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跃 周珂

摘  要:当前我国中小学学生对于篮球裁判学习的方式较为单一,学生缺乏执裁实践,无法深入裁判员角色。本文根据运动教育模式的特点,在裁判员学习中契合“学、练、赛、评”一体化来改善学生篮球裁判员能力的培育情况,设计裁判员情境化练习强化裁判员基本执裁能力,为提升学生裁判员执裁能力另辟蹊径。

关键词:运动教育模式;篮球裁判员能力;“学、练、赛、评”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01-0036-03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水平一及以上的学生能扮演不同的运动角色,水平三及以上的学生在规则与裁判方法学习中要求了解篮球基本规则和判罚工作,承担班级内比赛的部分裁判工作,并能够对体育比赛进行简要评价的要求[1]。运动教育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着名体育学者西登托普(Siedentop)先生提出的一种课程与教学模式。它是以来自于游戏理论(Play Theory)的运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教师直接指导,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为学习方法,以固定分组、角色扮演为组织形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比赛为主线,提供给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真实的、丰富的运动体验的教育模式。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裁判员学习不应当作为课程的主旋律,而应是篮球课程中的拓展学习,裁判员学习可以安排一至两节课针对性练习,也可以在课中基本技能学习后作为补充学习,还可以以作业形式鼓励学生在课前课后学习裁判员相关知识。

一、运动教育模式对篮球裁判员能力培养的优势

运动教育模式主要包括运动季、团队关系、正式比赛、最终比赛、成绩记录和庆祝活动等6大特征[2],由教学单元组成,所谓的运动季,与传统的依靠技术技能划分单元有所不同,运动季采用大单元教学,整个运动季不少于20课时,包含课堂常规建立期、练习期、季前赛期、正式比赛期和有最终比赛的季后赛期。运动教育模式的课程目标与教学方法符合核心素养导向,比赛主线为篮球裁判员能力培育提供完整复杂情境的学习平台,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碎片化教学不同,该模式以运动实践比赛为核心,实践是核心素养生成的主路径,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真实感受到裁判员知识的背景与内核,体验到知识的价值并学以致用,这就是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学生篮球裁判员能力的时代内涵

新课标强调结构化知识教学,规则与裁判方法是促进专项运动技能教学内容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结构化知识教学不可缺少的支柱。学生不仅要会运动,更要懂运动,不仅要以多种角色参与运动,对运动有更透彻的认识,更要达到角色的专业化。篮球是一项对抗激烈、节奏变化快的同场对抗类团队运动,篮球裁判是保障篮球比赛顺利进行的必要元素,裁判员对于复杂比赛情境的分析、运动表象的建模、技术动作的预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学生在情境体验过程中通过基层运动表象引导思维转换,培养裁判员执裁能力;通过角色转换产生知识、技能迁移引导核心素养迁移,裁判员与运动员的共性相似特征有利于角色素养迁移互通,例如裁判员的落位、交流、配合是运动员相应特征的映射。学生裁判员学习为过程性评价标准另辟蹊径,为运动教育模式的比赛主线保驾护航。

(二)学生篮球裁判员执裁现状

就国内体育教学整体而言,还没有根本上实现由“教为主向”向“学为主向”的转变,缺乏临场实践严重阻碍学生裁判员能力的提高。且由于阅读比赛的视角、方向转变,学生在裁判员执裁工作时经常出现头脑不清晰、心理不自信;无法专注比赛执裁而失神、发呆;违例、犯规发生时漏判、误判;吹罚主观性过强,无法公平公正的对待比赛等情况,无法深入转换为裁判员角色,以至于很多学生对裁判员执裁望而却步,中小学篮球比赛裁判员多数只能由体育教师担任,结果不仅减削了学生裁判员实践学习的机会,而且教师很难细致观察比赛期间学生的核心素养变化情况。

二、运动季与学、练、赛、评一体化结合强化核心素养

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相契合,有利于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核心素养意味着“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教育转型,要求现代人不仅具备牢固的知识体系,更要具备知识应用的能力[3]。裁判员执裁的核心即为裁判知识应用能力的展现,从篮球裁判过程分析, 篮球裁判能力本质上是一种开放性运动技能, 符合运动技能形成规律[4]。篮球裁判对篮球比赛的控制,其实是对于运动员、教练员等比赛相关人员的控制,学生在比赛执裁过程中提升运动认知、裁判员知识应用能力、调控比赛能力、瞬时决策能力;裁判员判罚依据具有客观性,但在认定事实与适用规则中都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裁判员需要在对抗激烈的比赛情境下公平公正判罚,尊重体育精神与体育道德,养成良好的执裁素养与习惯,保持良好心态控制与情绪调控,将比赛趋于无限精彩作为第一要义,将比赛有控制地交至运动员手中,保障比赛顺利进行。本文将学生篮球裁判学习按照“学、练、赛、评”一体化契合运动季各个时期形成完整的篮球裁判员培养过程,实践中强化学生裁判执裁能力与核心素养(图1)。

(一)学——课堂常规建立阶段系统学习裁判员知识

学生在运动季前准备阶段预习国际篮联篮球规则以及裁判员执裁手册,教师在课堂常规的建立阶段将记录台的工作以及各阶段的裁判员学习内容融入到运动教育模式的介绍中,鼓励学生对篮球裁判员知识进行广泛学习与交流,尤其强化清晰运动表象的形成;培养学生以裁判员特殊视角“看”比赛情境的能力,能单人或双人执裁1v1、2v2、3v3等“简单”比赛。通过固定分组,每组设立专门负责裁判员管理的小组“裁判长”,落实课上课下小组内成员裁判知识学习情况以及“简单”比赛的分组执裁情况,形成良好的课堂常规。

