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飞虹

(长丰县北城实验小学 安徽合肥 231100)

引言

让儿童回归本真生活,以他们的生活为基础,引导孩子们通过与自己生活有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错作用,逐步丰富和发展他们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品德课程标准主要内容之一,完美体现了品德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与创新。

一、巧妙利用已有教材,使品德课实效化

课程标准体现的是孩子本身的生活经历,为了实现有效的课堂,需要超越课堂的时空束缚,让课堂引领学生走向生活,关注学生以后可能经历的生活。促进学生成长,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影响他们的未来生活,使他们变成一个充满爱心、关爱他人、具备良好品质的对社会有用的人。品德课程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又放眼于指导学生未来生活,力求帮助儿童将视野和思维从课堂伸展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和真实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将“诚信,友善”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可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发现,孩子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未来走上社会,一定会问题多多。而三至六年级课本中,对此话题的涉及很多,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教材进行教学。我班小涵头脑聪明,接受能力强,活泼好动,但总是爱戳戳捣捣,丝毫不懂得谦让。前脚答应我不这样,后脚照样去做。那天又在英语课上与同学发生摩擦,惹得英语老师把我找去。我无奈地看着他,实在头疼。怎么办?我顺手把《品德与社会》拿给他,让他翻到《诚信是金》这一课,先默读教材,再联系自己做过的承诺谈想法,他能明白我的意思,不再是刚才的无所谓(我也对他承诺过,不到最后,不打电话给家长)。我把这一课交给他,让他去给同学们讲,把“诚信,友善”传递出去就行了。没想到他备课很认真,到我这里来讨经验,课堂上联系自己的问题,让同学们去监督他,同学们在笑声中若有所思。现在的小涵,时不时就到我这里来,跟我汇报思想动态。我也时不时地夸夸他,敲敲警钟。 我坚信,他未来会成为一个阳光开朗、积极向上的有为青年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不是长远之计吗?这样的教学不正体现了百年树人的理念吗?

二、巧妙开发已有教材,使品德课趣味化

教材是课程的根本,课程的理念、目标和内容都是由教材传递出来的。没有好的教材,只有合适的教材,往往合适的教材是靠教师们“二次开发”所得的。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只能作为新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靠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焕发活力。”课堂中选择的材料贴切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实际,给学生带来乐趣,这就需要老师们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和进行精心的设计。

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活不能没有他们》中第一课《我们的生活需要谁》。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两个板块来拓展教材:

【板块一:了解我们身边的服务】

教学设计片段:

1.我想学知识,该怎么办?(到学校去学习,离不开老师的服务)

2.现在,老师想去旅游,不知道该带什么衣服,怎么办?(看天气预报,离不开气象员们的服务)

3.对。现在我要提前购票,可时间太紧了,来不及到柜台去买,怎么办?(12306网上购票,到车站直接取,离不开网络维护人员的服务)

4.下了车,我的肚子饿了,怎么办?(饭店吃饭,离不开饭店服务人员的服务)

(课件出示文字:导游,交警,导购员……)

5.师小结:你看,一路走来,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这些默默为别人服务的人,没有他们的话,我们的生活该是多么的不方便呀。

【板块二:家庭网上购物】

一讲到网上购物,孩子们轻车熟路,张口而出:淘宝,京东,12306购票。我接着提问:你家里网上购过什么?程序是怎样的?在交流中,厘清顺序:网上选择—直接购买—付款—等着发货—快递员送货上门。接着课件展示,在这一系列的环节里,离不开人的服务,从客服的答疑,到仓库的发货,快递的分拣,快递的运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快件都拿不到手中。最后师小结:正因为有这么多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人,我们的生活才能如此的方便。

上面教学板块以生活实践为教学内容,是对上一个环节的递进。通过身边的实例,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在快乐学习中引导学生懂得生活中的每一天离不开那些为我们奉献的人。我们应该感谢他们,尊重他们。

三、巧用生活资源,使品德课生活化

鲁洁教授说:“品德课要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位的。快乐课堂,以生为本,以每一个富有个性的、鲜活的学生为根本,让学生成为我们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的生活成为我们的教学之本。只有将品德教育回归到生活本真,才能让学生获得对生活许多问题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正确认识。

如:由于国家对二胎政策的放开,很多家庭纷纷加入生二胎的大潮之中,而原来一人独享的东西,要两人分享了,很多孩子一时之间很不适应,好几个家长与我沟通,不知道该怎么办。怎样让学生感受到分享是快乐的呢?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中《分享的快乐》一课,我舍弃了书中的案例,把生活带入课堂。我把研学游时王淼把自己带的零食分给同桌吃的图片进行展示,设计了一个采访环节,通过采访,使学生明白分享是快乐的,自私只会让自己成为一个孤家寡人。我适时提出:现在咱们同学都很幸福,有自己的兄弟姐妹,那你平时是怎么分享的呢?问题刚出来,孩子们一下打开了话匣子,有抱怨的,有快乐的。而独生子女小雅的话让大家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我好希望有个弟弟或妹妹啊,那次妈妈因为不注意,使我失去了弟弟,我真羡慕家里有了两个孩子的同学,多幸福呀!可以一起玩耍,一吃好吃,一起看书。即使爸爸爱妈妈不在家,我也不会孤独害怕。说到动情处,小姑娘的眼圈红红的。刚才热闹的班级立刻安静了下来,大家似乎都陷入了沉思之中。此处无声胜有声。接着我采访张杰:我看见过你那可爱的妹妹,你这个幸福的哥哥在家是怎么照顾妹妹的(张杰的妈妈找我谈了好几次,谈论张杰的自私,欺负妹妹)?张杰沉默了一会儿,脸红红的,轻轻地说:老师,我不是一个好哥哥! 而现在,每次见到张杰妈妈,她都说张杰变化好大。

我越来越体会到,要教好看似简单的品德课,绝非易事。我们教师需要转换视角,转变手法,把自己换位成学生,切身地去体会,去感同身受。对教材内容要进行创造性的编排、构架、设计,始终坚持快乐、轻松的原则,张扬儿童的本真个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