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永超 马金东 王林攀 朱国辉 李少新

坐位体前屈作为小学生体质测试项目之一,是小学六年一直考核的项目,主要考察学生身体后侧链的柔韧性。小学阶段是柔韧性发展的敏感时期,科学的拉伸训练可以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柔韧性。但是通过近十年的教学经验发现,有些学生通过长时间有计划的拉伸依然得不到良好成绩。通过用SFMA的多部位屈曲分解测试后发现,坐位体前屈成绩不佳不是完全因为腿后侧链肌肉延展性问题造成的,其他原因也影响了坐位体前屈不良的问题。本文通过SFMA的多部位屈曲分解测试对影响坐位体前屈的因素进行详细解析,以期为体育教师提高学生坐位体前屈能力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一、SFMA简介

SFMA(Selective Functional Movement Assessment)即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估,是由着名物理康复师Gray Cook和他的团队研发的针对存在肌肉骨骼问题人群的一套标准评估体系[1]。其从动作模式入手,把康复检查标准程序化,结合整体的功能性动作、区域相互依存和神经发育学的原理,对功能性动作的质量进行排序,然后根据动作质量对症状的刺激反应再排序,最终筛查出功能障碍的根本原因[2][3][4]。它包括七个首要层级功能性动作模式的测试:一是颈椎动作模式;二是上肢动作模式;三是多部位屈曲;四是多部位伸展;五是多节段旋转;六是单腿站立;七是垂直深蹲[5]。

二、SFMA基本原理

一是先做好动作,再多做运动。感知驱动行为的产生,动作是由感知驱动而来的,所以要对动作模式有整体认知,先做到动作的最低标准,再追求动作的质量。在讨论一个人肌肉力量有多大或关节活动度是多少之前,应该先看他的动作模式质量如何,从婴儿躺着到蹒跚走路这个过程,其实都在运用一些动作模式,并一直伴随到成人(图1)。SFMA就是对这些动作模式进行测试,从中发现动作障碍问题。如果动作质量良好,就会给环境、地面和操作的物体发出一个完整信号,然后地面和物体就会给予一个正面反馈,不断重复这个动作,进而逐渐适应这个动作模式。身体会根据一直所处的环境和进行的任务发生形态适应,如果在一个尚未适应的环境中做动作,就无法获得非常好的反馈信号,适应过程就会产生很多代偿动作。所以要让身体功能和解剖结构相结合,先观察动作的质量,再去追求动作的数量,最终使身体变得更健康。

图1 人体动作模式发展顺序

二是先保护再纠正,先纠正再发展。首先不伤害受测试者,根据区域相互依存原理,要关注身体整体,SFMA要求警惕那些引发症状的动作模式,同时注意容易被忽视的动作模式[6]。所以在评估时,就必须按照程序做动作,做好保护,避免一些伤害身体情况的动作。然后就是纠正,动作模式是一切环境中的活动方式,把这些正确的动作模式融入到神经系统中,根据运动习得原理,把动作从有意识动作逐渐变为无意识动作。最后,制定科学发展方案,根据方案训练使身体重新获得正常功能水平,恢复正常的运动和生活。

三是创建体系来保证原则得到落实。落实先做好动作,再多做运动,知道人类神经系统是如何接受信息并产生适应性反应,并能履行保护、纠正和发展,把这些原则放在一个体系流程中,使它们得到贯彻和实施。

三、SFMA得出的一般结论

在进行SFMA测试时,得出的一般结论有两种,要幺是灵活性的问题,要幺是稳定性的问题,有时两者同时存在。灵活性的问题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组织延展性功能障碍(Tissue Extensibility Dysfunction),比如骨骼肌紧张或缩短、筋膜紧张、肌肉痉挛和瘢痕等;另一种是关节灵活性功能障碍(Joint Mobility Dysfunction),比如关节移位、关节炎、关节囊紧张等。稳定性问题一般是指局部的肌力下降以及多系统的运动控制,因长时间缺乏大脑控制出现遗忘现象导致控制失衡。所以稳定性问题严格来说是稳定性和运动控制功能障碍(Stability&Motor Control Dysfuntion),比如运动控制障碍、呼吸力学功能障碍、局部肌肉功能障碍或不平衡等。

