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 曈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3)

1 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的必要性

1.1 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是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客观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即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高校作为理论创新先锋队、重大技术突破策源地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借助政府的政策扶持可以有效打破地域、资金、市场的限制,集中高校已有的科研体系,系统整合区域资源形成行业优势,快速形成科学创新体制。其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助力,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对于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1.2 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是新发展格局下关键的推动力量,尤其对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可以有效地打破专业领域壁垒和市场限制,实现高校理论成果与政策方向、市场需求的有机融合,将技术创新与社会经济发展深度绑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保证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有助于有效消除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中的深层次矛盾,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关键问题。

1.3 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是科教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重要途径

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科学家的聚集地和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地,校地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集政、产、学、研于一体,通过合理利用政府职能,将政策优势转化为科研优势,借助先进研发团队,提升区域科研实力,通过基础性、关键性的技术研发,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2022 年12 月湖南省举行潇湘、麓山、洞庭实验室揭牌仪式。加上此前已揭牌的衡山实验室,一起形成了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的4 个重要节点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建设将为湖南省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高地做出重要贡献。在这些新型研发机构的帮助下,湖南可将区域性的科研优势集中向产业优势转化。

2 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理论与实践

2.1 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状况

国内最早的新型研发机构是1996 年成立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该研究院是由深圳市政府与清华大学共同创建。该机构的建立,是对科研机构建设模式的一种创新尝试。夏太寿等学者指出,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开展基础前沿研究及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孵化科技型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等多种功能。因此,这些新型研发机构不仅可以推动产业升级,还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和新平台[1]。

有多位学者对新型研发机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总结。章熙春分析了国内外主要科研机构发展的现状、组建形式、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等,在此基础上还总结了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创新[2]。陈雪总结分析了广东省59 家校地共建型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3]。丁珈则以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校地共建型新型研发机构“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建设新模式[4]。此外,许多学者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研究新型研发机构的类别、特点、建设发展模式等。这些研究的成果已经形成了对于新型研发机构,特别是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概念的基本认识。

2.2 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创新政策

伴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根据不同时期发展需要的不同,政府对新型研发机构发布的相关政策变化如表1 所示。

表1 新型研发机构主要政策清单

2.3 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理论研究

何郁冰提出了从国家层面出发的协同创新初步理论框架,构建了“战略—知识—组织”三重互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5]。唐震结合欧洲各国的典型案例,将协同创新与平台建设相融合,强调协同机制和平台建设既需要相互支持,同时也需要相互推动发展,特别强调增强平台资源的共享性,充分发挥各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6]。董馨等则基于协同创新视角,从理论支撑、合作模式、实践教学、科研协同创新等方面对校企合作的模式和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此外,他们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多个层次对校企合作模式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为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提供了参考[7]。

3 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战略定位不清晰难以快速形成稳定机制

战略在优化组织内部环境、创造市场优势方面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组织核心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定期制订战略、积累资源,更需要持续地学习、超越和创新。

首先,部分新型研发机构在建设时未考虑与本地产业的发展相匹配,未制订明确的发展计划和目标,缺乏系统的和长期的规划,因此难以支撑本地产业的发展。这样就可能出现研发机构与当地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缺乏良好的市场环境,很难获取持续稳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从而导致自身发展的困境。

其次,部分新型研发机构核心功能定位不准,在实验室研发、企业孵化、成果转化、市场培训等功能之间摇摆不定,造成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困难,或陷入不适应本地发展需要的困局。

最后,由于战略定位不清晰,新型研发机构在建设发展中难以将由学习创造的新知识转化传递到组织层面进行制度化管理,其动态能力提升不足,导致新型研发机构难以快速形成稳定的发展机制。

3.2 运行管理缺乏激励机制难以激发自身创新活力

新型研发机构的这种动态能力本应该是机构所积累的存在于成员或职能部门中完成某项工作的可能性,而新型研发机构其运行管理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人员缺乏工作及其创新的积极性,各项工作的运行效率低。

首先,部分高校由于认知问题,简单地将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移植,特别是事业单位型的新型研发机构,其冗长的决策流程和繁杂的审批程序严重制约了本应拥有的灵动创新特质,导致工作运行效率低,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积极性。

其次,新型研发机构在人才引进和人员激励方面依然存在制度障碍,在经费使用、人才评聘、成果转化等方面突破性的创新有限,在用人和薪酬制度上仍受到传统事业单位制度的约束,难以发挥其对创新人才的激励作用。

