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摘  要:伴随着“新课改”教学思想的逐步深入,初中阶段的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质量的要求也在同步提升。因此,这便需要教师结合学生们的写作具体表现,设计大量相关的教学策略和内容,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强化其语文写作水平。所以,教师在深度的教学研究后,决定从学生更容易接受的阅读教学入手,为学生设计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使之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化对语文写作知识的理解,综合提升其语文写作表达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读写结合;质量优化

在教师为学生们讲解初中阶段的语文写作知识时,需要设计综合性的教学策略,用以助力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质量。为此,教师通过系统性的教学研究分析,决定为其设计读写融合教法,进行综合性的教学指导。所以,教师为学生引入经典的阅读内容,并教授学生有效的摘录方法。同时,教师需设计相应的阅读仿写任务,用以提升学生的语言文采。此外,通过教师将阅读和写作教学相融合,可以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质量。

一、引入经典阅读内容,教授摘录有效方法

初中阶段的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由此展开高效的教学内容设计,使学生能够有效充实自身的写作知识储备。所以,教师在教授学生相关写作知识之初,需要为学生们引入大量优秀的阅读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展开高效的写作内容和方法摘录,从而使之能够切实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库。诚如孔子所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优秀的阅读内容,必然经得住学生的反复阅读和咀嚼,使学生能够从字里行间获得语文写作的基础素材。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经典细读时,便可指导学生对自己感觉精妙的用词和写作手法等进行标注和记录,而后思考如何进行有效的内化吸收,从而使之为自己所用,切实优化自身的写作内容。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背影》时,便可为学生们设计相关的阅读内容,使学生能够以此为基础展开细致的知识摘录。在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文章精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对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驾驭功力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基础性的动词应用细节,就能够展现人物的动作和情感。同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期间,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者的描写重点,以及其相关细节的有效描写方式,可以有效丰富学生的综合写作体验。因此,教师设计经典阅读教学策略,可有效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储备,并综合提升其写作质量。

二、设计阅读仿写任务,提升学生语言文采

教师为学生们设计初中阶段的写作教学内容期间,应以学生阅读内容为基础,展开相关的仿写综合训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强化自身的语文写作质量。在教师看来,学生们学习语文写作的过程中,必然需要经过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因此,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阅读已然成为其当前学习的基础步骤,而后便需要教师为学生们筛选其中的经典段落,并为其设计相关的仿写训练任务。有了教师为学生们设计的阅读仿写任务为基础,可以使学生的仿写训练更具方向性,从而使学生的阅读写作学习更加专注。此外,教师还需为学生规定仿写训练的评价标准,使之更好地强化学生的仿写训练水平。

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们阅读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可以结合其中的最后一段进行解析: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通过教师为学生们讲解这一段落的作用,以及教师在最后的动作,可以有效展示教师在上完最后一节课后的无奈,以及自身心中深深的落寞和无助。而后,教师要求学生对相应的写作内容进行思考和仿写,同样使用简单的动词内容,展示出极具表现力的情境,从而真正打动阅读者。通过教师为学生设计相关阅读方向训练任务,可以使学生的写作语言更加精彩,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表现张力。

三、读写融合教学指导,增强综合表达品质

为了能够使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升,教师需要将读写教学相融合,使之成为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常态,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所以,教师为学生们设计相关写作教学内容时,需要结合更多更经典的阅读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加有效的文字内容,切实提升其语言表达质量。

例如,学生们在学习《端午的鸭蛋》时,便可由教师为其拓展作者另一经典名篇《黄油烙饼》,使学生能够了解平实化语言所蕴含的艺术张力,并使其能够深入体会“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语言应用技巧。通过教师为学生们拓展相关阅读内容,并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细节分析和写作应用,可以使学生对其中写作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从而能够进一步强化其语言综合表现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指导学生们学习初中阶段的语文写作知识期间,需要应用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进行综合性教学指导,以此帮助学生全面提升其语文写作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建德.读写结合,高效整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写作资源的挖掘与生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5):88.

[2]张宏.以读引路 读写结合——初中语文教学读写一体化的探索[J].甘肃教育,2017(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