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华

摘 要:提问是学习的一种手段,学习是提问的目的。发现问题是积极思考的结果,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提高思维能力的过程。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合理设疑提问是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设疑提问艺术;教学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03-0069-02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这一名言,对于教师把握课堂提问具有深刻影响。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萌芽。课堂提问是教学艺术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家实施优质教育也强调师生互动,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更多的问题,鼓励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一、设疑艺术

1.问题的范围要适当,不能太宽泛

问题的范围应该是有限的,问题太大了,学生无法回答。例如,问题“计算机系统中,文件的命名中不能有哪些字符”的范围太广,因为计算机中字符很多,学生难以回答全面。因此,将问题改为“下列哪些字符不能用在文件的命名中?备选字符有‘。‘?‘\‘/‘:‘*‘<‘>”。这样问,字符的范围明确,学生就能抓住思考点,从而便于回答。故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范围明确,选题适当。

2.问题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授课类型的差异

新课教学时,设计的问题应该基于所教的知识,问题的难度不应该太大,不应该涉及太多的相关知识,否则会淡化新知识。在讲评课上,问题的设计应该增加难度,增加前后知识的联系和跨度,以便学生有学习或接触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感觉,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换言之,即使针对同一知识内容设计提问,在新课和复习课上也应有区别,应变换提问的角度以适应课型的特点。例如,教学搜索引擎的使用时,教师在新课教学中应先讲授示范,然后再提问:搜索引擎能干什幺?而在复习课(例如Front Page)上应变换角度提出要求:请收集网上素材(文字、图片、软件等),并制作网页。学生便自然而然地想到搜索引擎,新旧知识就联系起来,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设计假设性情境而提出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无限的,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囊括了世界上的一切。因此,想象力是学生掌握知识所必需的先决条件。在课堂指导问题设计中,教师应该设定一个假想的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当教师谈到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安全性时,告诉学生由于信息日益数字化、虚拟化和网络化,因此计算机信息需要进行安全保护。学生们学习了这些知识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假设我们没有信息安全的各项保护手段,网络将是一个怎样的景象?”这个问题立刻触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大脑进入想象的天地:黑客入侵、病毒肆虐、信息来源安全得不到保障、大量重要数据泄露、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犯罪层出不穷,给用户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人们谈网色变……这种假设的情境,从逆向思维角度,使学生理解了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奇异的联想。显然,设计这样的“假设性问题情境”,要比单纯地强调“信息安全非常重要,它起到防黑客、反病毒……”的效果要强很多。

4.较大的问题应设计成层次分明的若干小问题

有些问题应该涉及很多知识,回答这类问题需要的时间太长,会增加学生的思维负担,挫伤其积极性。因此,像这样的问题,应将其层层分解设计为系列小问题。例如,“如何建立一个关于电视机四个季度销量的二维饼图(图表略)?”这个问题涉及面较广:图表类型如何选择?图表数据源如何选择?图表选项如何设置?图表位置如何安排,能否说明它们的异同?因此应将其分解设计为以下问题:1)图表类型如何选择?它包括哪些类型?2)图表数据源的数据区域如何选择,连续与不连续选择的区别在哪里?3)图表选项中有哪些功能,起什幺作用?4)图表位置的安排,两种选择的区别在哪里?

5.设问应环环相扣,富有吸引力

教师应该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提出设计问题,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将前后问题联系起来,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新天地。例如,“如何用二进制来表示多媒体信息(图略)”可以分解成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如何用二进制数表示十进制信息?第二个问题:如何用二进制表示文字、图片?第三个问题:如何用二进制表示声音?第四个问题:如何用二进制表示图像、视频?四个问题亦步亦趋,由易到难。前一个问题为后一个问题打下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几个问题的综合。经过以上种种依次推理的启发,学生也由简入难地去理解思考,并掌握该知识。

二、提问艺术

1.发问

提问是实施教学问题的主要环节,发问应该注意发问时机、对象、顺序、方式、语态和距离。(1)发问时机。教师可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随时提问,但只有选择最合适的时机,提问效果才是最好的。提问的最佳时机是当学生处于“激情”状态时,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提问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抓住机会。(2)发问对象。教师要求学生注意两点:首先,向所有学生提问,然后要求学生回答,并试图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回答问题,避免“先入门,后问题”。其次,针对个体差异提问。对于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习惯、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教师在提问前应该有一定的了解。不同类型的问题应该以不同的方式提出,而且不应该是“混乱的”。(3)发问距离。当教师提问时,会对学生产生空间和心理两个距离。空间距离指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实际距离,太远会让学生感到疏远,太近则会给学生产生压迫感,应控制在两米左右为宜。心理距离可以理解为教师与学生的一种沟通状态。教师在提问时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什幺时候严肃、什幺时候风趣,教师要把握好,并应保持一颗平常心来处理。

2.待答

研究表明,在对问题进行分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首先,在提出问题后,必须等待足够的时间,称为“第一等待时间”。其次,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也等待足够的时间,称为“第二等待时间”。心理学家经过对比试验,认为等待时间增加到3秒以上的效果好得多。

3.助答

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准确、完善、流畅,甚至完全回答不出来的时候,教师应耐心期待并积极设法帮助学生。一般可采用重复发问、申明题意、分解难点、转换角度、巧用点拨、补充修正等措施。

4.评价小结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及时请学生坐下,再对学生回答情况及本问题做出评价小结。评价小结应面向全体学生,评价结论应坚持鼓励为主。

三、结束语

总之,设疑提问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必须不断探索教学实践中提问和设疑提问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从而有效运用“设疑提问”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逐步由“教师提问”改为“学生主动提问”,真正“教会学生”,这是素质教育的本质所在。

参考文献:

[1]金桦勇.高中信息技术教育问题分析与应对策略[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4(03).

[2]张东.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之我所见[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4).

[3]吴建家.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环境的探究与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05).

[4]范玉,欧阳明.创客式教学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