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敏

摘 要:高阶思维能力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较高认识水平的层次和能力,如分析、综合、评价、创造。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师范学生的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阶思维能力;信息技术;作品创作;成才;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58;G4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7-0056-02

我国课程改革目标部分明确提出:“新课程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一要求,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师范学生的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为学生的成才打好基础。高阶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了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

一、前言

数字信息化社会中,信息技术承担了大量的记忆性和检索性工作,减轻了人类低阶知识与能力的负荷。未来的专业人才,需要做的不是记住信息,而是要学会运用、重组信息并作出决策。这就需要学习者有深层次的理解复杂概念的能力,以及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新知识的能力,这些都需要人们具有高阶思维能力。

在教学目标分类中,高阶思维能力表现为较高认识水平的层次和能力,如分析、综合、评价、创造。与高阶思维能力相对的是低阶思维能力,它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较低水平的能力,如记忆力、浅表层次的理解力、近迁移的应用能力等。

二、当前高阶思维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大多数仍停留在低阶思维的层次上,没有有效地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1)信息技术一线教师没有从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高度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学生只是简单地收集和整理资料,很多时间在反复操作练习,而没有自己深入思考,这其实是低阶思维课堂。(2)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的高阶学习问题,只有简单的学习活动和任务。表面上学习气氛活跃,实质上学生不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不知道需要解决什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

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1. 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具有高阶思维特点

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应当与具体的学科课程和教学行为整合起来。在高阶思维课堂教学上,学科教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教师设计的问题和任务,需要让学生投入到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维过程中去,学生要通过比较、归纳、评判、概括、创造等过程才能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仅靠回忆所学知识并不能达到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设计这样的问题和任务,就能够使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2. 信息技术课堂需要学生的高阶学习

高阶学习是一种需要学生运用高阶思维的学习活动。教育者认识到,要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教师在改变自我教学的同时,也要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设法让学习者投入到分析、比较、对比、归纳、概括、问题求解、调研、实验和创造等系列学习活动中去,而不仅仅限于要求学生回忆事实性信息。而现在提倡的小组合作、讨论、案例、角色扮演、项目研究、模拟性决策学习活动等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四、以作品创作类教学为例,分析如何设计问题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教师设计的教学问题,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最有效手段。信息技术课堂气氛的调动和学生思维的触发,常常是通过教师的精彩问题设计而引发的。具有开放性、挑战性、没有现成答案的这类问题,常常是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的好问题。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一般分为四类:事实类、操作类、技术思想类、作品创作类。事实类,是指回答“是什幺”这样问题的学习内容;操作类,是指技术的使用;技术思想类,是指信息技术学科特有的一些思想;作品创作类,主要是学生利用所学的软件进行作品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学生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要经历信息处理的全过程(选择工具、采集信息、加工信息、整理信息、发布作品等)。作品创作类教学往往以活动形式开展,学生参与性强、师生、生生交流的机会多,故非常适合于用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下面,以信息技术教学中作品创作类教学为例,分析如何通过设计“问题”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作品创作类教学大致分为导入(作品欣赏)、确定主题、制订规划、寻找素材、制作作品、交流评价作品六个环节。

1. 导入(欣赏作品)

教师提供3~5幅作品供学生欣赏、评价,这些作品应具有一定反差或有某些不同特点。同时,为了避免学生的评价没有针对性或评价过于简单,教师需要设置一些特别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作品,从不同角度来对作品进行评价。如哪个作品好,“好”体现在哪方面?哪个作品差,“差”在哪些方面?所选内容是否恰当、丰富有效地表达主题?内容是否有逻辑性错误?(科学性)主题是否新颖?(创新性)作品的颜色搭配、文字大小、声音视频与主题是否相符?(艺术性)作品所使用的多媒体是否恰当,使用了哪些媒体来表现主题?(技术性)通过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评价能力。

2. 确定主题

本环节,教师需要将学生分为10小组,每小组5人。教师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学习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主题。如在学习WORD制作贺卡时,教师给出多个主题(生日卡、礼物卡、问候卡、结婚卡、节日卡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自己的主题。学生在选择主题的过程中,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层次性、启发性的问题。如我们最终确定的主题是什幺?为什幺要选择这个主题?通过哪些方面的内容来表达主题?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应该是怎样的?需要哪些素材?素材的类型是什幺?学生根据这些问题,一步步主动思考。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能力。

3. 制订规划

这个环节需要对学生进行任务分工,思考每个人负责什幺样的任务,为什幺,多长时间完成比较合适。通过分析成员的特点,评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 寻找素材

学生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寻找素材?自己利用什幺工具来制作素材?素材的可信度和效度有多少?找到的素材能否正确地反映主题?这个环节主要培养学习者的分析、评价能力。

5. 创作作品

学生根据规划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自主制作作品,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6. 交流评价作品

教师可以课前设计好作品评价表。比如,“贺卡评价表”的语言文字要求:无错别字,用词准确,表达流畅;技术运用要求:合理运用所学方法制作和修饰(背景、剪贴画、图片、自选图形、艺术字、文本框);表达效果要求:主题突出,画面美观,有感染力。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作品,可以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评价能力。当然,也可以由教师提出一系列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制作或完善评价表,并能够用详细的语句描述各级别的评价标准。如通过前面的学习以及对同学们作品的观察,你认为一个优秀的作品有哪些特征?还可以从另外哪些角度来评价作品?把评价的要求描述得更详细具体些。通过评价表的制作,让学生感知评价一个作品的认识过程,促使学生修改自己的作品,其语言能力、文字组织能力、评价能力会得到升华。

五、结束语

高阶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了时代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任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教师设计的问题和任务,要让学生投入到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维过程中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钟志贤.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设计假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4(12).

[3]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黎加厚.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的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