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娟

《新课标》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但一味的真实却也让人头疼。因为生活中没有那幺多表象真实、典型的材料可供描写,于是,学生作文中的拼凑抄袭,胡编乱造就再所难免。“真”在作文中到底出了什幺问题?其实,不是“真”在作文中出了问题,也不是学生真假不分,而是我们语文老师对 真、假的理解有偏差!

生活真实不同于作文真实,作文真实指所写的内容要符合生活实际,即使写的内容没有亲身经历,但生活中完全有可能发生,也就达到了真实的要求。看来,不是“真”在学生习作中出了问题,而是,我们对“真”的认识有失偏颇。如今,对“真”有了更客观辨证的认识,就能在作文实践教学中进行更有效的指引。

一、选材可相对真实

长期以来,写作要贴近生活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的确,背离生活,作文会找不到回家的路。其实,真实材料既包括生活原生态的真实,也包括生活本质上的真实。因而,我认为根据不同的学段,教会学生识别和运用这两个层面的材料,是有必要的。

(一)小学低年级——原汁原味描写生活

课标对低段的写话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就是要让他们觉得写话是挺容易的事。太难了,兴趣就不会太长久。一句话,让低年级的作文还原生活,进行原汁原味的描写,目的就是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和自信。况且这一阶段的学生,所感知的生活就是他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触到的,心里粗浅的感受到的。所以,我认为教会小学低段的学生以原汁原味描写表象上的真实生活,就是在教会学生观察生活,而写作的第一能力就是观察能力。至于,写话内容、写话方式、文章长短都不用苛求,要的只是鼓励。总之,能有兴趣地写出得体的话来,就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写出的好文章。

(二)小学中高年级——管中窥豹反映生活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也日渐丰富,认知能力也提高了。在不断的习作中也渐渐“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应考虑 “写作时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学会在生活的河流中截取生活中典型的材料来凸显这个目的,甚至要进行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合理虚构,虚构本质是真实、典型的生活。这种真实如同鲁迅先生所说:“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因此,在带四年级新班时,我总是着重先教会学生聚焦生活点,选择好镜头。在实际教学中,我把百字练笔和大作文相结合,在习作之前将前面搜集的材料加以选择、整合,指导学生根据习作的要求,或根据自己的喜好,或根据表达的对象,或根据情感的浓淡,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材料进行习作。有时,我还让学生完成同一主题,不同选材的习作,让自己在写的实践中比较,学会选材。经过这样两三年的训练,学生不仅学会了选材,而且提高了习作水平。

二、情感要绝对真实

较之内容相对真实而言,文章所蕴含和表达的情感必须绝对真实。“没有真情实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狄德罗语)我觉得强烈的写作欲望会直接影响到他的表达情感和写作能力。因为只有在写前调动他们写的热情和欲望,才能真正做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才能写出真正肺腑里的真情。因而,不论是小练笔还是习作,我都竭尽所能让学生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表达意境。

一次次实践都一再坚强了我行动的信心,因为“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叶圣陶语)

三、表达需适度虚构

(一)移植整合材料

在写作中,我们经常移植、整合生活。当学生也能认识到真假内涵,就会根据表达的需要,把相关的内容移植整合起来,把自己要表达的更有效地传达出来。如写爸爸爱看书,就可以把“(1)爸爸陪妈妈逛街,走丢了,原来是进了书店”和“(2)爸爸走路看书入了迷,结果闯了红灯,被交警教育”这两份材料整合起来:一次,爸爸陪妈妈去逛街,路过书店,自己进去看得入迷,妈妈找到他,买下了书,他又迫不及待要看,结果闯了红灯,被交警批评。这样一来,作文中的生活就比现实中的生活更集中,更凝练,更鲜明,表达的效果也就更强烈了!

(二)放大凸显细节

在每一篇文章中,我们都要根据需要将一些细节凸显、放大,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学会利用李白坚教授提出的“作文时间”,这个时间和生活时间大不一样,这个时间可以停留、延长,当然也可以缩短。也就是说,即使生活中很小的事情也可以根据需要把它扩大、拉长,写深写透,写具体生动,丰富多彩。

(三)创造本真想象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奇妙梦幻,充满灵性的天地:绿叶肥了,红花瘦了,大树会唱歌,小鱼会说话,桌椅会交谈,晚霞就是太阳公公刚刚脱下的衣裳,小雨就是一块块透明亮丽的橡皮,乌云就是整天在外面玩耍的小顽皮,萤火虫就是月亮姐姐的好伙伴,种子就是一个春天的故事……

(四)锤炼加工语言

作文中的语言不可能是生活中绝对真实的语言,它一定是经过取舍、筛选和锤炼后的语言。在习作教学中,我特别在意学生的谈话,并将生活中的口语转化成书面语。如一天天气非常冷,大家都躲在教室里不敢出去,就以此为话题闲谈起来。有的说:“我都不敢出教室了。”(“天冷得大家都躲在教室里储存热气。”)有的说:“你们看,大家都裹得圆鼓鼓的。”(“这天真冷,你看,冷得我穿的像‘胖乎乎的包子。”)还有的说:“再过几天,要结冰了,大家一定记得少说话,小心把你们的嘴巴冻起来。”(“再这样冷下去,我真担心我们呵出来的气会结成冰把嘴巴冻住”。)在小练笔中,经点拨后,学生的语言就更凝练,更准确,也更生动了。其实,学生生活中有大量这样新鲜生动富有创造性的语言,只要稍加整理锤炼,就能创造出既生活化又满富个性的作文语言来。

谈到虚和实,许多老师可能一直认为与实话相对的一定是空话、假话,二者决不可相容。孰不知,“实”和“虚”却可以共存!武术中有实招和虚招之分,二者相互配合,更可令武功高深莫测;习作中的“真实”和“虚构”同样可以共栖。正如开篇谈到的郑板桥画竹,有了实景和虚境的交相辉映,其笔下的竹必然不同于刻意写实的平庸之作。可见,虚实相生,必成妙境。

(浙江省义乌市宾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