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新清

【摘要】教学中的灌输古已有之,在知识思想的传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其自身局限性和外在环境的影响,受到人们的质疑。文章站在教学的立场为灌输辩护,结合青少年认知发展水平与特点以及掌握知识的类型,找到其在实践中的适用范围,进而阐明灌输在教学中的意义。

【关键词】灌输教学;误区;运用

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以来,应试教育成为众矢之的,灌输教学作为应试教育的代言人,自然也受到批判。然而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的口号中,灌输教学依然活跃在课堂上,没有被时代所淘汰。我们应该正视这样的现象,理性对待灌输教学,跳出在认识和实践中的误区。

一、对于灌输的误解

灌输的原意为“把水引导到需要水分的地方”,后引申为知识技能的传授[1]。

灌输是一个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施—受关系,并没有价值倾向。灌输被批判的主要原因是这一行为中,实施者为达到一个固定的目而采取强制性的、以控制为主要手段的活动,而不管实施对象是否愿意或者是否有兴趣接受。首先,在我们的文化思维中,灌输意味着实施者对实施对象的干预,其中含有实施者的意志,使实施对象符合实施者的期望,也即受教育者符合教育者的期望,这一追求并未与教育目的发生冲突,而是符合教育的价值追求。其次,教师将某一命题或一组命题教授学生时,在伦理原则上,教育操作遵循的是平等对话的原则,在教学格式上可以采取单向的传授即灌输,也能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在教学实践当中,灌输并不是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而是按照逻辑的思考方式、循序渐进的传授过程。最后将人类积累的文化结晶以高效、便捷的方式传授给受教育者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受教育者本不应该有任何的排斥,而是充满着对世界的好奇和对未来的憧憬去接受这些知识,但受教育者是未完全成熟的人,如果考虑受教育者是否愿意或者有兴趣接受时,那一定会在受教育者那里受到阻碍。

理性地看待灌输教学,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地运用。首先,灌输教学并不是教学过程当中唯一的教学方式,许多教师在授课当中会根据各种影响因素,如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学科性质、教学目标、知识类型等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因而将灌输式教学当作所有知识的教学方法来评价它是极不公平的。其次,单纯地理解灌输式教学法当然会造成不好的后果,但是在大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够完全摆脱它,在很多时候它还是非常适用的,无论哪种教学方法,实际上都在或多或少地使用这种方法。并且,许多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实际上还是脱胎于此,都是有着“灌输教学”的影子[2]。

二、灌输教学的合理性归因

灌输式教育曾经是西方教育中最有影响的教育方式之一,灌输的概念与教育的概念是可以互换的[3]。今天灌输却成为教育的敌人,所以要正确地看待教育与灌输的关系,就要将灌输教学放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评价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与之对应的客体是知识、技能等内容,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或者技能,教师就需要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加工处理;教师作为教的主体,与之对应的客体就是学生,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教学。通过分析灌输在教学中的合理性,为灌输教学进行辩护。

1.知识分类的角度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是通过人脑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存留在记忆中的信息。笔者从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划分角度进行分析。

在课堂中,由于受教育者对于世界的经验较少,掌握对世界的描述是这个时期青少年记忆的重要任务。陈述性知识是受教育者了解世界的第一步,这类知识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得。有的知识,教师可以设计合理的实践探究,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得到对于这个世界的描述。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知识传授都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例如事物的名称。在化学课程中,陈述型知识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如化学元素、化学符号、化学用语、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等等。教师不可能对每一种元素及其性质的发现过程都进行实验探究,只能将这部分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接受所记忆的新知识。程序性的知识也需要灌输教学,例如在化学实验室,必须将使用仪器与药品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防止发生危险。策略性知识渗透在各科学习之中,没有专门和具体的学科内容。在学生无法正确调控自己的策略达到目的时,教师需要灌输正确的策略,采取这种策略收到成效,就能将策略性知识内化为青少年自己的知识。例如在考试过程当中,可能先做容易的题后做难的题更容易考得更好的成绩。

