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利

摘 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许多高校德育实践观念淡化、德育实践载体滞后的现状,在充分借鉴德育实践经验、整合校内外德育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并实施德育实践“八项工程”,搭建活动载体和实践平台,建立“四大模块”考核体系,把德育渗透于各个环节中,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学习能力、创新精神、认知社会、团队协作、组织领导等非专业素质,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优秀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德育实践;八项工程;非专业素质;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2-0026—02

作为德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德育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德育实践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在德育理论课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搭建德育实践载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体验式、调研式、互动式等德育实践活动,它是对德育理论课的进一步理解、认同和升华,与德育理论教学互相补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把德育内化为品质和行为,达到知行统一,实现德育的最终目的。

一、大学生德育实践教育的必要性

德育实践教育以提高德育实效性为根本目的,对德育的主客体、目标、内容、方法、考评、环境这六个要素以及德育得以实现的途径进行操作化,为此,进行大学德育实践显得十分重要。

1. 国家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时代要求

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大学生德育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整体素质、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因此,要把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放在德育的灵魂和核心地位,把德育渗透到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中,使其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2.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客观要求

社会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被社会所需求。调查表明很多用人单位对一些专业水平高的员工整体评价却并不高,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工作态度、个人品质、创新精神、协作意识等非专业素质匮乏。而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能够通过体验认知,潜移默化地形成社会所需的非专业素质。面对日益提高的社会需求,高校必须开展德育实践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非专业素质,解决用人单位招不到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矛盾现实。

3. 大学生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的主体要求

大学生是社会最有朝气、最易接受新观念、最具创新精神的群体,大学生主体意识日渐增强、思维日趋活跃、精神需求日渐提高,对自身发展有更清晰的目标。因此,高校要积极搭建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德育实践活动载体,让他们在活动中认知社会、拓展视野、丰富精神生活的同时,为自身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进行合理定位和科学规划。

二、高校德育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许多高校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广泛调研和社会反响来看,高校德育实践创新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在德育实践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1. 德育实践观念的淡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环境、信息环境、多元文化交叉形成的新理论、新思潮等因素对传统的高校德育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目前,很多高校仍将德育重点放在“两课”教学上,淡化德育实践环节的作用,“两课”教师虽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人生道理传授给学生,但缺少了使大学生进行感性认知和切身体验的环节和载体,导致德育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合力性不强的现状。

2. 德育实践载体的滞后

一些高校虽已开展了德育实践活动,但大多延续传统经验,流于形式、缺乏层次、远离社会现实的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造成高校德育的现代性和实效性不强。这使德育陷入单纯理性主导、主体性缺失、脱离生活、脱离社会的尴尬局面,难以整合德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因此,构建并实施德育实践体系来增强德育实效进而提高大学生非专业素质成为大学德育的重要途径。

三、实施大学生德育实践“八项工程”

1. 理想信念教育工程

是指通过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大学生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树立大学生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提高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德育实践的核心内容。结合党课、团课及理论课教育,在大一、大二学生中开展回顾历史、参观革命圣地、征文和演讲比赛、专题论坛等活动,让大学生接受直观具体、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通过切身体验和感受进行价值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2. 文明素养教育工程

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指导,遵循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自觉践行“八荣八耻”“十提倡十反对”,提高大学生基础文明修养和综合素质,它是德育实践的基础工程。分为自我修养、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文明习惯四个模块,通过对大一、大二学生进行养成文明习惯、营造优美环境、维护良好秩序、荣感与耻感自我评价为重点的德育实践活动,训练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达到主体的价值认同,进而内化为自觉的文明行为和文明修养。

3. 安全健康教育工程

是以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帮助大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和健

康观念,培养大学生具备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具备健全心理品质和健康技能,是德育实践的重要基础。分为安全教育、安全演练、心理健康、健康技能四个模块。根据每个模块目标,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培训、自救模拟演练、抗挫折力拓展训练、健康意识培训、健康技能训练等活动,这是更好地进行学习、生活、工作的必要保障。

4. 科技创新工程

是以创新意识构建、能力培养、科技实践平台搭建、科技活动参与为主要内容,培养大学生主动思考、勤于动手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和实践能力,它是德育实践的重要内容。分为创新意识、能力培养、搭建科技实践平台、参与科技活动四个模块。根据每个模块目标,在大二、大三学生中开展多种学术报告会、科研立项、电子设计竞赛、软硬件设计大赛、手工制作大赛、小论文、小发明等科技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5. 社会实践工程

