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鹏磊

摘 要:“适性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顺应学生的成长需求,力求让学生能够自由健康地成长。文章分析“适性教育”的内涵,指出基于素质教育的“适性教育”的开展策略主要是设计多样化的课程,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打造“适性”课堂,实施多元评价。

关键词:素质教育;适性教育;家庭教育;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18-0022-01

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被过度夸大,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因此,父母作为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应该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了解孩子的性格爱好以及心理发展状态的前提下,对其实施“适性教育”。

 一、“适性教育”的内涵

“适性教育”的理念是对我国古代着名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观点最淋漓尽致的诠释。古往今来,尽管不少教育家曾提出过与之相关的论说,但始终没有将系统的理论用于实践。而社会的发展趋势使学校教育要做出相应的转变,因此,“适性教育”理念就应运而生了。首先,“适性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核心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就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与之相符合的教育,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行为,促使他们能够在其最擅长的领域获得一定的成就。总的来说,“适性教育”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明白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在多样化的学习情境中,他们会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第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角色,教育的所有环节都应围绕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展开;第三,一个都不能少,在强调个性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集体的进步。

二、基于素质教育的“适性教育”的开展策略

1.设计多样化的课程

多样化的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从而更好地开发自身潜能,培养兴趣爱好。由于学生本身存在差异性,因此教师可以实施分层教学,如开设数学课、英语口语课、器乐课、体育技能课等让学生走班选课,这是显性分层的体现。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以学情为基础,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学,如目标分层、提问分层以及作业分层等。这样的隐形分层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能避免显性分层对其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在设计多样化课程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将不同学科联系起来。例如,在语文课上将数学家的经典故事引入进来,或者在思想品德课程中融入一些班队主题活动,这些形式都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学校并不是实施教育的唯一场所,学生除了日常在学校学习以外,其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因此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而且“适性教育”也强调父母的作用,父母只有不断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促进孩子更好地学习和生活。这就要求父母要发挥榜样作用,不管使用什幺样的教导方式,最终目的都是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尊重。父母要扮演教育者的角色,平常为孩子安排一些活动,如看展览、参观科技馆或者博物馆、听音乐会等,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同时,父母还要扮演规划者的角色,让孩子建立起一定的规则意识,但是不要过于刻板,要避免亲子间的冲突,尽量用沟通的方式解决问题。

3.打造“适性”课堂

“适性”课堂强调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看课堂是否符合学科的特性,二是看课堂是否顺应了学生的个性。学科特性指的是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固定的逻辑结构,对学生的要求也有所差异,不同学科可以锻炼学生不一样的思维方式。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而教师在了解这些差异性之后,在教学中就会更有针对性。除此之外,打造“适性”课堂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辩论和推理,追求思维碰撞的火花,然后让学生主动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整合新旧知识,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新的知识系统。

4.实施多元评价

“适性教育”理念要求学校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因此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方法都要因人而异,进而鼓励学生成为自信的人。比如,评选“每月之星”时,学校既要关注学习优秀、诚实自律或者在某方面有特殊表现的学生,也要关注那些在学习、生活或者工作方面有进步的普通学生。在评选过程中,可由校学生会相关人员组成评审团,选出当月的“星级人物”如环保之星、艺术之星、发明之星、进步之星等。这样的方式能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闪光点,从而自信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三、结论与反思

综上所述,教育发展的根本就是促进人的发展,终极目标就是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着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学生是完整的生命个体,其发展具有独特性,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充分了解学生在智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和需求,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是“适性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玉生.指向素质教育的“适性教育”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8(29).

[2]印贤文.“适性扬才”理念下的学校德育实践创新[J].中小学德育,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