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堂

摘要: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劳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由此可见,强化对学生劳动教育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统筹协调思想引领和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明确劳动教育的功能定位,注重劳动教育的内容设计,掌握劳动教育的实施原则,建立劳动教育保障机制,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积极提高劳动教育质量,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关键词:劳动教育;功能定位;内容设计;实施原则;保障机制;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2-0141-04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1]。但部分学校的劳动教育开展得并不理想,如不重视劳动实践活动,缺乏完整的劳动教育机制,且劳动教育过程、形式比较单一,导致学生只关注自己文化课成绩的提升,对劳动教育存在认知偏差,在劳动实践中敷衍了事。基于以上问题,各级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并将劳动教育作为一种常态化、常规化教育,以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积极情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实现全面成长、健康发展。本文在分析开展劳动教育意义的基础上,重点探究强化学生劳动教育的策略,以此为劳动教育提供方法的参考与借鉴。

1.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实施学生劳动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劳动教育涉及个性发展、能力培养、思想道德建设等内容,可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相互渗透,让学生深刻感知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并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以此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理念[2]。

2.培育学生的道德品行

劳动教育活动可通过展示人和世界的价值关系,促使学生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精神境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遵守劳动规则,凭借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劳动成果,并从中形成成就感、自豪感,拥有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3]。同时,在劳动教育中,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引导,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形成积极的劳动体验,实现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升。教师还可借助相应的劳动教育,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是非、事物的辨析能力,使其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积极道德观、价值观,将来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劳动属于一种实践性活动,不仅能创造物质财富,还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进而让学生感知到生存、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并在创造性劳动和体验过程中丰富知识储备和情感经验,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以劳动为荣的积极情感。另外,创造性劳动实践活动还可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思维源泉、灵感源泉,激发出自身的创造潜力,实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形成对生活的全新认知[4]。

4.培育学生的劳动习惯与劳动技能

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娇惯下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行为习惯,存在一定的惰性心理,而这种惰性心理会折射到学习方面,如课堂作业、家庭作业不拖到最后一刻不完成等,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而科学的劳动教育活动能让学生具备较强独立意识,形成独立动手、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不再过度依赖他人。另外,劳动教育还可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并提升劳动水平,这对学生的学习以及今后发展都有帮助。可见,劳动教育的渗透非常有必要,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劳动习惯、现状,科学调整劳动教育方案,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进步。

1.明确学生劳动教育的功能定位

在学生劳动教育中,要想体现出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就必须清晰劳动的定位和功能,确保劳动教育顺利开展、实施。基于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劳动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重复性劳动、体力劳动、直接劳动逐渐被创造性劳动、脑力劳动、间接劳动所替代,教师可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划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改变以往一味让学生参与家务劳动、体力劳动的教育方式,实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实际操练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5]。在明确劳动教育功能定位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劳动”形成全新的了解、认知,通过知识运用、智慧展现、技能锻炼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让他们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展示自我的天赋与能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收获快乐。教师只有对劳动教育的功能定位有清晰、全面认知,才能更好地借助劳动教育磨炼学生的品质意志,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更加专注、用心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同时,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的双重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持续变化的社会环境与劳动环境。

2.注重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设计

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内容的规划和设计,不仅要为学生传授劳动方面的理论知识,让理论知识服务于劳动实践活动,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知行统一,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做好准备。第一,教师要在各学科教学中积极渗透劳动理念、劳动精神,为学生打造优质、真实的劳动环境,让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获得深刻的劳动感悟和体验,以此真正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例如,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简单工具的应用方法,或对物品进行测量和加工,让其从中感知创造为生活带来的便利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劳动意识。在完成科学小实验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打扫卫生,让其把教室里的垃圾收拾好,分类统一放到学校的垃圾站,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保持公共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再如,教师可在数学和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精神,在学习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之后,让学生主动担负起生活中去超市购物的任务,自主计算所购物品的金额,以此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动手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挖掘文本蕴含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以丰富学生的劳动感悟,让学生做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6]。第二,教师要重视劳动意识的教育内容设计,改变以往只关注理论知识传递的方式,如借助相应的途径、方法、工具,充分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使其树立积极的劳动观,形成良好的劳动态度以及创新意识与职业意识,掌握必备的生产技能与生活技能,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第三,教师要在劳动技能教育中体现实践能力、生活技能的内容,并合理规划劳动情感教育内容。劳动情感教育不仅包含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还要引导学生尊重、热爱劳动人民,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在劳动中有所收获,获得较强的成就感、荣誉感、自豪感,这样,既能够体现出劳动教育的优势、作用,还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7]。

