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过具体教学片段,展示高中化学概念教学实践,探究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精选承载化学概念核心内容的真实情境,提供科学文献资料素材,分层设计指向概念形成的有效问题,引导学生互动探究,帮助学生打开概念建构的思维窗户,跨越概念建构过程中的障碍,获得超越概念本身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化学;概念教学;情境;问题;探究;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33-0134-02

作者简介:林国强(1979-),男,福建仙游人,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化学教学与研究。

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一直是一线教师公认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探索出一种“以学生为本”、概念结论和概念建构过程并重、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教学新模式,已成为一线教师们努力研究的课题。本文以高中化学中的几个概念教学片段为例,对基于“以学生为本”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进行探究。

一、精选真实情境,让概念教学有温度

知识来源于生活,化学概念是对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学生只有通过联系生活实践,在生活实践中理解概念,才能达到对概念的深刻、具体、全面的理解,才能达到对概念从抽象感知层次到具体感悟层次的提升。因此,精选真实情境,回归生活,让学生“设身处地”,才能使化学概念教学有温度。

高中化学中“分子间作用力”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对“分子间作用力”有体验感,感受到这个概念的温度和生命呢?在引入“分子间作用力”这个概念之前,笔者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内容是在注入一定量水的水槽里滴加一定量的洗手液,搅拌,形成泡沫,往泡沫中加入丁烷气体,用手捞一些泡沫,在手上直接点燃。惊险的画面极大地刺激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笔者趁热打铁,提出承载“分子间作用力”这个概念的针对性问题:为什幺我们明明看到火在实验者的手上烧,而实验者的手没有损伤呢?丁烷(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去哪了?分析“视频”中水的变化,用化学术语表达水的变化过程。

以上设计,把“分子间作用力”概念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既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培养了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化学核心素养,使原本枯燥的概念充满了温度和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提供科学素材,让概念教学有信度

概念是科学的又是抽象的,学生普遍感觉是“难记忆、易混淆、较模糊”,无法顺利地把对概念的认知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甚至会怀疑概念的科学性。因此,用事实说话是化学学科的立足之本。高中化学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图表等科学素材,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认真提炼、灵活处理,让概念教学有信度。

在学习“氢键”概念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建构“氢键”的存在,笔者先请学生回忆相对分子质量对分子间作用力和物质性质的影响,然后让学生阅读以下资料:H2O、H2S、H2Se、H2Te的沸点分别是100 ℃、-61 ℃、-41 ℃、-2 ℃。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水的沸点特殊,得出水分子之间除了范德华力之外,应该还有其他的作用力,这样便自然引出“氢键”这一概念。紧接着,教师提出:“你们想看看氢键吗?”同学们都表示想看。这时,教师展示新闻链接“2013年,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裘晓辉和他的队友们运用原子力显微镜首次成功捕捉到了氢键的图像”,并呈现加了黄色标示的“氢键”图片。

真实的数据和科学的素材,让概念教学信度十足,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这一学科核心素养。

三、分层设计问题,让概念教学有梯度

概念的建立需要过程,更需要铺垫,教师可依据事物发展的逻辑规律和学生的思维认知发展特点,对抽象的概念进行拆解,转换成一系列过渡自然、通俗易懂的阐述,分层设计指向概念形成的有效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思考这些靶向问题,就是给学生提供生成概念的台阶。学生认真思考、交流讨论这些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的有效问题,能使概念的建立水到渠成。

高中化学中“化学反应速率”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怎样让学生自然地接受、无障碍地形成这个概念呢?在引入“化学反应速率”概念时,笔者是这样设计问题的:1)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你能举一些化学反应较快和化学反应较慢的例子吗?2)你判断化学反应快慢的依据或标准是什幺?3)如果你是化学家,你会怎样对化学反应速率进行定义?4)教材中为什幺用单位时间内的浓度变化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你能说出其中的缘由吗?四个问题层层深入,由表及里,指向概念的建立和形成。问题1)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唤醒学生对化学反应快慢的初步认识;问题2)和3),经过思考、讨论、展示,学生基本上能够初步建立起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问题4)是较高层次的学科问题,学生回答起来有一定难度。为此,教师可引导提示学生回忆溶液组成的两种表示方法,除了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组成外,为什幺要引入物质的量浓度这个概念,让学生知道对溶液来说,量体积比称质量方便。化学研究的体系较多的是液体或气体,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浓度的计算比较方便。有了这个台阶,学生就不难理解为什幺要用浓度的改变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了。

四、引导互动探究、让概念教学有深度

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手段,是概念教学的有效途径,许多概念本身就是实验实践的归纳和总结。如果在化学概念教学中,能回归实验,还原概念产生的本质,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概念教学的深度。

在引入“沉淀溶解平衡”概念时,笔者布置探究任务:请同学们根据提供的仪器和试剂(pH传感器、蒸馏水、氢氧化镁固体、酚酞试液),设计实验探究Mg(OH)2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学生根据探究任务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汇报内容如下。

小组1:向装有50 mL蒸馏水的烧杯中滴入2滴酚酞试液,再加入2克Mg(OH)2固体,震蕩。可以看到,烧杯中溶液先变红后逐渐加深,最后保持红色不变,烧杯底部有固体析出,说明Mg(OH)2固体和溶液中的OH-同时存在,达到了平衡状态。小组2:用pH传感器测定向50mL蒸馏水中加入2克Mg(OH)2固体前后溶液的pH变化曲线。可以看到,加入Mg(OH)2固体前,溶液的pH维持在7.0左右,加入Mg(OH)2固体后,溶液的pH快速上升,3分钟后,维持在9.7左右不再变化。OH-的浓度不再变化,说明达到了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