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林 周红玲

摘要:根据高等院校的数学教学现状,对如何在教学中激发高等院校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兴趣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等院校;数学;兴趣

数学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是高等院校工科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其特点是内容的抽象、逻辑性强,因此要把数学课上得让学生感兴趣,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作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数学学习兴趣,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 教学过程中穿插数学史

在教学中,随着课程的推进,介绍与章节相关的数学知识及一些数学方法的由来与发展,这样可以使枯燥的数学学习增添情趣,激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让同学们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在一般人看来,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因而很多人视其为畏途。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由于我们的数学教科书教授的往往是一些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数学内容,如果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内容而让数学活起来,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方法和原理的理解与认识的深化。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数学史的教学方式,可以使理科专业的学生获得人文科学方面的修养,文科专业的学生可以了解数学概貌,获得数理方面的修养。这在青少年的人格培养上也同样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数学课程中会经常遇到以人的名字命名的公式、定理、符号(高等数学中的Dirichlet函数、Lagrange中值定理、LHospital法则、Newton—Leibniz公式,线性代数中的Cramer法则、Vandermonde行列式,概率与数理统计中的Posssion分布、Bayes公式)。在教学中遇到这些以人的名字命名的公式、定理、符号时,授课老师应根据课时安排尽量穿插对这些科学家的介绍。通过对这些科学家的介绍可以让同学们简单地了解数学的发展历史,进而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认识数学的本质;并且这种授课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创新精神。此外,通过对数学简史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人类这一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深刻思想,使之成为人人皆知的数学常识。这些课外知识使学生学习兴趣浓、愿意听,能很好地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最终达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目的。

二、 课程中展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实用性是使某一事物延续下去,而不至于中途“夭折”的深层根基。如果数学仅仅是一种束之高阁,摆在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即使它是那样有趣的数字游戏,不能用于生活,就也免不了渐渐被人遗弃的命运。在数学教学中,同样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不然学生会对“毫无用处”的知识产生反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借用有关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例如:对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讲解,授课老师在课堂应先给出生活中一些用本节理论求解的例子,在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后,再讲授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求法。学生掌握求法后,针对课前给出的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自己去求解,最后让学生讨论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可以用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进行处理。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理论的用途,有立竿见影的作用,最后又锻炼了学生寻找和发现数学实用性的能力。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运用数学知识能较好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三、 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现数学的直观性

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数学兴趣。一位实验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这就是说,视觉展示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量,进而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比如在讲“曲线与曲面积分”时,一些曲线和曲面(笛卡儿叶形线、蔓叶线、玫瑰线、马鞍面、抛物面),学生根本就不清楚其形状,对于它们的求解也只能是比葫芦画瓢。利用多媒体可以把曲线和曲面的形状展示给学生,学生就能很清楚地观察到图形,为公式的引入、接受和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使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得以丰富和加强。应用多媒体技术对传统教学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设置情境激发学习爱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数学演示实验的作用,优化数学实验教学;可控制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果;创设学习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德育的无缝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四、 培养学生发现、欣赏数学美

我国数学家徐利治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审美能力,即能增进学生对数学美的主观感受能力。”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中美的因素。数学是一门艺术,数学的美应当贯穿于教学的各个方面,因此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美学修养,将数学以美的形式表达给学生,让学生在欣赏数学,享受数学当中领悟数学;让学生在对美的追求过程中,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因此,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获得教学的成功。只有当学生对数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才会主动去学,才会自主思考,才会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快乐。数学教师应该做一个数学学习的导游者,引导学生兴致勃勃地去探求知识的奥妙。

参考文献:

[1]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徐妍.对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中国商务论坛,2009(6).

(黄淮学院数学科学系)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编号:2009-

JKGHAG-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