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

摘要:古希腊神话是保存最完整的神话之一,也是西方文学源头,他呈现的个性张扬,人神同性,反映了古希腊人自由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艺术创造精神, 符合弗洛伊德所强调的用精神分析法解析文学作品。希腊神话中借由神的王位争夺,吞食子女。解析“吞”字隐喻背后的内涵,对解读文学作品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神关系;潜意识

一、“吞”字隐喻下的本能欲望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欲望。在人类文学源头的古希腊神话中,神取得权力时,要吞噬妻子、儿女。借由“吞”字意象表现原始人类欲望的源头。古希腊神话系统经历三个发展阶段:自然性——人性——社会性。第一代神乌拉诺斯代表自然性,第二代神克洛诺斯代表人性,第三代神宙斯代表社会性。

乌拉诺斯为权力吞噬子女,这是自然性的驱使。他曾预言克洛诺斯也将一样被自己的儿子推翻。为了避免重蹈父亲的覆辙,克洛诺斯把妻子迈亚所生的子女一个接一个地吞进自己的肚子里,这是人性的体现。最小的宙斯由于母亲的计谋得以逃脱。成年后的宙斯决心拯救自己的哥哥和姐姐。他诱使克洛诺斯误食催吐剂,吐出以前吞下的子女。宙斯成了第三代神王。此后他没有重复前人的命运。这是社会性的表现。宙斯握有神系中的最高权力, 以他为核心的各神在神系中各司其职, 形成早期的社会结构。稳固的社会结构带来的是永久的权力。

如果说一代二代神是为了权力欲望长久不被侵犯,潜意识决定动作,“吞”掉自己的儿女,消除稳固权力的障碍。那么他们恰恰印证了人类早期自然性与人性不受控制的时期。出于本能做出此种行为,惧怕成为心理结构中的支柱,战胜理性。“潜意识”并非弗洛伊德第一个提出,在他之前许多人提到过潜意识,只是他将潜意识与人的活动结合,支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做出解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通过潜意识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

古希腊罗马时期,人类处于蒙昧时期,道德原则社会秩序并不完善,或者说现实压抑机制导致作家在作品中反常态描写被压抑的“本我”释放。弗洛伊德另一个理论“性本能”就是在被压抑的潜意识当中。他具有决定作用,是一切人类活动的真正原动力。这里的性,不单指生殖行为,包括生理心理的快感。“吞”入口中,这个动作,之所以在古希腊神话中反复提及,包括宙斯在内,每一代的神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控制权力的目的。这与儿童时期,性心理经过口唇期,肛门期,男性生殖器崇拜期及生殖期,分别以自身的某些特定部位的兴奋为标准。

古希腊神话作为人类早期萌芽的作品,如果把时间比作人类,时期与口唇期相吻合,正处于蒙昧具象思维为主导,身上兽性未褪尽,没有更好的办法消解这种家族、部落之间的矛盾。无意识模仿动物界中嗜食同类的方式,以此排除对自己不利的另一方。然而有趣的是,动物嗜食同类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而希腊神话中原始人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

二、“吞”字隐喻下的三重人格

前面我们了解到作为人类早期作品神话故事中,神人同性做出系列行为的心理,以及对应发展的三个阶段:自然性、人性、社会性,以及各个时期中出现的不同的表象特征。“吞”字隐喻下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潜意识”起着作用。

弗洛伊德在心理结构人格结构分析中把“潜意识”“前意识”“意识”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前面我们讲作家创作主要受“本我”压抑机制,受“无意识”控制,它处于心灵底层的动物本能,对待阻挡“我”的一律按本能冲动行事,这也是克洛诺斯被妻子瑞亚欺骗去吞食石块,他却没有发现的原因。因为“本我”作用力,权力的欲望战胜理性。弗洛伊德看来“本我”属于儿童人格,遵循“快乐原则”,盲目追求满足,用“吞”动作表现心理,却忽略道德,毫无理性。

如今的法律来自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当时的等级制度和秩序森严,不能有逾矩。《荷马史诗》作者生活的时代,平民受压抑,“超我”中的道德原则占主导,其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在文学作品中,读者、世界、作者、作品四者关系联系密切,促使作品中人物行动的源头受作者和世界的控制,“作家通过改变和伪装来减弱他利己主义的白日梦的性质,并且在表达他的幻想时提供我们以纯粹形式的,也就是美的享受或乐趣,从而把我们收买了”。艺术创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潜意识作用,而是具有可感性,引起受众共鸣的行为活动。

古希腊神话中“吞”这一动词的隐喻代表着人物的心理行为,作者根据现实原则考量,与人类本能欲望,勾画这一行为。人类企图通过这一方式消弭阻碍欲望的障碍。“本我”处于上风,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学中,又将“本我”分为两类,一是“生存本能”,二是“死亡本能”。

