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梅兰

(宜兴市阳羡高级中学 江苏无锡 214200)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方面。在这其中,政治认同意识是核心素养的核心基础,是其他三个学科素养落地生根的保障。只有从理念上、行动中和思想上加强和培育政治认同意识,学生才能树立和发展科学精神,加强法治意识,并身体力行,主动投身到公共参与的社会事务中。在实践教学中,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切实加强政治认同意识的培养和渗透,运用多种教育策略和途径,帮助学生将政治认同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践行和落实核心素养发挥关键作用。

一、以学生为课堂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生是有思想、有主见、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感知、体验、思辨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心声、想法和见解,学生的主体思想、行为规范才能和政治认同意识渐融渐合。在教学《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时,笔者曾设计一项教学活动:“请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变化。”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其成长经历和生活体验,这些成长经历和生活体验已深植于学生的内心,它们是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原始起点。于是,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各抒己见,诉说着自己的亲身变化和亲眼所见,如个子长高了、眼睛近视了、知识增多了、困惑也变多了、朋友越来越多了、更加喜欢游学和自主学习了……同学们从身体、心理、社交、知识等不同的角度诉说着自己实实在在的变化,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觉跟他人分享,在此过程中逐渐理解和领悟了“物质是运动的”这一核心概念。

当然,教师也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事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事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参与知识的构建和表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在论及有关“从众”的消费心理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为何有些商家不惜重金邀请明星来代言自己的商品?学生在这个年龄段都比较喜欢甚至崇拜明星,选择以此为教学突破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在讨论和分析明星代言商品的利弊之后,得出商家选择明星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从众和示范心理。但同时也认识到,商品最终的生命线是质量和口碑。教师让学生说真话、诉真言,让学生在思辨、表达和分析中凸显主体地位,促进政治学科知识生活化,培养一双实事求是的眼睛,更能让学生从具象的政治或社会事件中孕育和发展政治认同意识。

二、以真实情景为载体

政治认同意识是高中学生在社会实践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价值认同,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具体的事件经历中,经由自己的所看所思和所闻所见等亲身实践体验和活动,发展和培育政治认同意识,这有利于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和文化自信,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魂植根。例如,在教学《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目标》的时候,笔者选择了《厉害了我的国》的纪录片让学生观看、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学生结合自己和父辈的生活实践,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赞叹不已,并在图片、数字对比中深刻领会了我国的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与此同时,学生也发自内心地加强了对我国各项制度的理性认同,提升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心。当然,社会主义发展事业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代接着一代人继续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因此,接着播放视频,呈现我国在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的一些问题,如脱贫问题、局部环境问题、教育医疗问题等,这些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深思。学生结合学习、实践和讨论,得出结论:当下,我们的最大政治任务依然是发展,要精准脱贫、消灭贫困,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要补齐教育和医疗等民生领域短板。通过这些真实场景、真实情景的感知、理解,学生树立了政治认同意识,培养了建设祖国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增强了肩负起发展祖国的担当意识。

在政治认同理念下,学生自觉地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祖国的发展、繁荣结为一体,因此政治认同意识能让全体中华儿女凝心聚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三、以内容逻辑为课堂主线

高中政治课堂不仅要让学生辨明道理,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理性精神和科学精神,让学生从理性的高度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真正将政治认同意识贯彻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实践中去。因此,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内容,并认真研读教材,读深悟清教材逻辑,以教材的内容逻辑为主线,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结构,让学生学思结合、学用结合,做到所学即所用,为他们的成长和参与公共事务提供精神和智力支撑。例如,在教学《探索世界的本质》一课时,其内容分别为“世界的物质性”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其中“世界的物质性”的核心内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紧接着教材的内容安排是“运动的绝对性和规律的普遍性”,其实,学生更需要了解意识及其运动的规律性。为此,教师可以将第五课第一部分“意识”内容前置到“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之前来教学。这样一来,学生可以由“物质”概念自然延伸到“意识”概念,进而理解其本质特征,再去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规律的普遍性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凸显出学科内容的逻辑性和一致性。再如,《文化生活》第一单元两课,第一课是“文化与社会”,主题是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相互关系;第二课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笔者在教学第一课时,先教学何谓文化,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历和实践体验,将第二课的“文化对人的影响”前置到第一课,因为学生理解文化的概念需要联系自己的感受、所见所闻,进而才能洞察文化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关系,调整后更加符合学生认知逻辑,也符合内容的关联性,从“小我”到“大我”,学生可以由此及彼、循序渐进地理解文化、自我、政治和经济的相互关系。内容的重新安排有利于学生深度认同我国文化建设的成果和强大力量,从而认同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性,增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四、以情感共鸣为驱动

情感是学习的助推器,对于思想政治学科学习而言,教师要巧妙地在政治、经济和其他重大事件中培育学生的正向情感,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植其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对我国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深厚情意和深度认同。例如,讲授《政治生活》中人民民主的特点和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时,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自己表达我国人民现在所能享受和行使的各种民主权利,以及所应承担的各种义务,从而培植他们对所享权利的敬畏之情和对义务履行的自觉之心。再如,讲授《政治生活》第四单元国家利益和我国的外交政策时,教师可以播放《战狼2》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维护国家利益的决心和情感,从而自觉成为我国人民权利的维护者和实施者,并真正从心底认同中国文化、中国制度,坚决履行中国权利和义务,为践行我国一系列社会主义制度、法律和法规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