3.掌握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原则

第一,思想引领原则。劳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获得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还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行。因此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坚持思想引领原则,加强技能训练、知识传递以及对学生的精神教育,注重激发、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帮助学生构建丰富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第二,实际体验原则。教师要凸显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把劳动教育中的重要精神融入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坚持实际体验原则,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直接参与劳动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劳动情感体验,并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劳动的快乐,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逐步提升劳动能力。第三,有机融入原则。教师要坚持有机融入原则,把劳动教育融入社会实践、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科教育之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只有形成多方教育合力,才能实现以劳创新、以劳育美、以劳强体、以劳增智、以劳树德,做到因材施教、因人制宜、因地制宜,积极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使其实现心性的陶冶、智慧的开启、经验的积累,在丰富的体验中直面真实的社会[8]。

4.建立学生劳动教育保障机制

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学校要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实行统筹协调,明确劳动教育中的责任与主体,让劳动教育场地、经费、师资落实到位,做好校外协调与校内统筹,充分调动教师、班主任、管理者参与劳动教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学生会、少先队等团体积极参与劳动教育管理工作,借助多方力量推动学校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其中,在劳动教育的师资建设方面,学校要定期开展专业的教育培训以及教研活动,积极提升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以及劳动素养,以此取得理想的劳动教育效果。同时,学校要积极开发劳动教育资源,争取获得相关部门的支持,积极拓展学生的劳动教育场所,丰富劳动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另外,学校要强化对学生劳动教育的监督、评价,对教师与学生的劳动成果、劳动态度、劳动数量进行监督,并全面融入评价体系中,以此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劳动素养提升程度,让学生更加自信、积极地投入到劳动教育实践中,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协调发展[9]。

5.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助力劳动教育

(1)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在学生劳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借助综合性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劳动情感,让劳动教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如设定“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社会服务”等话题,并围绕话题来组织劳动活动。在“设计制作”类劳动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不同的工艺、工具来进行设计,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把自己独特的方案、创意转化为作品或物品,以此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工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在“职业体验”类劳动活动中,可聘请学生家长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职业及工作内容,让学生充分感知父母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并对生活中的职业形成更丰富的认知以及积极的人生志向与劳动观念;在“社会服务”类劳动活动中,可带领学生去敬老院、社区,为孤寡老人送温暖、献爱心,让学生从中收获独特的体验、感悟,激发出更强的劳动意识、服务意识。另外,教师还可设计“快乐农夫”“蘑菇坊”“植物种植”等综合性实践活动主题,以此来渗透劳动教育内容,让学生获得宝贵、独特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也可围绕学生的喜好来设计劳动活动主题,如开展“农作物丰收节”“果蔬采摘节”等劳动教育活动,实现活动实效性与丰富性的统一,或开展“劳动技能擂台赛”活动。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可设计相应的擂台项目,以唤醒学生的劳动热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积极拓展活动,如让学生制作小物品、采摘蔬菜水果进行义卖,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付出才有收获,以此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活动的内在动力和需求,取得更好的劳动教育成效[10]。

(2)开展服务类、科技创新类实践活动。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通过服务类、科技创新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服务他人,并在劳动中产生荣誉感和成就感,以此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培育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第一,在开展服务类综合活动时,教师可通过设计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主题,带领学生迈出教室、走出校园,通过自身的劳动、努力来服务社会,使其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帮助的人。学生的年龄比较小,理解能力有限,为此,教师要设计一些易于操作、理解的服务类劳动活动,如“我是小导游”“我可以照顾老人”“我是小雷锋”“我是社区志愿服务者”等。这些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行为特征,可使他们深入感知劳动的重要意义,并形成积极的劳动情感。第二,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劳动,把劳动教育和技术、工程、数学、科学等学科关联在一起,通过科技类、创新类的创造性劳动活动、智慧劳动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劳动意识。例如,教师可结合人工智能课程、编程课程、3D打印课程来开展劳动活动,让学生由“要我劳动”转变为“我要劳动”,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劳动素养。

