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珊

摘要:所有的文化,最终都会转变为人的品格。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品学兼优,教师要重视国学经典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文章简述语文教学中的国学经典的特点,探讨国学经典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存在的问题,指出国学经典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策略:注重国学内容精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注重叙述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寓教于乐,促进国学经典教学效果提升;开展生活化教学,强化学生理解与吸收。

关键词:国学经典;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品学兼优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33-0061-04

近年来,国学热的兴起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始重视国学教育,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国学经典与语文融合时间短,其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还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探索。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品学兼优,本文对国学经典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进行研究。

1.启蒙性

青少年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及认知水平均十分有限,现阶段所采用的国学经典教材均为启蒙性经典读物,具有较高的文化教育价值。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之所以不断强调国学经典与语文的融合,更多的是希望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更加深入地渗透国学经典,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文化内涵,国家教材多选取故事化、生活化题材,通过故事阐述国学经典的主要内容。除此以外,各学校校本教材也十分注重国学经典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启蒙性,希望通过经典故事作品或名言警句等的渗透反映更多的生活内涵。这一启蒙性教学特征,能使学生更好地沉浸于故事内容,有助于学生文化视野的拓展及思想水平的提升。

2.趣味性

翻阅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材可以发现,传统的蒙学经典读物所占比例较高,通常以诗歌、故事等为主,且多数国学经典文章均配有精美的图画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并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通过儿歌等基础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基于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对国学经典死记硬背,而要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选择更加形象、生动的方式开展趣味性教学,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兴趣。

3.开放性

国学经典教学的开放性,主要与语文教学过程中国学经典素材的选择有关。目前,除了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古诗文等国学经典内容以外,并没有其他的与国学经典教育有关的统一教材。为满足国学经典的教学需求,很多学校开始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对校本课程进行自主开发。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其更新频率也会更高,使得国学经典教学的开放性得以充分展现。

4.循序渐进

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国学经典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需要循序渐进。就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即强化对学生国学经典关于“养性”与“养正”方面的教育。就高年级学生来说,道德品质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高年级国学经典教学的重点是“养志“”养德”。为了强化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融合的有效性,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讲解,之后随着学生年级的不断升高,再逐渐改变为以单元为主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由具象思维向更高阶的抽象思维转变。

1.对国学经典认识不足

现阶段,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的国学经典越来越多,但部分教师仅对国学经典故事或某一文化知识的浅层含义进行讲解,并没有将国学经典的内涵挖掘出来。甚至还有部分教师将国学经典与传统语文教学混为一谈,强调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记忆与背诵,使学生难以掌握国学经典的精髓。可见,现阶段教师对国学教育价值的认知仍存在一些问题。

2.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现象

语文教师平时经常提及国学经典相关内容,但是在教学计划的制订及最终考核目标的划分上并没有出现国学经典的身影,课程安排存在不合理现象。例如,部分学校国学经典的内容选择较为随意,甚至有些学校将《论语》等作为日常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可否认,《论语》的确是国学经典的主要内容,但没有目的的插入会使语文教学的统一性受到影响,导致学生不能正确领悟其所传递的价值观念。同时,部分教师关于国学经典相关内容讲解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激发,国学经典的渗透效果也大打折扣。

3.教学素材选择有待指正

从不同的教学需求出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国学经典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教师对教材素材进行精心筛选。新课改环境下,语文教学活动开展更加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但是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还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及观念进行创新与调整,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能满足现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学经典教学素材的选择应更具针对性,基于学生发展特点及学习规律对教学素材进行选择。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并没有对国学内容进行甄别与筛选,对于作品教育意义与时代价值的思考较少。

4.国学经典注解尚不完善

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效果,和国学注解的正确性与恰当程度息息相关。就目前的国学经典作品而言,部分作品的注释资料难以查阅,还有部分经典作品的注释容易引发歧义,使得语文教学难度有所增加。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在对国学经典进行讲解时会依据个人主观思想进行判断,而传统经典作品中部分语言的表达方式,其所具有的含义与现代汉语表达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上述教学方法并不利于学生对国学经典作品的正确理解。

1.注重国学内容精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素质教育背景下,国学经典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但就目前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说,传统教学观念对教师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师十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持续不断地向学生输送大量的知识。不可否认,这一教学方式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但从学生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并不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国学经典是培养学生精神品格的利器,只有将国学经典与语文融合起来,才能真正让学生享受到国学文化的浸润。基于此,教师应加强对国学作品的筛选,一方面要确保国学经典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所选择的国学经典教学素材是否与学生的成长规律相吻合。例如,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特点及学习能力,可在《千字文》等国学经典作品中挑选适合小学低年级的部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多以识字为主,基于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结合国学经典中象形、会意等造字法对汉字来源等进行讲解,如某一汉字的起源、所涉及的典故等。识字讲解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对汉字的组成进行讲解,还要循序渐进地为学生剖析汉字的深层含义。如“休”字从表面看是由人和木组成的,因此可以想象一个人靠在木头上会得到片刻放松。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校园文化是学校学习风气、人文理念的重要体现。基于环境育人的教育原则,学校要重视书香校园的环境建设,让学生时刻沉浸在国学文化的熏陶中。例如,校园宣传区可展示与国学经典有关的历史、天文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班级内部也可以划分出固定的区域作为国学经典学习版块,让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格言、古诗文等。校园广播是学生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课余时间,学校可通过校园广播播放国学经典作品,并结合校园板报等,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熏陶下主动走进国学经典的世界。当然,除了播放国学经典作品外,学校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与国学经典作品有关的音乐,如《水调歌头》等,这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识。

