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庆春 虎列列

【摘要】部分农村中学生在写作中缺乏写作素材,写出来的作文内容空洞,而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忽视了本地乡土内容的拓展,其实这些乡土资源是学生熟悉的内容,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为了能有效提升农村中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曾做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其中之一就是写自己身边的事,让学生写故乡的民情风俗,写乡土特色。事实上,如果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深入发掘乡土民俗文化资源,不仅在内容上对国家课程实施载体——统编教材进行了有益的补充,而且将乡土文化融入写作教学中,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促进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写作素材;调查活动;开放式写作;乡土资源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夏第五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隆德县中学作文教学中将本地乡土文化融入写作的实践研究”(课题号:JXKT-ZW-05-07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立足教材,多角度引导,通过阅读开阔写作思路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因此,语文教学活动不能离开教材而进行无限度的拓展延伸。实际上,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是具有乡土色彩的,如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是一篇具有浓厚乡土色彩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启发学生学习和借鉴作者的选材角度,学习作者是如何有效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的,又是怎样进行写作的。另外,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描写乡土文化的作品为什幺如此让人回味,启发学生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乡土资源,有意识地利用乡土民俗资源进行写作,而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多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如让学生阅读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进而让他们思考本地端午节的习俗。学生很快就发现,其实本地的端午节也有这个习俗,人们吃的不是鸭蛋而是鸡蛋,做法上也不同于高邮的鸭蛋,就是很简单的煮鸡蛋。教师再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就会发现,隆德人在端午节煮鸡蛋主要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滚”:端午节那天清晨,小孩子们点燃前一天搭起来的“高山”,然后把鸡蛋从坡上滚到沟里去,以祈祷当年风调雨顺。教师可以让学生借鉴名篇佳作的写作角度和写作方法,把生活中的素材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通过这种方式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使学生有素材可写,而且会写,这样就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通过实践调查活动,明确写作内容,优化写作素材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挖掘整理本地乡土文化资源,并对乡土文化进行整合思考。但是,民俗文化资源素材比较庞杂,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目标,与学生一起确定写作内容,以便缩小资源范围。同时,学生积累了民俗文化写作素材之后,也不能一味地照搬应用,还要对材料进行分析和思考,摒弃那些负面的与传统文化不相符的民俗内容,然后对民俗材料进行加工,这样才能写出好作文。

比如,有位学生写与过年有关的风俗,他的作文中这样写道:“过了腊月二十三,眼看过年剩七天”,农村的小孩每到腊月二十三就开始说这句话,开始扳着手指头数什幺时候过年。可大人呢,是“小孩高兴地过年呢,大人蹦地胡转呢”。这段描写中用了两句本地的俗语,一个“剩”字,一个“胡转”,虽是本地俗语,却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小孩与大人面对过年时不同的表现。民俗谚语能给文章增色不少,或者说通过这些民俗谚语,能让人更深刻地体会到本地过年的气氛。如果缺少这些具有地域性的民俗谚语,文章很可能就没有这种味道了。

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当地的一些民俗习惯,让学生思考近年来这些民俗的变化。学生发现,像“过了腊月二十三,眼看过年剩七天”这样的民俗谚语对大部分幼儿来说是陌生的,究其原因,是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小孩对过年的期盼也没有那幺强烈了。

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民俗风情,这些民俗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果他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和体会,就能写出具有乡土气息的作文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到好处地组织学生对不同的民俗进行观察体会,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化素养。充满乡土气息的民俗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充实和拓展,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知识积累,又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尤其能促进书面语和方言的有效整合,也能增进学生对故乡的感情。

三、有效利用微课、短视频等形式,提供开放式的写作空间

近年来,“互联网+教育”的推广给乡土文化与网络信息的融合提供了机会,也使语文教学与乡土文化的融合呈现出多样性趋势。将乡土民俗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网络信息化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通过网络与多媒体,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微课是较好的展示乡土文化资源的形式之一,因此,语文教师要精心制作微课,通过微课调动学生利用乡土文化进行写作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制作关于民俗风情的微课,专门讲解某个民俗在作文中的具体运用策略,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再让学生进行写作,能使他们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

另外,语文教师把不同的乡土文化用微课的形式展示出来,并形成校本课程,可以进行广泛的推广。这要求语文教师相互配合,进行合理分工,挖掘和搜集乡土文化内容,制作微课并及时与全校甚至全县语文教师进行分享。

教师制作微课的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时间,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录制与乡土文化有关的视频或拍摄照片,制作乡土文化的视频短片,让学生欣赏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形式,在与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的比较中,感受自己家乡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这些视频或照片,让学生观看后进行写作,这时,乡土文化就不再是抽象的,而是非常具体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学生写出的作文不仅有对乡土文化的描写,还会生发不同的情感和思考。

总之,乡土文化蕴含丰富、包罗万象,它是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合理地把当地民俗文化引入作文教学中,弥补农村中学生缺乏写作素材的不足,使学生将自己熟悉的民俗风情、乡土文化等融入写作中,这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 李爱春. 发掘乡土资源,提高农村中学学生写作水平[J].考试周刊,2015(23):43-44.

[2] 魏晓斌. 感知乡土文化 提高作文水平[J]. 文学教育(上),2010(12):47.

[3] 李军. 开发乡土资源,提升农村高中学生语文素养[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7(08):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