家长所接受,适当的惩罚可以起到及时纠正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的效果。

(2)行为矫正

信息技术课堂上的问题行为不是突然发生的,处理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不能只靠课堂上一时的努力。在修正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在课堂行为表现上的点滴进步,还可以利用QQ、微信等通讯软件与学生沟通,随时随地不断鼓励学生积极的行为,发挥教师的监管作用,及时了解学生家庭及生活动态,与学生交流其在课堂上的各种不良表现,探讨矫正问题行为的有效方法,确保其在思想上和行为上保持一致。

总之,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问题行为会不可避免地存在,而且千变万化,层出不穷。作为课堂的管理者和引导者,信息技术教师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同时,更应不断探寻减轻或转变课堂问题行为的有效策略,巧妙地掌控课堂秩序,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