是把学校教育扩大到社会教育,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密切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增强大学生为民服务的意识的同时,提高他们了解认知社会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是德育实践的重要途径。分为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感恩活动三个模块。根据每个模块目标,组织大一、大二学生开展假期社会调查、“三下乡”、义务科技服务、参加公益劳动、关爱自然、感恩父母老师等活动,激发大学生的爱心和感恩情怀,培养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道德观。

6. 社团活动工程

以社团为载体,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载体和体制机制,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是德育实践的主要载体。分为竞技类社团、文艺类社团、服务类社团、学习类社团、科技类社团五个模块。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和潜在能力组成社团,组织开展各种竞技类比赛、文艺演出、书画摄影展、社会服务、校园服务、专业小组、外语小组等社团活动,让大学生在更为广阔的舞台上充分挖掘潜能、发挥特长、施展才华,在活动中提升大学生的沟通协作、组织领导等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7. 职业素养教育工程

是按照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通过对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和职业作风等方面的素养进行培养的实践教育活动,是德育实践的能力提升。分为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四个模块。根据每个模块的培养目标,借助专业实习、校企合作、校内平台等资源,对大二、大三学生进行职业素养专题讲座、职业能力调查问卷、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拓展训练、创业拓展训练等活动,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丰富的创业知识,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和未来事业的发展潜力。

8. 综合素质答辩工程

是全面系统地指导大学生规划并总结大学期间德育实践情况,分析成长轨迹,增强思想道德内省和行为自律,准确定位、明确优势、找准差距,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德育实践的考核评价。分为综合素质立项、学期鉴定和公开答辩三个模块。大学生在总结一年学习生活和成长经验的基础上,在第三学期进行综合素质立项,对未来发展方向和实现途径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在每学期鉴定的基础上,第八学期进行公开答辩。通过综合素质立项、建立德育实践档案、学期鉴定、公开答辩、跟踪考评等环节,全面客观地考核评价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德育实践的“八项工程”体系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德育实践的根本,充分体现了以知行统一为目标指向,充分考虑大学生对自由、尊严、平等、民主、价值实现的合理需要,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与学、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多层次、多模块、全方位的德育实践教育框架,“八项工程”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每个子工程之间互为依存、互相补充,形成合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以“四大模块”为核心的德育实践考评体系

1. 理论教学模块

本模块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三大类。必修课类为学校分专业教学大纲中必修德育课程;选修课类为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设置的如传统文化教育、社交礼仪、职业发展教育、创新教育等德育选修课程;专题讲座类为党课、团课、专题课、专题讲座等形式的讲座。作为第一考核评价内容,划定相应学分,分学期、分课程、分权重系数计入学生德育考核成绩。

2. 实践拓展模块

本模块分为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素质教育中的拓展训练环节、个性化培养中的体验教育环节,作为第二考核评价内容。这些实践载体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又分为校内与校外,实践项目又分为规定动作和规定科目自选动作,施教者根据划定相应学分,按照分工不仅直接参与到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更全程跟踪学生学习、生活、实习、实践的各个环节,客观、全面地分学期、分项目、分权重系数地评定成绩,计入学生德育考核成绩。

3. 考核评价模块

本模块分为课程成绩、素质教育成果、个性体验心得体会、就业能力考核四个部分。既有横向的、阶段性的考核评价,又有纵向的考核评价与激励调整,其中将就业能力考核列入综合素质答辩中及后期改进两个环节进行考核,最终作为毕业生的德育实践毕业成绩,载入德育实践手册,计入学生毕业成绩单。

4. 反馈激励模块

本模块分为学生认同、教育觉知、社会反馈三个方面。不仅对德育相关课程建设做出反馈,促进不断改革创新、丰富完善,更要对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促进专业教学以市场为导向,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改革考核评价机制,最终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双重需要,形成教育系统的良性循环。

德育实践考评“四大模块”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互支撑,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立体交叉的循环系统,共同发挥效能,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10-18.

[2]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7-29.

[3]罗建国,廖晓磊.建议大学实行“非专业素质教育”[N].社会科学报,2009-04-02.

[4]于威,周生虎.高校非专业素质教育模式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8(05).

[5]赵国刚.树立“三大”教育理念,改善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