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秀萍

摘要:幼儿生活经验少、认知思维发育不完善,这一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明显。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表现及“小学化”倾向的原因,并以儿童发展理论为视角分析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必要性,同时提出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几点策略,希望可以为今后幼儿教育正常开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儿童发展理论;幼儿教育;“去小学化”;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16-0037-03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幼儿生活经验少、认知思维发育不完善,这一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幼儿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认知思维能力尚不健全,过早地进行小学阶段的知识学习,无疑是违背身心发展规律的,是一种过度教育,是拔苗助长的行为。教育部门虽然已经发布了相关通知,为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提供了蓝本,但尚未达到理想效果。笔者认为,要想解决该问题,就必须让人们真正认识到幼儿教育“小学化”对幼儿健康发展的危害。为此,笔者以儿童发展理论为视角分析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必要性,同时提出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几点策略,希望可以为今后幼儿教育正常开展提供点滴帮助。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表现及“小学化”倾向的原因

1.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表现

(1)以教学替代游戏。幼儿年龄小,游戏应为其最基本的活动,也应是幼儿园最常见的活动形式。幼儿学习应是伴随游戏产生的,而非经课堂教学产生。幼儿教师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地设计游戏活动,在游戏过程中渗透学习内容,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调查发现,很多幼儿教师会效仿小学教师的做法,以教学替代游戏,其教学方式雷同于小学教学方式,存在明显的“小学化”现象。(2)片面追求数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应包含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但调查发现,很多幼儿园过于追求“广涉及、多训练”,过于追求教学量,甚至以小学教材的要求来开展教学活动,要求幼儿学会算数、拼音等。这些教学内容对幼儿来说理解难度很大,不利于幼儿天性的发展,甚至可能增加幼儿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2.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

(1)幼儿园过于功利化。很多幼儿园为满足家长需求、提高自身“竞争力”、获取更高的收益,往往脱离基本教育目标,以幼儿知识掌握情况作为重点,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2)教师自身因素。部分幼儿教师未接受系统培训与学习,综合素质偏低,对幼儿教育缺乏科学的认知,多以知识传授为重点。(3)家长认知错误。很多家长有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在选择幼儿园时将目光投向偏重知识教育的幼儿园。家长这种急功近利的选择,是推动幼儿园“小学化”的重要催化剂。

二、儿童发展理论视角下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必要性

1.成熟势力发展理论视角下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必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是成熟势力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格塞尔认为,成熟即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他通过开展“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发现,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发展。生理成熟是影响儿童学习的重要因素,学龄前幼儿的生理发展尚未成熟,该阶段的幼儿通常处于学习准备状态,过早进行训练并不能对最终学习结果产生明显影响。从成熟发展理论的视角分析,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是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学龄前幼儿尚处于学习准备状态,此时教师指导幼儿学习小学阶段的内容,是超出幼儿接受能力的,可能会阻碍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损害幼儿身心健康。因此,以成熟发展理论视角来看,幼儿教育“小学化”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即使获得了短期学习效果,也难以引起结构上的变化,不能达到成熟,不利于幼儿长远发展,这也体现了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必要性。

2.认知发展理论视角下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必要性

以课堂讲授方式替代幼儿自主活动及游戏,是幼儿教育“小学化”在教学方式上的主要表现。“小学化”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抽象性,是学龄前幼儿难以理解和接受的。而为了促进幼儿掌握相关学习内容,教师通常会要求幼儿反复记忆、背诵、练习,以知识灌输、机械化练习的方式展开教学。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幼儿的发展多依赖于幼儿和周围环境的有效互动,即认知结构的建构。而幼儿教育“小学化”则是一种违背幼儿心理发展自然规律,妨碍认知结构建构的行为。皮亚杰还指出,学龄前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尚不能开展抽象的思维运算,尚未获得物体守恒概念。而幼儿教育“小学化”超出幼儿思维发展水平,必然会增大幼儿学习难度,影响幼儿今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过早地为幼儿灌输小学阶段的知识,并不能达到认知结构建构的效果,不利于幼儿自身主动发展,甚至可能会让幼儿今后的学习变得困难,这也体现了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必要性。

3.行为主义发展理论视角下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必要性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托尔曼认为,认知地图是以既往经验为基础而在头脑中产生的某些类似于现场地图的模型。托尔曼还提出了“潜伏学习”的概念,该概念认为幼儿学习不仅来自外部刺激,还需要依靠自身需求。也就是说,幼儿学习应是主动的、具有自主探知欲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则限制了幼儿的天性,将幼儿约束在教室里,这种行为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不利于幼儿学习自主性的培养,这也就阻碍了“认知地图”的构建。此外,托尔曼还提出了整体行为模式的概念,该概念认为学习是一个整体行为,所学知识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学龄前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学习内容应以启蒙性、全面性的知识为主,以不断扩充认知地图。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内容具有专业性、分科性、具体性的特点,其重点多在数理逻辑及语言逻辑方面,如运算、认字、背诗等,而对艺术、健康、社会等方面知识的关注度相对较低。这种“小学化”现象是违背整体行为模式理论的,不利于幼儿全面发展,因此“去小学化”也就显得十分必要。