3.3 自身造血能力不足难以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由于新型研发机构战略定位不清晰而导致其难以快速形成稳定的发展机制,加之运行管理缺乏激励机制难以激发自身的创新活力,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困难,已有科研成果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自身造血能力严重不足,仅仅依靠政府的科研经费支持,难以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首先,大部分新型研发机构都缺乏专职科研队伍,其研发实力依靠高校专家团队,而高校的专家团队受到学校用人制度和评价体系的约束,难以全力、全程、持续为新型研发机构服务,导致新型研发机构自身核心研发能力不足,在发展的过程中丧失市场竞争力,逐渐沦为人员培训机构或者中介服务机构。

其次,新型研发机构可持续盈利模式模糊,不少中小型新型研发机构依赖财政投入维持运转,缺乏自身持续营运的能力,丧失了新型研发机构的本质功能和应有的效果。

4 湖南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研究

综上,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的核心为“孵化机构—研发机构—加速器”运行模式,即符合“问题导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思想,通过形成加速新型研发机构成长的孵化链,以保证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其要点阐述如下。

4.1 构建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体系

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是湖南省政府和中国工程院总体合作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开放的协同创新平台,旨在促进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市场应用。作为一个集政产学研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该中心具备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市场开拓等功能,为行业的上下游运转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提供支持和服务。

为了实现该类新型研发机构的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在该合作模式下,地方的产业优势和高校的创新资源紧密结合,在推进新技术的产业化和新产品开发、促进地方产业升级发展、解决产业关键技术问题和共性技术难点、吸引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通过政府搭桥,将地方发展的优势行业与高校的优势学科相结合,地方产业借助高校智力资源解决实际问题,高校也能够通过地方产业提供的与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项目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反哺自身优势学科发展,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为了有效破解上下游错配以及科技、应用“两张皮”问题,新型研发机构要构建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应用、企业孵化的完整创新链。此外,新型研发机构的管理模式要企业化,即实行“投管分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灵活配置创新资源。人才机制也要弹性化,建立机构自身的专职科研队伍,引进和培育顶尖科研人才,并采用绩效考核、股权激励等市场方式进行激励。特别是人才使用不应再按照“论资排辈”的僵化形式,应避免将论文和专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此外,新型研发机构还要引入职业经理人和专业化运营团队,减轻科研人员的行政负担,提高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

4.2 完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实现利益共享

“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各要素的互相匹配、有机结合。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创新平台,汇聚了各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打通了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关键连接点,其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标,通过将科研开发、市场需求有效结合,将源头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需求相融合,推动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

为保证新型研发机构体系持续高质量发挥其功效,其首要任务就是创新与完善体制机制,特别是收益分配机制,要保证各方投入得到公平的回报,形成长期持续的投入。此外,新型研发机构还需要注重其非营利性并承担相应的公共服务功能,这是需要突破的重点。新型研发机构需要同时兼顾收益分配、成果转化、人才引进、激励考核等方面的同步创新。在实践中,独立决策权与支配权也非常重要,新型研发机构在人、财、物的管理方面必须具有相对独立的支配与决策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新型研发机构应完善奖励和评价机制、加快成果转化、避免人才储备下降和科技成果积压,将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升级相结合,共同发挥各自的功能,实现资源和利益的共享,只有这样,新型研发机构体系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4.3 增强新型研发机构自身的“造血”能力

新型研发机构的活力主要来自完整的科技创新链条、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方式、机动灵活的项目组织形式以及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然而,其在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行政化、轻市场化的问题。此外,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主体,通常都有体制内背景,因此极易沿袭建设主体单位的运行方式和管理风格,难以扭转管理弊端。目前,许多高校仅将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加强学科建设的一个途径,未能从根本上考虑新型研发机构自身的发展,也没有根据当地产业的实际需求布局科研力量,导致科学研究与产业应用之间缺乏契合点和共赢点,新型研发机构无法与产业发展形成有效连接,自然也就无法得到产业的有力支持。

4.4 明确发展战略定位

深入开展战略研究,明确新型研发机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将“研发创新与成果转化”作为其两大核心功能。首先通过成果转化快速形成自我造血功能,以获取稳定资金开展长期研发创新。其次加强对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新型研究机构的引导,鼓励地方不断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合作双方应对具体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进行明确规定,从而约束机构切实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