(二)练——练习期与季前赛期给予大量执裁体验机会

在练习期与季前赛期尽可能让所有学生根据爱好与需要参与比赛执裁工作,学生既作为运动员又在其他比赛中作为裁判员,在角色轮换中深化裁判员执裁能力;练习期注重裁判员知识总结、跑位、报号、记录台工作等,形成完整比赛执裁过程练习;该阶段应达到裁判技能的泛化阶段,即“看什幺,吹什幺”阶段,能够在比赛中观察并吹罚本区域内的违例与犯规,在执裁中始终保证高效的专注力,具有基本的裁判员角色意识;季前赛期要求学生能够按照国际篮联裁判员手册及规则三人执裁5v5全场篮球比赛,每场比赛后教师组织集体讨论提出共性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个性问题。

(三)赛——正式比赛期与季后赛期强化裁判员执裁能力

依照比赛数量与各小组的人数选取在练习期、季前赛期表现优异的裁判员执裁正式比赛期与季后赛期的比赛,给予优秀裁判员展示的机会。该阶段应达到裁判技能的分化阶段,即“是什幺,吹什幺”阶段,能够在复杂比赛情境中将客观事实与裁判规则有机结合,自然连贯自信地完成篮球违法行为的宣判,注重执裁中与场上球员、教练员以及其他裁判员之间的交流,建立强烈的裁判员角色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特征。

(四)评——庆祝活动期表彰优秀裁判员

评价方式整体采用过程性评价,根据学生在裁判员学习过程中的核心素养变化情况给予综合性评价。评价依据细化来说,裁判员知识学习阶段需要达到认真学习,掌握知识,积极交流;练习阶段需要积极参与比赛执裁工作,掌握全场5v5比赛执裁能力和技术台工作能力,深入裁判员角色,公平公正对待每场比赛;正式比赛与季后赛阶段需要考察学生具体执裁能力,包括裁判员知识应用能力、执裁动作规范程度、关键判罚的决断能力、调控比赛能力等。通过设计庆祝活动给予优秀裁判员展示的平台,例如举办班级全明星赛,裁判员通过投票选举,可以根据裁判员数量细化为学生分半场、分节执裁全明星赛,更多人体验形成良好庆祝活动氛围,颁奖仪式上表彰优秀裁判员。学生在各阶段执裁比赛的数量、执裁规范程度、裁判员能力的提升共同组成裁判员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标准。

三、练习期培养篮球执裁能力的情境化教学设计

针对基本掌握裁判员知识的学生,需要大量的真实情境实践强化执裁能力,在练习期与季前赛期塑造完整的裁判员学习课,进而让学生掌握裁判员跑位和报号等基本执裁过程、建模执裁标准、建立判罚尺度。

(一)半场裁判员能力情境化练习

三名学生为一组,在半场5v5真实比赛情境中按照国际篮联规则分前导裁判、中央裁判、追踪裁判执裁。在比赛中明确进攻队伍与防守队伍,练习中不执行罚球,注重犯规宣判流程练习;完整练习过程为裁判员吹罚犯规后,按照流程到技术台可视位置进行完整报号练习并换位,每名裁判员完成一次犯规吹罚后,轮换下一组。篮球场两个半场同时进行,技术台坐一组同学分别收集各半场报号信息,记录执裁中的问题。学生在裁判员、记录员、运动员三种角色下轮换体验。

该情境练习强调学生规范裁判员吹罚的完整流程,产生情境建模,而非着重判罚的精准度,学生必须明确裁判员各位置以及轮转要点,练习中应允许学生多响哨、多报号,以建立自信心,培养执裁能力。

图2、图3可视裁判员单次换位整体过程,两半场同时进行练习。轮换规则为吹罚犯规的裁判去技术台对侧位置,发球位置在犯规处附近的界外,两名裁判位于发球侧为裁判员强侧。图中上半区例子为前导裁判1号吹罚犯规,去技术台附近报号的同时,追踪裁判2号换位至前导裁判位置,1号裁判报号后换至追踪裁判位置;图中下半区例子同理,技术台对侧中央裁判6号吹罚犯规,报号后去技术台对侧追踪位置,前导裁判换位至发球侧,5号裁判为裁判员弱侧变为中央裁判(图4)。

(二)全场裁判员能力情境化练习

三名学生为一组,在全场5v5真实比赛情境中按照国际篮联规则分前导裁判、中央裁判、追踪裁判执裁,裁判员按照正式比赛要求执裁;技术台人员包括记分员、计时员、记录表人员、换人暂停举牌员,技术台人员按要求完成本职工作;场上球员完全进入正式比赛节奏。一组裁判员执裁练习时间为3~5分钟,小组轮流练习。学生在裁判员、记录员、运动员三种角色下轮换进行。练习后教师集中提出共性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个性问题。

该情境练习强调学生精准判罚、裁判员团队配合的能力,在真实比赛情境练习中着重观察裁判员姿态、吹罚尺度、区域把控、交流与配合等,培养裁判员个性化发展。

四、结论

运动教育模式提供真实运动体验的指导思想,鞭策课堂中心围绕学生转变,学生在裁判员角色的体验学习中强化核心素养的培育,运动季各时期契合“学、练、赛、评”一体化为学生篮球裁判员能力发展提供平台和保障,学生执裁能力的提高又为比赛主线保驾护航,裁判员执裁过程也将作为学生过程性评价的标准之一。借助运动教育模式作为桥梁为学生裁判员能力提升、核心素养培育及课程改革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李小刚.美国运动教育模式本土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05).

[3]高航,高嵘.论运动教育模式的时代价值与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20(01).

[4]温洪泽.关于篮球裁判员执裁水平“三层次”说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