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祥

摘 要:思品课堂中,以问题为导向引发学生关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正确思维习惯,让不动的知识活起来,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学生系统、整体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关键词:思品课堂;导向;培养;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1-0006-01

唯物辩证论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科学认识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归纳)、又由一般到个别(演绎)的反复过程。培养学生归纳与演绎的思维能力,无疑将大大提高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本领,同时,也增强了本门学科的魅力和趣味。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努力改变旧的观念,加强对思品教学中科学思维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高学生独立的思维创新能力,是新课程理念下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课堂教学成果评价的关键所在。

一、发散型思维法的应用

(1)学情分析。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初中生思维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主要依赖于从熟悉、具体、直观的现象入手,建立对事物、概念的一定认识。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每一个体的差异,关注每一个体的全面发展,适时地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引入发散型思维特点的问题情境,既提升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2)问题设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需要教师谆谆善诱,应教会学生从身边最熟知的人或事开始思考,遵循“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少及多,由简单及复杂”的思维原则。例如,教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 “学会拒绝”一课时,重点是如何让学生清醒认识到什幺是高雅情趣,什幺是庸俗情趣,以及青少年应怎样对待生活的种种诱惑。如果用说教的教学法,平白直述,可以想象会是什幺结果。为此,本人特意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1)“小明同学经常躲在厕所里吸烟,他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幺?如果你是小明的同学,你会对他说些什幺?”2)“生活中还有哪些不良诱惑我们应该学会拒绝?”第一个问题属于是非判断,其逻辑在于学生回答了“是什幺”。至于后面的“为什幺”以及“生活中还有哪些不良诱惑”的设问,回答会有多种结果,如“吸烟有害健康”“他父母知道了会生气”“吸烟是成年人的事”“吸烟违反了学校规定”等等。这些答案都讲得对,但与所学知识的联系上还是有些距离,总有雾里看花的感觉。此时此刻,作为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吸烟是一种不良生活习惯,青少年吸烟与赌博一样属于庸俗的生活情趣”“我们应学会对不良诱惑说‘不”的结论。然后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例举出类似的不良诱惑,分析这些不良诱惑对青少年身心的影响。“为什幺”属于原因探究类问题。“你将对他说些什幺”的设问,其主要目的在于考查学生愿意不愿意将所学知识内化为思想情感,外化为具体行动。最后一个问题设置的依据是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认识和体验,但往往处于零零碎碎状态,通过这个设问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使零散知识得到有序化整合。让学生根据以往生活经验例举同一属性的事物,并揭示它们的本质,结合所学知识作出正确判断。

二、归纳与演绎思维的应用

(1)学情分析。布鲁纳认为,学生在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同时,还要掌握学习该学科的基本方法。“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大,需要通过具体情境和生活体验来理解书本上所学知识。如果我们在课堂中引入他们生活中熟悉的素材,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围绕具体问题进行探究思考,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能引起他们的探究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情境与问题设置。例如,八年级思想品德课中讲授“合作竞争”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竞争为什幺必须遵循公平的规则,以学生熟悉的校运会中的接力比赛为例进行说明。设置“为什幺处于最内圈跑道的学生起跑点最靠后,而依次排最外圈跑道的学生起跑点最靠前呢”这个问题,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1)请你谈谈对这个比赛规定的理解和体会。2)假如每个学生的起跑点都在一条线上,哪一跑道的学生跑的距离最长,哪一跑道的学生跑的距离最短?3)如果你是处在最外圈跑道的学生,按照问题2)的规则,你会怎幺想?4)请举例说明其他生活方面类似的规则。上述四个问题的设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如同故事情节那样吸引着每个学生,引发他们的思考,让学生都能踊跃表达意见。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主要体现书本知识:竞争需要公平的规则,只有公平的竞争才有意义,公平的原则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设置的问题,让学生学会从个别现象归纳出一般认识,应用的是求同思维法。第二个问题的设置主要为了起到承上启下的链接作用。从学生回答的结果来看,未必都是正确的,因为没有人去现场测量过。这个问题可以让小组讨论再作出回答,需要应用逆向思维推理法,由结果推导原因。第三个问题设置的目的,是通过反思让学生认识到遵循公平竞争规则以及在竞争中人人都应自觉履行公平规则的重要性。第四个问题通过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审视,归纳出类似很多现象,如人际交往中要彼此尊重、公平对待他人,否则将会有意无意地伤害他人情感,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通过上述系列问题的导引,学生强化了生活认识,加深了书本知识理解,提高了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姚维东.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的三结合[J].新课程研究,2009(05).

[2]陈芳敏.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