四、SFMA分解测试的原则

原则一:从负重到非负重。改变身体负重部位的运动控制和稳定性的需求,检查姿势的变化是否对动作产生了影响,如果产生了影响,就是稳定性及运动控制问题。比如让受测者站立体前屈去摸脚尖,如果摸不到,就改成坐位体前屈摸脚尖,下肢从负重到非负重,如果能够摸到,说明不是灵活性问题。灵活性不会因为姿势的改变突然改变,假如腘绳肌紧张,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都会是紧张状态,如果姿势突然发生了变化,则是稳定性或运动控制问题。

原则二:从整体到部分。去除身体某些部分的参与,然后进行测试,这样可以删除很多无用的信息干扰,快速区分身体哪个部位出现了问题。比如仰卧抱腿屈膝,就是去除了腿后侧链肌肉的参与,检查局部屈髋是否有问题,用来区分是腿后侧链问题还是髋关节灵活性问题。

原则三:从主动到被动。主动测试时无法完成,初步判定是灵活性问题。但在判定灵活性问题之前,还应该再做一次被动测试,如果被动测试可以完成,就不是灵活性问题,而是稳定性或运动控制问题。只有在主动和被动都不能完成的情况下,才是灵活性问题。

五、坐位体前屈分解测试流程与解析

分解测试1:坐位体前屈摸脚尖

坐位体前屈摸脚尖是多部位屈曲测试的二级动作测试,在站立体前屈摸不到脚尖时,第二步进行坐位体前屈摸脚尖[5](图2)。首先让学生坐位稳定下肢去触摸脚尖,需要观察三个点:一是手是否摸到脚尖;二是骶骨和地面夹角是否超过80°;三是脊柱屈曲均匀平滑。如果摸不到脚尖,骶骨与地面夹角不到80°,需要继续分解测试,因为坐着的时候脊柱是有负重的,需要稳定性控制,这里不能排除具体原因。

图2 坐位体前屈摸脚尖

分解测试2:仰卧主动直腿上抬

中低速磁浮轨排不平顺主要体现在1个悬浮架范围内的轨道单点高低变化和轨道连续高低变化。其中,轨道单点高低变化是某1根轨枕处轨道明显高于或低于周围轨道高度,这是由轨道1根轨枕发生高低变化而导致的轨道不平顺;轨道连续高低变化是在某两根轨枕之间的轨道存在高低变化,而轨枕两侧的高度分别与这两根轨枕的高度相当。

仰卧主动直腿上抬去除脊柱的负重和稳定性控制。首先让学生平躺,去除稳定性需求,进行主动直腿上抬检查髋关节的屈曲。测试时,手心向上,脚踝处于中立位(不要绷脚尖),躺平身体处于中立位。非抬起腿膝盖下方放一块毛巾,抬腿的时候,下方的腿一直压着毛巾,尽量抬高,感觉到抬起腿遇到阻力停止(图3、图4)。看抬起的腿有没有达到70°,如果没有,还要进行下一步检查,看骨盆有没有前倾或存在核心无力问题,如果有问题,就会影响髋关节的活动度,这时候就要进行稳定躯干进行主动直腿上抬测试。

图3 仰卧主动直腿上抬小于70°

图4 仰卧主动直腿上抬大于70°

分解测试3:稳定骨盆仰卧主动直腿上抬

测试时,学生平躺,双脚放在平面上,用双手向下推教师的手,如果有核心稳定和骨盆朝向问题,可以通过这个动作进行纠正,来帮助骨盆处于中立位。双腿交替下滑直到完全躺平,然后进行主动直腿上抬测试(图5)。如果测试结果表现比之前变好很多,说明不是髋关节活动性差的问题,而是核心稳定或骨盆朝向问题。如果没有变好,应该是髋关节的其他问题。接下来进行下一步被动直腿上抬测试。

