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瑶

摘 要: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是一个需要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验,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内容包括:良好的课堂导入是高效课堂构建的基础;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构建教学情境,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课堂导入

语文学科在小学课堂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向课堂要高效已经成为每一学科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课堂也必须摆脱过去粗放式的教学,摈弃无效的教学方法,积极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以实现高效课堂构建。笔者任小学语文教师多年,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多有研究,现归纳如下,还望能有所借鉴意义。

一、良好的课堂导入是高效课堂构建的基础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作为教学一开始的课堂导入环节绝对不能忽视。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环节应该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通过兴趣的激发使学生在教学一开始即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充足的兴趣,从而以良好的学习状态应对整堂课的学习。

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的《月光曲》这篇课文时,笔者就运用音乐进行了课堂导入。上课铃响,笔者走入课堂,在讲台站立,说道:“贝多芬是德国的一名作曲家,也是一位在国际上享有卓越声誉的大师,贝多芬的一生虽然坎坷,但是却创作了大量的、世界知名的曲子。如今国际上最大的政治经济联盟欧盟的盟歌,就是贝多芬创作的曲子。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以他的另一首着名的曲子命名的,这首曲子就叫做《月光曲》。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曲子。”笔者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月光曲》,从徐缓的旋律到变得轻快,到最后的急风暴雨般的旋律,使学生沉浸于其中。曲子播放完毕,笔者接着说道:“关于曲子的创作过程,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本文所要讲的就是这个传说。下面让我们看看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吧。”通过一番话,将学生引导到课文的阅读上,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阅读与听课专注度。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

事实证明,教师在教学中若使用多媒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小学生对于一些新奇的事物往往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善用多媒体,在讲解语文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学习《荷叶圆圆》这一内容的时候,许多学生可能没有见过大片的荷花,所以笔者便首先利用多媒体给他们呈现了白洋淀的荷花盛况,让他们对荷花、荷叶有基本的认知。在激发了他们学习热情的基础上,笔者展开了新课的学习。教学实践证明,在多媒体的辅助之下,笔者的教学非常顺利地进行了下去。文章中出现的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笔者皆通过多媒体呈现了出来,这样学生便能够很好地理解这一篇文章,同时也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再比如,学习《赵州桥》这一篇文章的时候,作者在描写赵州桥的时候,写了桥的长度、宽度;写了桥的组成成分以及桥墩、桥洞、拱形的小桥洞等。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作者描写的赵州桥,笔者便找来了赵州桥的图片以及关于它的纪录片,并呈现给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赵州桥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知,这便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构建教学情境,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

情境创设教学深化了传统课程结构单调、教育过程僵化等诸多教学缺陷,是现阶段重要教学手段之一。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高效教学中它应该起到的是深化总结的作用。因为情境教学并非是一种固定式的教学方式,它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出不同的教学法,如生活化情境创设、多媒体情境创设、故事情境创设等。

例如:在教学《海上日出》这一课时,笔者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有欣赏过日出吗,有看着太阳缓缓地从地平线升起来吗?”学生纷纷答道:“有。”笔者又问:“你们还记得那是怎样的一副画面吗?美不美?”学生答道:“美”。笔者继续问:“那你们有见过海上的日出吗?”这下学生们不说话了,纷纷在那里摇晃他们的小脑袋。笔者说:“我也没有见过,但是本篇课文的作者见过,并且通过文字将其记录了下来。那是从上海踏上英国邮船‘昂热号’,去伦敦留学,作者在远渡重洋的时候看见的。因为之前他也没有看见过海上的日出,所以他非常想见识一下,天还没亮的时候就独自登上了甲板,最终欣赏到了美丽的海上日出。”通过笔者和学生一番谈话,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看过的日出场景,然后将话题引导海上日出上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通过交代作者的经历,实现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能够处于和作者的同一情境中,从而有利于阅读教学的进行。

总而言之,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实践、长期积累的过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改进既有的教学方法,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希望大家都能够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使小学语文课堂越好越好。

参考文献:

[1]道吉才让.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3).

[2]蒋宜荣.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分层教学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