(3)开展特色劳动实践活动。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为此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特点,开发特色劳动教育内容,进一步唤醒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内在动力,取得更好的劳动教育成效。第一,在劳动教育中,教师要重视和学生家庭间的联动教育,让家长关注提升孩子劳动能力的重要意义,如通过构建“巧手家政”劳动实践活动,鼓励家长和学生共同来完成家务,让学生感知协作分享、助人、照顾他人的快乐,并从中获得幸福感和愉悦感,形成责任意识。学生在完成家务的过程中,还能够感知父母的艰辛,从而在家庭生活中更加体谅父母,主动分担家务。第二,教师可利用自然资源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如设置“快乐种植”特色劳动课程,让学生到学校的小蜜蜂农场、番茄乐园、小蚂蚁种植园亲自种植,从中了解植物的成长特性,并提升动手能力,或打造“趣味建筑”特色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简单操作工具的过程中去思辨、创新、实践,收获不同类型的建筑成果,从中感知劳动带来的自豪感。第三,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形式化、应付式的劳动教育形式,在学科教学、日常行为准则、主题活动中积极渗透劳动教育理念和劳动精神,实现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发展,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劳动情感,体现劳动对学生的教育意义[11]。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轮流打扫班级卫生,且制定清晰、具体的考核制度,如桌椅是否干净、整齐,地面是否有垃圾,是否及时擦黑板等,以此约束学生的行为,让学生把“爱护教室卫生”作为一种责任,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劳动习惯。同时,教师要定期开展相关的劳动教育主题班会,让学生自主总结劳动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互动、分享、借鉴等形式,形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充分感知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以此实现劳动教育的生活化、常态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如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主动收拾课本、清理讲桌上的垃圾,这对学生来讲是一种良好的示范,可培养学生严于律己、热爱劳动的意识和精神。

总之,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注重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充分融合,使学生在劳动体验中提升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要把劳动教育融入德育、学科教育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和科技创新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淑华.崇尚立德树人汇聚教育正能量———小学“新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J].天津教育,2022,(29):48-50.

[2]陈海华.树德·立美:融合视野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J].陕西教育,2022,(05):68-69.

[3]林观兰.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培养特殊学生良好品格[J].成才之路, 2022,(12):139-141.

[4]陈思洋,华笑晔.探索“全方位”劳动教育的落地路径[N].江苏教育报,2022-11-04(001).

[5]黄森.新时代一体化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思考与实践[J].辽宁教育,2022,(22):81-84.

[6]郭苗苗.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23.

[7]刘鑫,王国云.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开发与实施乡村小学劳动课程[J].江苏教育,2022,(74):18-21.

[8]牛银平.活动课程理论视域下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路径探索[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2,(04):103-107.

[9]彭正,蒋小娟,张云.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2,(22):1-3+7.

[10]王雯.多维融合: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路径再探索[J].成才,2022,(10):12-14.

[11]陈姗,谭中玲,隋红军,毕研环.“双减”背景下的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与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21,(S2):220-223.

Exploration of Analysis of Labor Education Strategies for Students Based o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Bai Fatang

(Xiqu TownTeaching Counseling Station, Minqin County, Gansu Province, Minqin 733307, China)

Abstract: Labor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labor education is the core content of education. It integrates with moral education, intellectu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It can be seen that strengthening research on student labor education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the practice of labor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clarify the functional positioning of labor educa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tent design of labor education, master the implementation principles of labor education, establish a labor education guarantee mechanism, and carry out diverse practical activities, a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abor education, and build an education system for comprehensive cultivation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fitness, aesthetics, and labor skills.

Key words: labor education; functional positioning; content design; implementation principles; guarantee mechanism; practicalac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