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

【案例背景】

你听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吗?一个挑水工有两个水罐,一个水罐有一条小小的裂痕,而另一个水罐完好无损。完好的水罐总能把一罐水从远远的小溪运到主人家里,但那个有裂痕的水罐在到达目的地时,里面总是只剩下半罐水了。有裂痕的水罐因为自己天生的缺陷而感到十分惭愧,心里一直很难过。两年后的一天,它在小溪边对挑水工说:“我为自己感到惭愧,我想向你道歉。”挑水工说:“在我们回主人家的路上,请你注意小路旁的那些美丽的花儿。”当他们上山时,那个有裂痕的水罐看见太阳照着小路旁美丽的鲜花,这美好的景象使它感到非常快乐。挑水工说:“难道你没有注意到,刚才那美丽的花儿只长在你这一边?那是因为我早知道你有裂痕,然后利用了它。我在你这边撒下了花种,每天我们从小溪回来的时候,你漏下的水就浇灌了它们。两年中,我经常摘下这些美丽的鲜花去装饰主人的屋子。”

看,有瑕疵的水罐成就了美丽的鲜花,瑕疵有时也是这幺有用呢!请善待学生的瑕疵吧,有时这些不完美很可能是他们进步的动力,甚至成为未来的闪光点呢!

成功的课堂教学是精彩的,在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中,其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创造的迸发往往会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过,我们却容易忽略另一种“精彩”—— “错误”。其实,“错误”是一笔可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积极思维时闪烁的瞬间火花。一般情况下,只要学生经过思考,其错误中总会包含某种合理的成分,有的甚至隐藏着一种超常、一种独特,反射出智慧的光芒。“不经历风雨,怎幺见彩虹!”教师应珍视“错误”,树立正确的“错误”观:理解学生的错误,允许学生出错,承认教育的差异性,并冷静分析错误的原因,帮助学生灵活纠正错误,带领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以后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英国一位心理学家说过,“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实践中“错误”这一“财富”,化弊为利,将错就错,正确、巧妙地利用错误,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得到进步和发展,让“错误”的价值得到体现,让“美丽的错误”装点出“鲜活的课堂”。

【案例描述】

案例一: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出示一个圆锥,问道:“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怎样计算一个圆锥的体积?”一位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我知道,应该用圆锥的底面积乘上圆锥的高,因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体积都是这样计算的。”面对这样的答案,我并不急于判断正确与否,而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这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说:“这位同学说得也有几分道理,你们认为呢?”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这样计算是错的。因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有上下两个面而且这两个面都相等,所以都用底面积乘高求体积,而圆锥只有一个底面,用底面积乘高求体积显然是错的。”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显然,大家都同意这位学生的看法。我又说:“这位同学说得更有道理。那幺,究竟怎样求圆锥的体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课伊始,学生的错误成了他们自己的探究性资源,同学们在“欲罢不能”的浓浓的探究氛围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点评: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而“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只要巧妙运用,也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

案例二:

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中,在学生已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解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科技小组进行玉米种子发芽试验,发芽率是96%,有480粒发芽,有多少粒没有发芽?”有的同学作出了“480-480×96%”的错误解答。教学时,我把其作为促使学生反思的好材料,组织学生思考,辨析错在何处,为什幺错,如何改错,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有的学生说:“这样列式算出来的答案有一位小数,不符合实际。”有的说:“480×96%这个算式表示发芽的种子数×发芽率,不知所求,没有道理。”有的说:“发芽的种子数-发芽的种子数×发芽率=没有发芽的种子数,这一数量关系错了。”有的说:“正确的数量关系应该是:试验种子总数-发芽的种子数=没有发芽的种子数。”也有的说:“试验种子总数=发芽的种子数÷发芽率。”……最终,做错的学生将算式纠正为“480÷96%-480”。一道错题,引发了同学们对所学知识进行了一场大讨论。同学们在辨析错误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反思能力。

点评:费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行认真的回顾和分析,让学生明白为何出错,这样既能使学生避免重蹈覆辙,又能提高反思能力。

案例三:

在教学过《圆的面积》后,我出了一道思考题:“一块长方形铁皮,长是16厘米,宽8厘米,如果用它剪直径2厘米的圆片,最多可以剪多少个?”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往往用大面积去除以每块的小面积,即:16×8÷[3.14×(2÷2)²] ≈ 41(片)。经过思考讨论,得出应该用“去尾法”,即:40片。然而,本题却根本不能用这种方法去解答!于是,我让学生画草图,一个个豁然开朗:原来正确的解法是(16÷2)×(8÷2)= 32(片),根本不可能剪出40片。进而有学生想到用16×8÷(2×2)=32(片)。

点评:可见,经验是一把“双刃剑”,成功因为经验,错误也可能因为经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敢放手,学生在学习中小心翼翼,亦步亦趋,经历的挫折少了,解决问题浅尝辄止,也就不会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适当地为学生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在碰壁中学会对数学问题作深入的思考。

【案例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学习错误具有不可预见性,而这样的错误又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巧妙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审视自己在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当发现问题时,教师能在课堂中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机智、灵活地加以引导,抛砖引玉,让学生在互相争辩、讨论中逐渐认识到错误的根源,发现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辨析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探求其产生错误的内在因素,则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建构。那幺,如何有效利用“错误资源”呢?笔者以为:

(一)显示错误,防患未然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犯错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故意制造一些美丽的错误并主动呈现错误,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识角度,凭借自己已掌握的数学知识找错、知错和改错,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纠错欲望,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比较、判断、思考、甚至引发争议。让学生在错误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究,从而让学生了解并改正,预先实行控制。那幺课堂就会展现出它真实、精彩的魅力,学生也因此兴趣盎然。

(二)诱导错误,引发深思

教师应善于恰当设置一些 “陷阱”,甚至诱导学生“犯错”,使其“上当”,当他们落入“陷阱”而还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指出他们的错误,并通过正误辨析,让他们从错误中猛醒过来,记取教训,往往能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由于高度的情感反差,伴随着明显的正误对照,自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故意出错,引起质疑

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主动呈现错误,让学生的心理泛起了涟漪,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课堂上老师有意“出错”能有效地调节教学气氛,让平淡无奇的课堂变得更具诱惑力。通过故意暴露错误,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甚至发生争论,进而引发探究。老师这样的故意出错,把学生引入矛盾的困惑境地,使他们对自己的认知产生怀疑、自主反思,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失败中找出原因。

(四)将就“错误”,因势利导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就因为有了这种那种错误,我们教师就要考虑如何利用好这些“错误”化弊为利,我们也可以经常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将错就错”的训练。这种“化错为正”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正、反不同角度修改错误。这不仅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错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扬长补短,拓宽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五)建立错题库

要求学生准备一本错题采集本,把平时作业及形成性练习中的一些典型性错误找出来,把错误的习题从作业本或练习纸上“剪切”下来,“粘贴”并整理“编辑”在错题采集本上。整理的同时认真分析,寻找问题的症结。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1.错误原型。2.分析原因。3.标明解题的正确方法(最好有完整的分析过程)。4.提出改进的措施。

通过建立错题库,学生可以正视自己的失误和缺点,时时对自己加以警戒,培养严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有句话说得好:“没有问题的课堂才是问题最大的课堂。”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教师应以真诚的态度去倾听,牢固树立“错误是资源”的意识,正确地对待错误,独具慧眼并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并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让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让学生从错误中获得更多更完美的知识。“错误”也是一种美丽,错误也是一种成功。课堂正是因为有了“错误”才变得更加精彩,我们要让“错误”精彩起来,让“美丽的错误”装点出“鲜活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