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在2023“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抛出了一个“灵魂之问”:“人工智能正在漫过我们的脚面,我们该怎么办?”时隔几个月,在ChatGPT的冲击下,我们恐怕对这句“拷问”有着更加强烈的感触。那些原本属于人类智慧的高地,那些展现人类创造性的领域,正在一个个被人工智能攻克,在很多人看来,人工智能或许已不止漫过我们的脚面了,我们该怎么办?

经济学家唐涯和她的团队在搜集了众多招聘网站数据、美国劳工部O*NET数据库后,给出了她的答案:当人工智能正在漫过我们的脚面,我们应该向那些更具保值性的技能迁移。而根据她的研究,折旧更慢、保值更久的三项技能是:创意、社交智慧和手艺。

无独有偶,近年来各大国际组织纷纷提出未来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清单,其中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回应人工智能对人类的挑战,这些能力包括创造新价值的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系统分析能力、抗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冲突解决能力、领导力……它们无疑都具备折旧更慢、保值更久的特征。

与此同时,面对正在漫过我们脚面的人工智能,其实还有另一种选择——共生,即消除恐惧心理,拥抱人工智能,以平和的心态与人工智能展开合作,共同创造价值。学者Romero D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人重新进行了定义,并且赋予了他们全新的角色,其中就包括“健康操作员”“智慧操作员”“协作操作员”“社交操作员”等。一望而知,他们的任务就是把人工智能看作同事或工作伙伴,主动去和人工智能交朋友,在工作中实现分工合作,让工作环境更安全、工作氛围更友善、工作过程更高效。

在这里,人与人工智能不再是激烈的竞争关系,而是通过协同共生创造价值。人面对的不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充满人情味的工作伙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报告《学会融入世界: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认为,“到2050年,教育远远超出了以人类为中心的观点……学会与世界融为一体是一种超越人类的合作”。而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共生就是未来教育的必修课之一。

迁移,还是共生?体现出了人类在面对越来越强大的人工智能时,两种不同类型的智慧。选择迁移,并不意味着逃避,它体现出的是一种互补型智慧,让我们在人工智能的薄弱处发力,充分发挥出人类的优势,与人工智能形成完美互补,共同去创造美好的未来。而选择共生,则是一种共存型智慧的体现,它力图实现一种强强联合,力争取得“1+1>2”的效果,而目标依然是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可能不得不做两手准备。既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领导力等“高保值”技能,又要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人工智能和谐共处、协同共生。当人工智能漫过我们的脚面,让我们用平和的心态面对人工智能,不论是选择迁移,还是共生,都是与人工智能一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