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敦运

记得清初诗人和戏曲家孔尚任写过一首题为《甲午元旦》的诗,诗云:“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这首诗把一个过年、守岁、剪烛、“发红包”的“萧疏白发”者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那么今天,我们的传统节日会不会因为信息技术的支持,比他还要过得更加丰富多彩、兴味盎然呢?

微视频

七月初七,一段“高山巴”制作的《我搭鹊桥来接你》的微视频悄然放上了校园网,不到两小时,点击量就达到了4287次。

“高山巴”是“高三(8)”的谐音,难道是三(8)班哪位同学的杰作?

不知道,虽经打听,依然无果。不过,那用自制的卡通画拼接起来的“牛郎织女”故事,以及“朗读吧”软件所配的画外音,真的把“鹊桥故事”给演活了。第三天,第二中学的刘老师竟然将这一短视频移到了课堂,用于解读“传统节日”。事后学生们反映非常好看,几位学生家长说,这个“七夕”让孩子收获了“传统”,也收获了“创意”。

牛郎织女是每年七月初七那天的主人公,“鹊桥会”也是华夏先民为了表达对坚贞不渝爱情的赞美和渴望,才创设的凄美情境。正因为它含有巨大的正能量、丰富的审美情趣和独特的中华味,所以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名录。

虽然如此,但近年来很多年轻人对国外的节日却越来越迷恋。莫怪少年无知,倘若反思一下我们的节日文化,是不是有点“躲在深山”“不‘让识”或者“不‘能识”的意味?

高山巴创作的《我搭鹊桥来接你》之所以受人欢迎,不仅因为它保留了一群喜鹊飞来搭桥的传统亮点,而且还让牛郎与儿女先行设计了一座美丽的彩桥,并与“QEO”(喜鹊首席执行官)一起造型布鹊,搞得牛郎满身臭汗,看得河那边的织女热泪盈眶,就连观赏视频的我们也血脉偾张。

文化自信

说实话,我喜欢西方那个名叫“丘比特”的小孩,不过,我更喜欢牛郎织女,因为洋人的情人节毕竟少了一点本土味。有人说,洋节日过多了,自己的价值观都会发生变化。如果真如其所说,青少年的价值观会随着过洋节日改变,那国家的未来是不是也会随之改变颜色?还真的不敢深想下去,也不得不深想下去。

看来,中国人过中国节应该重视,引导中国的青少年过中国节更不是小事。

其实,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内容非常丰富,是完全可以进行适当包装以适应新形势的。它的内核曾经是先民生活的幸福点缀,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它的确有不适宜的地方。我们能不能将这些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中那些与原始信仰、天象、物候、历法、数学、纪念日以及“节气”、人物、事件相关的内容,用信息技术进行最通俗的解读,让每个节日独有的内涵清晰地呈现在青少年的面前,以丰富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同时又加入自己的理解,让这些节日变成流行于社会的文化活标本?虽然高山巴制作的《我搭鹊桥来接你》视频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他们的探索的确给人很多启示,如牛郎参与鹊桥的设计与制作,又如把牛郎的两个孩子取名为“念父”和“想娘”……别小看这些插曲,其实渗透了制作人的许多思考,以及对中西方节日相关内容的扬与弃。

我不知道这些小插曲是否能赢得全体中国人的好感,但我还是很欣赏“高山巴”这种与时俱进的创意。实际上,从2500年前的《夏小正》和《尚书》中出现二十四个节气开始,中国的教育家和文学家们就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情,这才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沉淀了极为丰厚的历史味,像老酒一样变得如此醇厚与绵长。

史料记载,今天流行的传统节日,大部分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随着先民们的坚守与文人们的介入,风俗和崇拜开始相互交融,禁忌与神话也正不断互动,从而使得中国节日的历史感如此深厚。不同的是,古代文人介入节日文化的传承与改造,不像今人这样直接,他们大多使用诗词歌赋来记录节日盛况以及自己的感受,尽管如此,后人们还是从这些千古名篇中看到了扬与弃,读出了他们对节日发展的引领,如本文开头引用孔尚任的诗中所说的“废眠”“夜酒”“分买春钱”“看换桃符”……

前几年,“中华文化促进会”和“节庆中华协作体”联合主办的“中华七大传统节日形象标志创作大赛”结束之后,特地公布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七个中华传统节日的Logo,这是不是一种与时俱进?是不是传统节日亲民、“亲近少年”、亲近“信息原住民”的实践呢?

近年来,我们也发现,国家层面上从未像现在这样谈文化这么多、这么广泛、这么重要。作为教师,作为“课程”(教师就是课程),我们的确应该积极回应国家的引导与召唤:引导青少年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什么?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一些人没有自信?我们又该怎样去匡扶、补缺?怎样去传承与创新?

中华民族是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我们的文化传统从来都不是静止的,而是鲜活的,在每一个片段上都有接口,都可以与现代世界对接。所以,我们有满满的文化自信。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节日文化也是一样。所以,从这一角度看,在新课改中借助信息技术整合传统的节日文化,用最先进的技术,表达最受欢迎的文化亮点,呈现最鲜活的生活,满足最多人的需求,引领最前沿的发展,当是接触到了怎样坚守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找到了信息技术引导课改走向深蓝的一条路径。

我们的民族从几千年绵延不断的历史中走来,而且还遍览了全世界各大文明的扩缩兴衰,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没有断流的古老文明,所以,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解读其中的“基因密码”,毋庸置疑,这就是帮助学生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寻找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卓然屹立的精神命脉。

能够卓然屹立,自有屹立的卓然力量。这种力量应该来源于对不同文化的扬与弃,我们崇尚一切优秀文化,不管这种文化是来自我们自己的传统还是来自大洋彼岸,但是,我们反对不加甄别的合盘接收。说到这里,我突然发现,高山巴制作并上传的《我搭鹊桥来接你》创造了一条经验,那就是他们不仅做了改革与丰富节日自身文化的尝试,而且还在探索怎样吸取民意,怎样链接生活,怎样“推倒”学校围墙,向社会辐射教育与文化影响。

至此,我已经不再追问高山巴到底是谁,是一个群体还是一个创客,我关心的是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把教室里的讲台与社会链接起来,把历史与现实链接起来,把中国与世界链接起来,把我们的学生与未来的人才链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