三、儿童发展理论视角下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策略

1.建立健全监管法规,强化教育部门监管

“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都需要建立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依靠完善健全的监管法规来进行约束。幼儿园教育同样如此,想要促使幼儿园教育走出“小学化”的泥淖,教育行政部门就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幼儿园监管法规,如对幼儿园硬件与软件的监管、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方式的监管、对幼儿园幼儿生活与学习的监管等。除此之外,还应建立专门的幼儿园监管队伍,以保证各项法规可以得到充分落实,保证幼儿园教育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序开展,以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发生。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幼儿园的主要后盾,应积极担负起幼儿园教育监管职责,坚定幼儿园“去小学化”立场,积极监管幼儿园教育情况,落实各项政策法规,切实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2.充分关注幼儿特点,转变幼儿教育理念

(1)幼儿教育应关注幼儿特点。学龄前儿童年龄小、思维能力发展不足,这就决定了幼儿园教育应区别于小学阶段的教育,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及成长需求。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幼儿园必须认真思考幼儿园应“教什幺”、幼儿应“学什幺”。要以幼儿发展情况为依据,关注幼儿的优势、特长、兴趣与不足,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素材进行合理安排,并以多样化的形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玩中学、在游戏中体验,进而达到培养幼儿观察力、探究力、交流互动能力的效果,为幼儿全面发展助力。(2)幼儿园应端正自身的态度。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发生,与幼儿园自身的教学宗旨有密切关系。幼儿教育对幼儿今后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这就需要幼儿园自身端正办学态度,明确幼儿园办园理念与宗旨,积极更新幼儿教育观念。要将“素质教育”作为幼儿园的办园宗旨,将“幼儿健康发展”作为幼儿园教育的核心,避免片面关注幼儿所学知识量,摒弃功利性办学理念及过度教育行为,保证幼儿教育能够充分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满足教育行政部门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要求,进而为幼儿健康成长助力,为幼儿园长远发展助力。(3)幼儿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幼儿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会直接影响幼儿教育活动的开展。因此,想要真正做到幼儿教育“去小学化”,幼儿园管理者就需要改变幼儿教师的教学理念。作为幼儿教师,必须要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技能来武装自己,为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基础保障。另外,幼儿园管理者还应强化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定期组织幼儿教师开展学习活动。在培训时应重点强调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提高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重视程度,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要引导幼儿教师充分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幼儿的特点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为幼儿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4)幼儿家长应转变教育理念。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其行为习惯、认知情况通常会给幼儿带来直接的影响。部分家长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也是幼儿园“小学化”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想要真正实现幼儿教育“去小学化”,改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同样十分必要。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幼儿园必须做好和家长的沟通,通过家长课堂、家长会、宣传栏等多种形式来增加与幼儿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并在沟通过程中向家长渗透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提高家长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幼儿园教育目标及家庭教育重点的认知。同时,要向家长讲解幼儿教育“小学化”对幼儿成长的危害,逐渐淡化幼儿家长的功利心态,获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从而构建良好的家园合作形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四、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是当前多数幼儿园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这一现象的原因较多,幼儿园、幼儿教师、幼儿家长均是“小学化”现象产生的重要因素。从儿童发展理论来看,幼儿教育“小学化”是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幼儿园教育需要充分尊重儿童发展理论,以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的方式来开展幼儿教育活动,切实推进幼儿教育改革,实现幼儿园“去小学化”目标,促进幼儿教育健康、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娟,夏婧.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必要性分析———基于儿童发展理论的视角[J].教育导刊,2015(02).

[2]王幡,吴敏,刘在良.全人教育视域下学前教育立法探析———以学前教育“去小学化”为中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05).

[3]刘海华.幼儿教育“小学化”危害及对策探析———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视角[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6(09).

[4]金日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03).

Exploration of the "De Primary School"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ld Development Theory

Zhuang Xiuping

(Fujian Jinshan Kindergarten, Fuzhou 350007, China)

Abstract: Children have little life experience and imperfect cognitive thinking development, which determines that kindergarten education must fully consider the law of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However,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the "primary school" tendency of kindergarten educ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Combined with teaching practi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erformance of "primary school" in kindergarten education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tendency of"primary school",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de primary school" in preschoo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ld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of "de primary school" in kindergarten education, hoping to provide help for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child developmenttheory;preschooleducation;deprimaryschool;kindergar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