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承瑞 卢富荣

【摘要】目前,我国留守儿童数量依然很庞大,父母外出务工导致教育的缺位和家庭功能的弱化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处于不利地位。频繁的亲密的亲子沟通可以增进父母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在留守儿童面临消极因素时产生积极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亲子沟通;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有些孩子被留在老家,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随之产生了一个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个因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产生的特殊群体,由于父母教育和关怀的缺失,导致他们在人身安全、学习品行、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2018年,民政部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余人,数量依然很庞大[1]。所以我们仍需对留守儿童这一庞大的群体加以持续的关注和重视。

二、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留守儿童的父母一般是青壮年劳动力,他们因从事农业生产无法满足家庭繁重的支出而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给予家庭经济方面的投入往往不再贫乏,但父母在外往往忽略了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孩子怨恨的往往不是父母“外出”,而是父母内心的忽视,孩子往往能理解父母外出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未外出打工的一方若缺失对孩子的心灵关爱与生活照顾,则会给留守儿童内心带来更难以抚平的伤害。对于父母都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来说,他们在面临消极事件,无人支持、帮助时,容易产生孤独、自卑等消极的情绪,将真我一面掩藏。总之,由于父母教育的缺位,相比非留守儿童来说,留守儿童可能会产生人格发展、人际交往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方面是心理健康问题(范先佐,2005)。

目前有两种方法来评估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一种是比较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一系列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比非留守儿童差,留守儿童会面临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另一种方法是着重探讨“留守”在儿童心理健康中作用的途径,在不同留守类型儿童之间的差异。大多数研究证实,由母亲或父亲单独监护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祖辈监护的留守儿童更好,而祖辈监护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则优于无监护的留守儿童。可见,留守儿童父母的缺位、家庭功能的弱化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处于不利的地位,父母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亲子沟通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作用

家庭系统理论指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社会系统作用的结果,而家庭又是社会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系统,个体的发展与所处的家庭息息相关,它强调在家庭这个系统当中每个家庭成员的行为和情绪等的互相作用以及对彼此造成的影响(吴雨薇,2017)。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家庭成员间相互作用,尤其是亲子关系对儿童的人格特征、问题行为及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亲子沟通是亲子双方的互动过程,作为衡量亲子关系的重要指标,它同样会对留守儿童的行为和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在留守儿童面临学业压力时,父母可以给予帮助和指导,缓解学习带来的紧张和焦虑;在面临人际关系问题时,父母可以通过分享人生的经验,帮助留守儿童处理和应对人际关系紧张带来的消极情绪等等。

留守儿童亲子沟通越好,亲社会行为就越多,心理健康水平也就越高。李娇丽(2009)探究了亲子沟通对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结果表明亲子沟通质量越差,儿童问题行为就越多,亲子沟通质量越好,问题行为就越少。杨青松(2014)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应与留守儿童进行有效沟通和情感交流,特别是满足心理和情感的需求,在精神上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引导,予以价值肯定,并且要定期回家。正是由于亲子沟通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作用,通过促进亲子沟通来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就有很重要的意义。

对于亲子沟通的研究集中在沟通的频率、内容、时间和主动性等方面。有研究表明,父亲和母亲在亲子沟通的频率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我国,相比于父亲,母亲承担着更多对孩子教育、关怀的责任,她们也更愿意倾听和尊重儿童的观点,所以儿童更多地倾向于与母亲沟通。在我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中,父亲在家庭中有着更高的权威,“子不教,父之过”,父亲通常扮演着说教者的角色。孩子一旦表达与他们意见向左的观点就会承受很大的压力,所以儿童有时只能选择沉默,将内心的真实想法和观点隐藏起来,被动地接受家长的安排,这可能会导致孩子情绪低落,沉默少言,引发亲子之间强烈的冲突,不利于亲子沟通的顺利进行。同时有研究表明,在各个年级中,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情感依恋、精神依赖、行为依附等方面都显着弱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五年级的留守儿童对父亲的行为依附维度是负分,表明儿童较早就对父亲产生了青春期逆反倾向。