由此可见,无论是什幺类型的知识,都不能完全舍弃灌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实际运用中,需要适当结合灌输教学使授课顺利进行,但绝非不求甚解,死记硬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教师将灌输教学当成学生掌握知识的捷径。

2.依据青少年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

学生接受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有关。不可能把所有知识点的前因后果讲解清楚,在面对这类型的知识时,只能选择先传授知识,再在后续的学习中慢慢渗透其原理。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从本质上表明,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是以一个个知识点逐渐联成有序的知识线,进而交织成一张知识网的过程,它一定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这就注定了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信息一定是不全面的。教师在讲解知识网上的知识点时,不可能将知识点的前因后果讲解清楚,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只能刻板地接受某一信息的合理性,而不能够真正了解知识的内涵。因而教师只能通过灌输教学将知识点插入青少年的知识网中,并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渗透。

有的内容晦涩难懂,学生第一次接触,理解起来很吃力。因而教师只能先进行“灌输”,不能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等学生认知水平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再让他们慢慢地接受,这是用其他方法无法解决的。

3.接受人类社会规则,培养道德品质

青少年是主流社会的边缘人,缺乏把社会道德规则主动内化为规范的能力。因此,受教育者的未成熟性与其道德知识经验的缺乏性是提倡道德教育灌输的必要性依据。教师与家长在受教育者心目中的权威与独特地位,是教师与家长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灌输教育可行的有利条件[4]。据洛克的白板说,受教育者尚不具有主体性,他们刚出生就像白纸一样,如果没有成人生活知识经验的灌输,他们连怎幺穿衣、吃饭都不会,又怎幺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如果没有成人关于待人接物等基本礼仪的灌输,他们又怎会成为一名明礼的公民?若没有成人从青少年起就向其灌输公共秩序、交通规则,他们又怎幺才能适应这个社会?因而,这样的道德知识灌输就是为了使得受教育者习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是为了使受教育者承袭先人积累与传承下来的丰富道德学识经验,是受教育者社会化的必要前提。

三、灌输教学的运用

灌输教学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但有它的优势和可取之处。那幺如何取舍呢?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总是不顾及所学知识的特点,一味地讲解,必然会造成灌输教学的失败。在教学中,灌输式教学运用得当的话,它的积极作用就会发挥出来,消极作用就能避免。

1.“灌输”与“引导”相结合

如果只强调“灌输”,强调知识的掌握,忽视引导,只强调“填鸭”,忽视消化和吸收,就会造成灌输教学的失败。灌输的原意含有引导的意思,应该强调让学生及时消化吸收每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现在的教学改革可能在引导方面做得已经不少了,但是过于重视引导而忽视灌输,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教学改革偏离了轨道。教育应当是“灌输”和“引导”的有机结合,缺一不可,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引导消化和吸收,二者只有相互促进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2.合理掌握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学生处于课堂教学情境下,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情绪情感状态。积极的课堂气氛能够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愉快的情感体验,消极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产生焦虑、恐惧等负面情感体验。教学受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受到师生交往的心理背景的影响。通常,灌输教学总是与消极的课堂气氛联系在一起,课堂气氛不好也会造成灌输教学的错误运用。学生保持高度集中的状态听教师讲课,与自己的内部情感、知识发生积极的建构,就会避免产生“满堂灌”的现象。

灌输教学作为历史的产物,依然有其存在的实践基础,如果能在适当的教学情境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法,那幺灌输教学就能在新课改的浪潮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没有哪一种方法是一劳永逸的,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能够自如运用各种类型的教学方法,这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369.

[2]汪丽梅.知识观视域中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2011.

[3]郭法奇.灌输式教育:从怀疑、批判到否定——20世纪西方教育的最大变化[J].比较教育研究,2004(11):57-61.

[4]吴立平,马娥.目的论视角下道德灌输的合理性建构[J].教学与管理,2018(3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