图5 稳定骨盆仰卧主动直腿上抬

分解测试4:仰卧被动直腿上抬

被动直腿上抬测试要达到80°,测试时,手心向上,脚踝处于中立位(不要绷脚尖),平躺身体处于中立位,完全放松,由教师帮助直腿上抬(图6)。当抬腿过程中遇到阻力点就要停止,不然就会利用骨盆抬起进行代偿。如果被动测试成绩改善很多,说明是稳定性的问题;如果没有改善,那就是髋关节或者腿后侧链的问题。若没改善就要再进行下一步的测试。

图6 仰卧被动直腿上抬

分解测试5:屈膝后再屈髋

本测试是去除了腿后侧链的参与,看能否很好地屈曲髋关节,排除是髋关节问题还是腿后侧链的问题。测试时,学生双膝并拢,抱住大腿后侧,大腿尽量贴住胸部,在臀部离开垫子之前,髋关节要屈曲超过120°(图7)。如果超过120°,说明髋关节可以充分的屈曲。如果髋关节有问题,在屈曲过程中,就会发现膝盖分开,无法并在一起,或很早把臀部抬起来,无法用髋屈曲来完成动作。如果能够按要求完成动作,就可以判定是后侧链的紧张限制直腿上抬。但是坐位体前屈还有脊柱参与,所以可能还有脊柱的问题,需要把脊柱单独分离出来进行检查,看脊柱屈曲是否有问题。

图7 屈膝后再屈髋

分解测试6:脊柱屈曲

测试时,首先是手膝支撑,然后向后坐到脚跟上,手放在身体两侧,屈曲脊柱成球形(图8)。这时脊柱处于无负重的位置,看脊柱能不能完全屈曲,这时脊柱应该是有一条均匀平滑的曲线。如果某个地方屈曲过多或平直,则说明脊柱存在灵活性的问题。

图8 脊柱屈曲

六、对小学二年级坐位体前屈不良学生测试与分析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二年级15个班筛查出36名摸不到脚尖的学生,从中随机抽查10名男生和10名女生进行SFMA分解测试。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坐位体前屈摸脚尖有13名学生骶骨与地面夹角小于80°,占比65%;仰卧起坐主动直腿上抬测试有17名学生达不到70°,占比85%;仰卧主动直腿上抬和仰卧被动直腿上抬测试有9名学生无改善,占比45%;有11名学生有改善,占比55%;屈膝后再屈髋测试有7名学生没达到要求,占比35%;脊柱屈曲测试有2名学生脊柱有异常段,占比10%,都集中在胸椎关节(表1)。

表1 坐位体前屈分解测试结果

综合分析发现,20名学生中有9名学生主要是灵活性问题引起的摸不到脚尖;有4名学生是腿后侧链肌群问题导致的摸不到脚尖;有4名学生是腿后侧链和髋关节共同导致的摸不到脚尖;有一名学生其他5项测试都合格,只有脊柱屈曲测试有异常,说明是脊柱胸椎段灵活性问题导致摸不到脚尖。20名学生中有11名学生被动测试有一定改善,其中有8名学生有改善,但是没有达到要求,说明同时有灵活性和稳定控制性问题;有3名学生有明显改善,达到规定要求,说明只是稳定控制性问题;有1名学生同时有腿后侧链和髋关节灵活性问题,还有1名学生同时有腿后侧链、髋关节和胸椎锻灵活性问题。

七、总结与建议

虽然SFMA属于康复领域,但其背后的原理是根据人体正确动作模式发展顺序进行构建的体系,熟练应用可以为学生体质健康服务。

提高坐位体前屈能力不能仅通过拉伸腿后侧肌肉,还要关注髋关节周围肌肉关节、骨盆是否处于中立位、运动控制和脊柱等问题。

根据灵活性先于稳定性的原理,在同时出现灵活性和稳定性问题时,应该先解决灵活性,然后再解决稳定性。

本研究只是对SFMA中身体多部位屈曲分解测试进行介绍,实验数据少,且没有年龄纵向跨度和地域跨度,可能会有数据分析偏差,后续或将继续研究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