生存本能是指同维持个体生存及绵延种族有关的最广义的性本能,它是人类作为生命存在的创造力基础。死亡本能是指一种回归无机状态的倾向,常常表现为破坏和毁灭的冲动,表现为自虐或攻击的冲动。无论生本能还是死本能都是人类本能的表现,二者之间处于矛盾抗衡状态,它们共同构成人类行为的内驱力。

生存本能占主体中心,首先是自身生存发展权力,只有满足前者才能继续精神事业。于是弗洛伊德归结为性本能,但它表示生命力创造力那一部分,是存在的证明。儿童自出生就有性本能,而成年人逐渐学会掩盖这种本能,开始白日梦。在成年人的幻想机制中,满足一切原始欲望:荣誉、权力和女人。作家通过作品加工自己的白日梦,人物的行动促使这种梦想的生发。弗洛伊德认为梦分两种含义,一表层,一深层,表层是欲望伪装的样子,深层是原始欲望的显示。无论是白日梦还是夜间梦,都须经过压缩变形,方能进入我们的视野,在大脑皮层中变装成表层梦,文学作品同样通过物质外壳、语言、表现手法、包装变形,将内在的欲望融入人物行动、情节活动中,以此展示给读者。

三、“吞”字隐喻下的创作机制

弗洛伊德用“性欲升华理论”解释文艺本质与起源,文艺创作的原动力用“俄狄浦斯情结”概括。俄狄浦斯情结不仅指作家个体童年经验对创作的影响,更指对人类蒙昧时期的普遍意义。文化起源初始即伴有此情结,作品之所以流传千古,对不同民族不同阶级有深刻影响,就是因为人们有共同的心理情结,因此产生共鸣。

艺术创作主体作家受三方面影响:过去、现在和未来。过去产生创作动机,而创作动机因何而来,通过上述关于潜意识、意识的论述,可以看出,弗洛伊德在他的文艺理论中首先回答了这个问题。作家也无法解释创作作品的初衷,创作灵感的来源,丰富的想象力暗含在作家哪一部分的思维中。外界环境刺激作家的感官,童年的经历和先天原始本能的冲动杂糅,共同作用于创作动机。弗洛伊德理论中强调“梦”与“游戏”对于儿童和成年人的不同意义,儿童无目的的嬉戏,白日梦也是为了满足原始的需要,想象性活动带有原始冲动的痕迹,即使儿童有目的也是单纯的模仿自然与成年人。

成年人随着长大,羞于展示最本能的欲望,至此幻化成不同的形式外壳,作家是比一般成年人有更丰富的想象力。康德认为文艺理论的产生来源于自由的游戏,无目的合目的性。这里继承了弗洛伊德关于白日梦、童年游戏的解读。文艺创作的实质就是作者将自己的白日梦进行包装、整理,在这个物质外壳下,裹挟着内在的欲望,通过创作的方式达到宣泄和满足的目的。许多作品都能看到作者白日梦的影子,包括《堂吉诃德》《格列佛游记》诸如此类的骑士文学,现实主义文学。

另一个影响作家创作的因素是俄狄浦斯情结。与俄狄浦斯情结对应的还有埃勒克特情结。但影响创作动机最大的是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根据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这本书的灵感得来,通过俄狄浦斯悲剧的一生得到灵感,剧中主人公在不知情的时候,杀父娶母,表现出儿童在潜意识中就排斥父母同性一方,企图占有另一方。这种感觉延续到后来,拉康提出了镜像理论,都是出于人的本能愿望。在文学作品中《哈姆雷特》《卡拉马佐夫兄弟》这类作品中都有俄狄浦斯情结的影子。

弗洛伊德理论产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19世纪后期的奥地利,经济政治上都处于变动的状态。使得人们精神沮丧,心理恍惚。宗教垄断,性本能压抑,神经症和精神病人群高发。弗洛伊德应用精神分析法在病理上找到患病原因,并把此应用于文艺作品分析中,探析作品中人物动作原因,作者创作机制。古希腊神话传说是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学源头,用“吞”这一意向探寻人类早期文化心理,文学内蕴中的人类心理。对后来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中家庭悲剧,个体行为都有影响。

参考文献:

[l]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务印书馆,1987.

[2]弗洛伊德.梦境与意识[M].高适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120.

[3]斯威布.古希腊神话与传说[M]. 高中甫,关惠文,晓辉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9.

[4]维柯.新科学[M]. 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5]弗雷泽.金枝[M]. 汪培基,徐育新,张泽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4.

编辑∕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