2.注重叙述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比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中,部分低年级学生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为了让低年级学生更加主动地接受国学经典,促进其学习兴趣的提升,教师可采用故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故事情境更加直观地了解国学文化,进而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例如,教师可通过纪录片、有声故事等对屈原“上下求索”的经典故事进行讲解,或者将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故事情境进行还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上述教学过程的开展可通过Flash动画或故事朗读等来实现。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个人情怀能够得到滋养,这有助于其品行的规范与思想境界的提升。例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与该文有关的内容,并配以自己的旁白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是孙膑精准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并结合当时形势对比赛计划进行调整,才大大提升了排兵布阵的效果。最后,教师再引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人生哲理,让学生结合相关内容对上述哲理进行解析。在此过程中,学生既懂得了田忌赛马的真正含义,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我反思,提醒自己对世界要有清晰的认知,不能妄自菲薄。

3.注重寓教于乐,促进国学经典教学效果提升

(1)组织表演活动,提升学生成就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基于自己的个人理解对古诗词进行情感诵读或进行情景演绎,并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景剧排练的过程中,学生不断重复古诗词,有助于其深刻记忆及深入理解。以《清平乐·村居》一文为例,教师可选择合适的音乐作为背景,让学生结合个人学习经验及音乐节奏变化进行情感朗读。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节奏感得到了锻炼,并能够通过音乐的渲染体会农村生活的朴素宁静。除此之外,课外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国学知识的储备是一种考验。学校或班级可开展经典话剧比赛、国学经典朗诵比赛等,通过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促进国学经典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起主导作用。为培养学生更多的才能,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给予学生更多自我表现和自我锻炼的机会。以读书分享会的开展为例,教师可让学生对《论语》《三字经》等国学经典进行阅读,并通过网络评论区或课堂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再以《论语》为例,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现代语言还原其中的小故事,也可以鼓励学生将其中的故事内容改编为话剧、小品等,并要求学生在表演小品、话剧过程中实时演绎老一辈学者的求知态度。

(2)创设情境,拉近国学经典与学生距离。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媒介,新课程标准也鼓励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创新。基于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促进国学经典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例如,在教学《观书有感》一文时,教师可通过网络平台带领学生进行范读,在学生已掌握基本韵律、节奏的基础上,播放动态视频配合学生再次进行朗读,让学生结合景象思考诗句内容。而对于学生来说,只有通过生活场景或问题情境等对抽象的知识点进行处理,其才能够快速理解。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及认知水平创设教学情境。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很少关注到教学过程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尽管会通过各种方式对抽象化知识进行处理,但由于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的丰盈度与活力将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在国学经典教学过程中要通过音频、视频等的应用创设情境。前文提到,教师可为学生播放配乐,并配以动态画面帮助学生理解。此过程结束之后,教师可将配乐或有声教材关掉,让学生结合之前的节奏与韵律自行阅读,以使他们对国学经典的阅读感受更加深刻。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神情等进行观察,并给予针对性指导。这种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是相符的,有助于学生更加快速地进入国学情境。

4.开展生活化教学,强化学生理解与吸收

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专心读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及成长经验等对教学方案进行改造与重组,更能够推动教学进程。学生思维活泼,他们能够依据最终结果的不同对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进行快速调整。基于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发展特性,激发其求知欲,而不是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强制要求学生记忆某些知识片段。从国学经典层面来说,其文化内容的得出多与古代学者的生活经历等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可建立学生与国学经典之间的生活化桥梁,让学生看到日常生活中的国学经典,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阐述。例如,基于传统节日,教师可带领学生前往博物馆或其他文化古迹进行参观,让学生将看到的内容与国学经典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国学经典文化内容的理解与吸收。学生的个人行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等的影响,在参观的过程中,学生收获到的知识会对其生活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将各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注重学生个人品行的发展与知识内化。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国学经典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以《弟子规》为例,其中有很多关于个人行为准则的描述,仅仅让学生通读并了解该部分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例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从父母的教导。因此,教师可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落实上述要求,并通过短视频等方式进行记录。当然,由于教师和家长都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二者之间可加强沟通交流。教师可通过微信等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个人行为习惯等的变化进行调查,家长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向教师反映孩子的情况,为国学经典的进一步实施与应用、学生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除此之外,为了让家长认识到国学经典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还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相关内容,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家长思想的转变。这样,家长会关注孩子对国学经典作品的理解,并积极与孩子探讨,引导其对自身的言行等进行反思,从而明辨是非,更好地约束自己。这一相对开放与自由的教学方式,备受学生的欢迎,提升了学生国学经典作品的阅读量。

综上所述,国学经典与语文的结合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重要举措,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重要体现,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弘扬起到了积极作用。基于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优化课程教学方案,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及个性化发展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同时,针对现阶段语文教学中的国学经典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要重视国学经典作品的选择,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国学氛围,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心理变化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加强对他们心理需求及个性化发展特点的观察,及时调整国学经典教学方案,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庞宠.小学语文教育中国学经典的融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 2021.

[2]荣刘洁.小学语文国学经典教学的现状与策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21.

[3]宋岩.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文明礼仪素养培育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8.

[4]张庆.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8.

[5]郭琪.小学语文教材国学经典内容选择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8.

[6]袁建琼.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

Exploration of the Effective Infiltr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in Chinese Teaching

Jiang Shan

(Dezhou Tianqu Central Primary School, Shandong Province, Dezhou 253000, China)

Abstract: All cultures will eventually transform into human character.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promote students’ excellence in both character and study, teacher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nfiltr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in Chinese teaching.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lassics in Chinese teaching, discus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filtr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in Chinese teaching, and points out the effective infiltra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 classics in Chinese teaching: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selec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and creating a strong learning atmosphere; focus on telling storie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combining education with entertainment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class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arry out life teaching and strength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absorption.

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s; primary schoolChinese; corecompetence; excellentin characterand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