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俊玲

(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300)

强国建设,交通先行,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未来轨道交通将沿着“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方向发展,将建成新一代中国式智慧型城市轨道交通。2016年至今,国家对交通运输业的建设投资和运营补贴逐年增加,在政策、规划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交通运输业无论规模、还是内涵建设都获得了迅速发展。现如今,现代交通运输业在《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 年)》《推进智慧交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 年)》《交通强国建设纲要(2019 年)》《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 年)》等政策理论的指导下,正进行高质量内涵建设,如调整运输结构、建成交通运输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高效综合立体交通网等。强国建设,人才是保障。为进一步加快黑龙江智慧型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交通的建设步伐,满足现代交通运输业技能型、创新型复合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目标,搭建人才成长平台,进行人才发展贯通研究。

1 人才发展“贯通”之表现

1.1 高本贯通试点实施

开展高职与本科应用型人才贯通培养试点工作,是人才“贯通”培养的重要路径,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人才储备的重视,且对院校自身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该项工作由合作企业、本科学校、高职院校共同组建高本贯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本科院校培养人才为主,多方协同开展育人工作,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标准、确定课程开设、监管教学实施、共建实训基地等,发挥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引领作用,能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国家“双高”职业学校及各省重点产业需求专业应根据自身团队建设、专业特点、实训设备等情况主动与本科学校联系、对接,积极申报、开展本科应用型人才贯通培养试点工作,探索人才培养机制,打通应用型人才学历,特别是知识技能的提升通道。

1.2 岗位群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各专业育人总目标是针对用人单位所需的职业岗位群而非某一岗位进行设置,鉴于此,专业课程模块或项目的设计,按行业/企业标准对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呈现出的岗位晋升式培养,既将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某一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做了区分,又实现了学生分类分组因材施教;既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日后努力的方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能高质高效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例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初到地铁车站,从事的是站务员岗位(含客服中心站务员、站厅站务员、站台站务员)工作,但地铁车站每一班组岗位的设置还设有值班员(含客运值班员、行车值班员)和值班站长,所以该专业不仅要培养站务员所具有的岗位技能,还应培养客运值班员、值班站长、站长等职业岗位能力,为学生日后职位的晋升、能力的发展提供知识储备。以专业课“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及票务处理”为例,根据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行业企业用人需求,课程整合后《票务报表填写》项目的学习,《乘客事务处理单》填写侧重培养学生作为客服中心站务员岗所应有的规范、熟练填写票务报表的技能,《TVM 日营收结算单》和《车票耗损日报》填写则是培养学生具有客运值班员和值班站长对自动售票机钱票箱、特殊票款管理时票务报表的填写能力,《客服员日营收结算单》注重培养学生作为客服中心站务员与客运值班员和值班站长结算交接时填写报表的能力。专业课程中无论哪一项目的学习,均呈现出对学生不同票务岗位技能上升式的培养。

1.3 人才培养方案目标达成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的达成也是人才发展“贯通”的一种表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下所设的各门学科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侧重有所不同,但最终能形成学生对所学专业大类的知识储备。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中“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运营”和“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前者主要培养学生具有准确的车站运营设备识别、操作运用和监控能力,能够对自动售检票、站台门、火灾自动报警、电扶梯、环控等系统及设备进行监视、操作及简单故障处理;后者则是培养学生具有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及车辆段行车组织、施工协调处理的能力,能组织开展控制台监视与操作、接发列车、施工行车组织等工作。两门课程均是为道路运输行业输送人才的,通过所有专业课的学习,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具有服务乘客、组织行车、管理车站等职业能力和素质,这就是各门专业课程贯之以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表现。

1.4 学生职业成长规划制订

学生职业成长规划制订是人才发展“贯通”的显着表现。专业课每一阶段的学习都应以学生职业成长为目标,学生毕业时即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所以学校应引导学生、学生自己也应制订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

①学校方面。在校第一年,学校应培养学生对专业操作技能的一种感性认识;在校第二年,培养学生对各种专业操作技能以及职业岗位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在校第三年,实习阶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毕业论文设计再次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②学生方面。制订每一年的成长规划和职业目标,如在校第一年学习阶段,身份是学徒;第二年成型阶段,立志成为一名小工;第三年带徒阶段,立志成为一名师傅。

