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聪 李维波 邱霞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一生从事全部理论创造和实践活动的主题,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精华。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其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并在具体工作中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从事全部理论创造和实践活动的主题。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善不断发展的,大致经过了萌芽、形成、发展这三个时期。

(一)萌芽时期

马克思从青年时期开始关注“人的发展问题”,这也为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打下的坚实基础。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在选择职业时,人们应该以“追求人类幸福为目标,追求自身完满为最终目的,来寻求最适合自身使自身尊严得到满足的职业”。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人的解放思想,并从宗教解放、政治解放、人类解放三者之间的关系角度阐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这也是马克思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深刻阐释。

(二)形成时期

马克思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论。这是马克思第一次从人的本质出发阐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确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史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实践角度出发论证了人的发展问题,并指出:私有制是使生产资料与生产者分离的根源,并且严重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

(三)发展时期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详细地论述了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并指出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经济基础,私有制条件下的雇佣劳动是阻碍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消灭阶级对立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应该依托于自由的时间、生产力的发展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相结合。

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一)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衡量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马克思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到的问题是:如果学生的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可能会减弱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效果。应该关注学生的各方面需求,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人的需要与社会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极大丰富,人的需要也随之丰富和提升。人们需要更优化的教育环境、更规范的法律制度、更成熟的医疗水平等等,人们对社会环境高层次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人的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人只有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充裕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人能力的提高也是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逐步实现的。所以,人能力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密切相关。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是具体的,感性的,是为真正实现人自身全面发展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在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中,人的能力和素质才会发挥出来,才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条件下,工人被资本家无限制的压榨,工人的劳动仅仅是满足自己生存需要的一种手段,在这种被迫劳动中,工人的劳动产生了异化。在与劳动的本质和自身本质相分离后,人的各方面的能力、素质就不能得到充分发展。所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消灭雇佣劳动,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物质极财富大丰富、人自由自觉劳动的条件下,人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三)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那么,何谓社会关系、何谓全面发展呢?首先,所谓的“社会关系”从关系范围上来说,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阶级关系、血缘关系、以及亲戚朋友之间的关系等。人们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生产关系,在知识技术传授过程中形成了师生关系,在阶级斗争政治实践中形成了党派关系,在友情爱情的交往中形成了朋友夫妻关系等等。所谓的“全面发展”可以理解为上述提到的众多关系的丰富性和全面性发展。总的来说,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就是指关系的范围与双方的相互协调、和谐发展。要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根本前提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人只有摆脱“地域狭隘性”的限制,广泛的参与到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种关系中去,才能扩展视野、增长见识、树立新的观念,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也只有在丰富的社会关系中,人才能突破固有的思想顽疾与自身局限性,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真正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学生可利用的物质资源极大丰富,但精神世界较为匮乏。在如今这个信息量庞大的社会,“快餐文化”以文字浅显易懂,图片充满幽默和乐趣的优势更能吸引人的眼球,但是“快餐文化”知识碎片化,过后即忘,常常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处于空虚状态。”因此,应该鼓励学生多走进图书馆,吸取经典著作的精髓,用经典文化来充实精神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还应该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例如:组织校园青春短剧展演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经典著作诵读活动等。通过多种形式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觉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培养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其次,大部分学生只注重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应该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知识领域,提倡多走进图书馆,诵读经典著作,参加社团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再次,目前高校中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非常令人担忧,应该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树立学生终身运动的意识。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比如:课间跑步,广播体操比赛、校园集体舞,球类竞技等等。最后,还应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防止心理素质的失衡。

(三)丰富学生的社会关系,促进全面发展

首先,培养学生丰富社会关系的意识。在思想政治课上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良好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掌握“文明”“和谐”“平等”“诚信”“友善”等最基本的人际交往规范,并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其次,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与法则。比如与老师、同学、家长的相处,均有不同的相处模式和沟通法则。对于性格内向、家庭情况复杂、成长环境特殊的学生应该因材施教,以适当方式去引导他们丰富自己社会关系,给予其更多的帮助和关心。最后,增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拓展丰富社会关系的实践。要创造机会,积极开展群体活动,加强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如文艺活动、社团、创新创业、社会调研、义工服务、实地考察、生产实习等,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中,进一步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和素质,最终实现社会关系的丰富,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

首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应该辩证的看待传统的、机械的教学方法,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被动的学变成主动的学,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究、共同成长的双边过程。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应该提前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搜集相关的知识等方式预习学科的基本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讲述课前的预习内容,教师应该循循善诱纠正错误,进行补充和总结。对于重点内容,教师应该设置多种情景教学,例如小组合作探究、情景设置等等,以促进学生更透彻的领会知识。其次,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不同导致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特别是对于家庭情况复杂、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特别关注,应采取适当的方法,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