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艳华

(郑州师范学院,河南 郑 州450044)

一、引言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教育改革发展目标,我国未来十年的教育着力点应放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1]。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高校应肩负起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责任。因此,近年来,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目标要求,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重要使命,通过提供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建立相应的创新创业保障体系,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2-4]。为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高校专业课程应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市场需求,探索构建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新模式,尤其是应用型本科专业,更应该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高校“人文地理学”课程特点及教学模式现状

(一)“人文地理学”课程特点

“人文地理学”课程作为高校地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核心是以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5]。“人文地理学”课程的研究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人口地理、农业地理、工业地理、聚落与城市化、语言地理、宗教地理、旅游地理、政治地理、行为地理等多个分支,其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在城市和乡村规划、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规划、区域综合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区规划等多个社会实践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研究成果能够为国家决策和地方政府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因此,“人文地理学”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地理学专业课程。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自然资源的加速开发利用,不同区域人地关系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加强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影响程度、区域环境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互动机理、区域环境变化规律和调控措施等研究势在必行,更凸显出“人文地理学”课程与社会发展实践紧密相关、与多学科融合交叉的学科优势。

(二)“人文地理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多数高校“人文地理学”课程的教学体系仍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授课教师通常按照“人文地理学”课程相关教材所列的章节知识框架,通过课堂理论讲解的方式将课程涉及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分支内容传授给学生,考核方式仍以理论考试为主,即通过闭卷考试衡量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偏离了“人文地理学”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强的学科特点,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收理论知识的地位。同时,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容易导致学生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即学生在遇到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相关实际问题时缺乏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综合实践能力,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会难以适应实际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及解决复杂问题的工作要求,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创新型专业人才的要求。因此,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新模式应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实施全方位革新,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人文地理学”课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与意义

(一)“人文地理学”课程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首先是发现问题的意识。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是实现实践创新的第一步,也是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关键前提。因此,在“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首要目标应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并从复杂的现实社会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建立系统的地理研究思维与空间思维的框架。其次是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核心是理论联系实际,即教师应通过区域案例解析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人文地理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及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相应的地学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最后是团队协作的能力。“人文地理学”课程相关研究课题涉及田野调查、专题调研、访谈、研讨等多个任务环节,整个项目需要学生分工协作才能顺利完成,因此应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人文地理学”课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1.“人文地理学”课程是培养科研能力、提高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

“人文地理学”作为高校地理学专业核心课程,以培养学生区域综合分析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利用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进而满足用人单位对创新型地理人才的要求。

2.“人文地理学”课程是实现多学科研究方法整合应用的重要步骤

“人文地理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学科综合性,其研究对象涵盖城市、乡村、人口、产业、文化、生态、旅游、政治、行为等多个领域,因此,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成为“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内容。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利用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田野调查等方式,将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数理统计、系统科学、遥感技术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整合,以解决人地关系复杂大系统的演化与发展问题,提高学生对多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能力。

3.“人文地理学”课程是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人文地理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应通过观察、调研、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建设现状,加强与地方政府、基层社区、普通居民的联系,在观察人文与经济地理现象及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上,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建设提供专业性的建议与服务。

四、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完善教学内容体系,增加野外实习环节

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与解决地理空间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除了讲授“人文地理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增加野外实习模块。学生在完成相应的理论学习、方法训练后,利用课程实习环节,走进大自然、深入社会,从观察区域人文与经济地理现象入手,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对所观察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推演,进而达到解决实际地学问题的教学目标。

就教学内容体系而言,野外实习是“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参与第二课堂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实践中验证已学的理论与方法,巩固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在专业训练与能力培养方面,学生可以通过野外实习环节,掌握野外实习的工作程序、实习路线及实习点的选择、野外实习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野外判别等技能。在综合素养训练方面,野外实习不仅能够弥补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的枯燥、低效等不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研习素养,更有利于学生从地理现象入手,培养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有利于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协作,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建设提供支持与服务。

具体课程实习内容可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实际需求,结合“人文地理学”课程内容体系构成进行选择。例如,与工业区位内容相对应的产业与园区发展实习专题,与人口、聚落和城市化内容相对应的人口与城镇化实习专题,与语言景观、宗教地理相对应的文化地理实习专题,与旅游地理、旅游资源开发相对应的旅游地理实习专题,与地域空间结构相对应的土地利用实习专题,等等。

(二)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人文地理学”课程野外实习环节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问题紧密相关,主要通过人文与经济地理现象观察、问题分析、机理探索、实践应用、对策解析等方式来实现,教学方式呈现较大的灵活性,不同的实习专题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为有效组织“人文地理学”课程野外实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根据不同专题和实习内容、实习目的的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前期准备阶段,可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实习任务、步骤,拟定实习方案与计划,并对实习点及实习路线进行预察;在野外调查与数据采集阶段,可采取分组指导的方式,由各小组开展不同专题的野外观察和专题调查、研讨活动;在实习成果整理总结阶段,可采取个别指导、交流讨论的方式,首先由专题小组完成实习数据与资料整理、图件制作等工作,并就分组任务进行实习小结与小组研讨,最后由教师针对不同专题小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指导和综合分析评价(图1)。

图1 “人文地理学”课程野外实习教学模式

教师在“人文地理学”课程野外实习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打破单一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使学生由被动接收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观念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掌握系统分析地学问题、理论联系实践的研究方法,进而实现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加强“人文地理学”实习基地建设

野外实习作为“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需要以实习基地作为依托,因此,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是保障“人文地理学”课程野外实习环节顺利开展的前提。实习基地的选定应遵循就近、节约实习成本、具有较强典型代表性等原则,同时,实习基地所在区域应覆盖“人文地理学”课程主要分支学科,有利于野外实习环节的设计、实习内容的组织。

以郑州师范学院为例,该高校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全市总面积7567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274.2 万人[6]。郑州市不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商贸传统,而且在国家发展战略中被定位为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作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全国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高地,近些年,郑州市经济获得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2021年完成生产总值12691 亿元,3 次产业结构比为1.6 ∶46.3 ∶52.1,形成了电子信息工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及医药产业、食品制造业、家居和品牌服装制造业、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随着郑州市城市规模的持续扩大、经济总量及产业结构的不断提升,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其人口、产业、资源与环境发展特征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典型性,具备“人文地理学”课程野外实习教学的基本条件,能够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提供创新性实践活动的综合环境,因此,从就近原则等角度综合考虑,郑州市是郑州师范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文地理学”课程实习基地的理想选择地。具体野外实习专题及实习路线的组织安排可根据“人文地理学”课程内容进行设置(表1)。

表1 郑州市“人文地理学”实习专题及主要内容

(四)丰富课程考核方式

鉴于“人文地理学”课程与城市、乡村、人口、经济、交通、旅游等社会实践领域联系紧密,检验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不应仅局限于对学科理论知识的考核,应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做到理论与实践兼顾。在专业理论课的考核中,可增加与当前国家人口、资源、经济、文化、环境发展热点相关的综合性试题,以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其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除期末理论考试外,还应将实习和专题项目研讨纳入到课程考核中,并适当提高其在最终成绩中的比重。教师应根据项目完成质量、实效,以及在项目实习过程中的协作、交流、问题分析能力定量评估学生在项目小组中的贡献。

五、结束语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人文地理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专业课程,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增设实习教学环节,通过不同专题的野外调研、实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