此外,不同的亲子沟通类型有着不同的特点,研究者Ritchie(1991)将亲子沟通分为四种类型:多元型、保护型、放任型和一致型。多元型家庭中,亲子之间沟通和交流很多,但对儿童施加的压力很小,表达观点和思想很自由;保护型家庭则不重视亲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当家庭中发生矛盾和争端时,父母通过避而不谈的方式获得表面上的和谐;放任型家庭同样不重视亲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家庭成员只注重个人的发展,相互之间很少沟通,漠不关心,儿童也不会受到来自父母的压力;一致型家庭鼓励儿童对交流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但不能破坏家庭的等级和内部的和谐。从不同亲子沟通类型的特点可以看出,不同亲子沟通类型的儿童可能在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中,一致型亲子沟通类型是四种亲子沟通类型中最好的沟通类型,一方面,子女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另一方面,父母能更好地掌握和引导子女发展的动态和方向。

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常回家看看,不如多打打电话。亲子沟通作为建立留守儿童与父母良好关系的重要方式与试金石,在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多数留守儿童的实际监护人不能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情感抚慰,留守儿童的父母也普遍缺乏有效的亲子沟通能力,难以改变因空间分离而造成的亲子关系淡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陪伴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我们决不能忽视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子女产生的积极意义。亲子之间积极、亲密的互动有利于帮助留守儿童宣泄内心的苦闷,有助于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困惑,有利于帮助儿童形成更为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如家庭系统理论中所强调的,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越频繁,不断循环往复,这个相互作用的影响力就会越大。留守儿童父母除了关心孩子身体和生活方面,更要重视孩子心理方面的需求,父母在发现留守儿童面临消极情绪和困境时能及时保持与留守儿童的交流和沟通,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互动,就可以适当弥补由于外出务工而造成的情感不足和照顾缺失,给留守儿童以情感上的支持。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父母即使不能经常回家陪伴孩子,也可以多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孩子沟通,加强情感的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而且可以促进家庭系统功能的完善。

注重父子沟通与母子沟通的差异。综合分析父子沟通与母子沟通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我们发现父亲和儿童相对频繁、亲密的沟通会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父亲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时刻扮演着特殊的角色。父亲能与孩子分享人生经历和经验,在儿童面临关键选择时予以指导并且适时地提供帮助。父子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对自己有更准确的评估,从而在遭遇生活负性事件时产生较少的消极情绪。但是,父亲也要注意避免成为“说教者”的角色,应当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有利于儿童形成独立、自信的性格,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会产生诸多积极的作用。此外,与父亲联系次数的增加会促进留守儿童与父亲间亲子关系的发展。母亲的角色对父子之间关系的发展也至关重要:与母亲联系次数的增加不仅能直接增进母子关系,而且能间接增进父子关系。这些都表明我们应当关注父亲和母亲的不同角色特点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中起到的不同作用。

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对留守儿童心灵帮扶有两条有效的路径,即对内引导其核心自我评价提升,对外帮助改善亲子。目前,帮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农村学校缺乏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建设的专业师资和课程资源。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学校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给予更多的关心与爱护,对有机会长期接触留守儿童的学校教师提供持续和系统的专业化支持。此外,学校、社区等部门可以针对留守儿童制订相应的亲子沟通训练方案,开展移情训练、绘画治疗、产品设计等活动,帮助留守儿童父母提高亲子沟通的技巧与策略。

总之,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关注和重视,可以通过改进亲子沟通的方法来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亲子沟通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中起到保护作用,能让留守儿童避免现实生活中消极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多种方式改善亲子间的沟通,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改善留守儿童成长的环境和条件,从而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帮助他们真正快乐幸福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彭美,戴斌荣.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10):1-12.

[2]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7):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