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伟

摘 要:作为基础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地位的数学教育,是学生进行自然科学学习的必要条件,而课堂教学又是中学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新课程改革最基本的出发点,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平台,更是一个人与人交流的平台。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加强对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7-0028-02

课堂教学是评价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情况的关键,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会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真正价值。在数学课堂上,怎样改善滞后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改善课堂氛围,是每个教师关注的焦点。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与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以下就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研究。

一、课堂教学有效的理论基础概述

1.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课堂教学有效性一般是指教师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数学知识,由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且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能够得到一定的提高。有效性教学的主要目标为: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逐渐树立信心,积极地融入教学中,学会主动探究。

2. 教学有效性的特征

(1)探究性。探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数学水平的关键,因为数学这门学科自身就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假如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自己发掘数学知识间的联系。需要注意的是,在探究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脱离教学目标,且需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

(2)互动性。初中数学课堂活动一般是师生间的互动合作,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就能够改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积极性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在此种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更高。

(3)合作性。新课改推广以后,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的表现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在小组合作的情况下,学生们对共同的目标与任务进行自主探究,使思维产生碰撞,进而优化知识结构,最终运用组内的研究成果来解决问题。

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1. 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多数教师的课堂效率不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没有与时俱进,教学观念较为落后;第二,没有责任心,在教学中不用心,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第三,课堂氛围沉闷,与学生间没有互动。针对以上几种情况,就需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首先,教师需要加强理论方面的修养,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近年来,涌现了很多新型教学方法,而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就需要改变教学概念,由此适应课堂环境的变化。在日常生活中,教师需要发现教育的新理论,及时吸收新理论,将其转变为教学策略,为数学教学提供一定的支撑。其次,需要更新知识结构。当代社会发展较为迅速,知识的范围不断拓宽,各个学科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作为数学教师应当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更好地带领学生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探索,拓宽自身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最后,教师还需要进行反思。在数学教学中,教学反思也是非常关键的,同时也是总结教学经验的关键,假如反思能力不足,教师就无法获取更好的教学经验,也无法弥补自身的不足。因此,在课后教师应当进行反思,提高自我监控能力,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教育水平。

2. 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教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的教学不仅要考虑到数学知识的特点,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规律,从实际生活出发。对于基础教育来说,真实的情境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际上,教学生活化是按照初中生的心理状态决定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结合实际来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作用,从而促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中。例如,在为学生讲解“直角三角形”时,教师就可结合实际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一定对宿舍楼梯很熟悉,假如每层楼需要设置两组踏步,现在知道了层高是4.4米,楼梯间长为8.3米,宽是4.6米,歇台各2米,踏步每级宽为30厘米,那幺楼梯室踏步每级的高度是几米?一共需要多少级呢?”宿舍楼是学生每天都需要经过的,学生对其已经非常熟悉,因此教师将宿舍楼与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学生就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思考,从而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这样,经过长期的培养,就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3.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的过程是能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当避免采用传统的单方面讲解知识的教学模式,按照教学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由此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在组内合作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新的知识。教师可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将他们分为几个小组,组间的学习能力要均衡,由组长带领组员一起探索与思考。如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一些数学题,学生就可在组内讨论完成,随后让各个小组间相互检查,一起发现问题,一起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与“矩形”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先演示将平行四边形的角变成直角进而得到矩形的过程,随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矩形是我们之前就学习过的图形,请大家想一想,刚才老师手里的矩形是怎幺得到的?”学生通过回忆得出,老师是将平行变形的角调整成为直角得到的,这就可以说有一个角为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就是矩形。然后,教师就可安排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矩形的内涵与改变,再由组长来统一意见,在课堂上表达组内成员的意见。小组完毕后,教师即可对表现优秀的小组提出表扬,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思考,接着再为学生总结矩形的知识,如此便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借助一些较为直观的教具来教学,如此便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课堂氛围也会更加活跃。例如,教师在讲解“全等三角形”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全等三角形,可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作业,让每个小组用纸板做出一个能够完全重合和一些无法完全重合的三角形。随后教师就可运用这些模型为学生演示,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使学生能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在实际操作中,既将两个全等三角形拼凑成其他图案,从中找出相关的元素,还可将一对全等三角形中的一个三角形固定住,使用另一个三角形进行平移运动或者旋转运用,使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随意拼凑。由此便能够强化学生的形象感知,提升教学的效率。

4. 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课堂上,问题情境较为关键,好的问题不仅能够解释数学的发展,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养成深入探究的好习惯,从而促使学生对于数学问题产生的过程与解决产生兴趣。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假设与猜想等,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始终对问题保持兴趣,在猜测与求证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当学生感到困惑时,教师就可及时给予学生引导,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解决问题,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例如,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时,教师就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是不是都很喜欢吃拉面?那你们知道拉面是怎幺做的吗?”随后为学生播放制作拉面的过程。在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教师可继续提出问题:“拉面是反复拉伸、捏合后做成的,你们想一想拉伸4次能产生多少根面条?6次以后呢?”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就开始积极地思考。有些学生猜想4次拉伸能拉出8根面条,有些学生认为6次能拉出36根面条,此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解决问题。通过此种情境,就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思考与观察得出最终的结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需要将教材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产生熟悉感,不断去思考问题,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陈冬.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调控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02).

[2]李春光.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3]王元强.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反思[J].吉林教育,2010(07).

[4]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