上述是智慧型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发展“贯通”之表现,是高校与行业紧密对接,提高育人成效的基础。

2 人才发展“贯通”之措施

2.1 推进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协同育人”

推进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协同育人”工作,职业教育(中职、高职),普通高等教育首先要厘清自身的育人使命,使育人目标有序衔接,保证各教育阶段学生职业能力不断提高。

职业教育中的中职教育是针对具体岗位,培养技能熟练的中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高职教育是针对技术领域和用人单位职业岗位(群)的任职需求来培养高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知识创造性人才。目前,中高职教育在相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目标的设置上知识、技能点重复,忽略了培养对象的年龄及学情基础,没有体现出由易至难的能力提升过程。而普通高等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特别是偏文科类专业即使有实践,学生动手的次数也不多;偏理科专业,实践也多是理论性的演示实验,缺少对职业教育学生现有职业能力的再提升,这就导致学生在高职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与高等本科教育在衔接上出现了断档现象,这种现象在专升本学生中表现尤为明显,即高职学生通过升本考试进入本科学习后,重新获取的新知识完全脱离了专科的知识基础。

有鉴于此,高等本科学校牵头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与高职院校、中职学校的沟通接洽,有序衔接教学,厘清各自的育人职责,在制订育人育才目标时应重视知识、技能的衔接性、贯通性,使学生在不同类型的教育中职业素养均有质的提升,具有较强的岗位胜任力。这对于推进高本贯通试点工作的进行、对专升本学生的高质量培养,提升人才贯通发展,提升教育成效至关重要。

2.2 加快科教融汇,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在科教结合、科教协同基础上进行科教融汇,将办学模式、育人方法与科研深度融合起来,强化科研与教学的联动关系,以科技作为支撑推进教育发展;储备创新技能型城市轨道交通人才,优化高水平研究型本科院校与“双高”职业院校、国家省市重点专业群的资源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方法,赓续红色精神血脉,营造创新氛围,推动智慧型城市轨道交通人才的高质量发展。

2.3 成立交通职业指导委员会,建设智慧轨道交通产业培训项目

由交通局、高职院校、交通运输行业、企业牵头成立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多元联合办学主体作用,建设铁道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航空、计算机网络等专业组成的智慧型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培训项目,提升专业建设质量,深化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对交通运输发展的服务能力,助力交通强国建设。

2.4 师资队伍职前实施把关制,职后建设创新团队

对职业教育准入教师实行严格的职前把关制度、职后继续教育制度,有助于人才发展贯通培养。德国的职教师资培养规定:“专业理论课教师除在综合性大学完成8 个学期的学业外,还应修完与职业有关的专业课、选修课、教育学三门课程。毕业通过国家考试,取得毕业证书后,再到工厂企业实践三至五年才能成为教师”。这样的教师既具有师范教师资格,又具有丰富的企业经验。德国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招聘方式具有借鉴的价值,即注重教师职前培养基础环节,国家制订严格的教师把关制度,使准教师通过职前培训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实践能力与教育经验很好地融合起来,提升育人质量。

入职后,新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团队建设,通过团队间的相互协作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教学核心能力,积极参与符合团队建设需求和发展规律的专项培训,汲取双高院校优质专业资源建设和国家级团队建设模式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并结合自身团队建设情况将这些好的经验、做法融入能力提升、师德建设、校企合作等具体工作中。强化新老教师去对口企业实践基地和企业进行技能培训和兼职锻炼的力度,更新其知识、技术、方法,使其更具有新思想、新文化,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双师型”教师,从而使继续教育培训的效果达到质的提升。

职前把关制度,职后建设创新团队,能够为高职院校学生贯通培养提供较强的师资力量,为黑龙江经济建设提供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储备提供保障。

2.5 建立校中厂实训、实习基地

强化学生综合能力(一般能力、职业能力)和素质的提升,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应建立校中厂实训、实习基地,不断更新完善设备,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快速提升岗位能力,强化职业道德的养成,特别是服务理念的培养,如交通运输业票务行车设备的操作能力、语言沟通技巧、岗位法规条文熟知内化的运用能力等。高职院校校中厂基地的建设是学生职业能力贯通培养的前提,建设中有难度,但建成后能加快交通运输业人才培养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