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楠

[摘 要]当代大学生思想异化的实质是个人力量由于固定化的社会分工转化为物的力量,其现象及生成原因主要是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的诸多异化问题。要提升青年学生的主体性、自我批判性与扬弃异化的能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自身作用,合力引领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的主流观念倾向,使其具有独立、完善的人格和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性。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 异化 合力引领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068-02

一、大学生思想异化之理论剖析

“异化”,是道德的、哲学的、科学的概念。马克思认为异化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固定化的社会分工,并将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消灭而消灭。在异化活动中,人遭到异己的物质或精神力量的奴役而丧失了能动性,使人的个性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从根本上确立了逐步消灭异化的条件,并使异化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内。但是,社会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必然经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正处于历史转型期,人们的观念与思想也随之处于转型中,异化将不可避免地存在。青年大学生在此背景下通过各种形式充分张扬自己的思想,但也弱化了种族、性别、法律、道德等主流文化的意识,异化问题有所加重。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使大学生“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其主体自我批判与扬弃异化的能力,使其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是整个社会人才战略的内在需要。

二、大学生思想异化现象及原因分析

(一)信息时代的符号异化

符号伴随着人类的各种活动而呈现出多样性,当今科技的迅猛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发达,青年大学生在网络上以各种各样的符号呈现出来,但其所创造的符号同时发生了异化。其主要异化现象之一是个人身份的分裂。如多数青年热衷于发微博、玩网游等,并使用多个身份符号,在网络上表达可能与现实截然相反的思想。多重身份符号导致了虚拟化身与现实本身的分裂,学生们的价值观念、人格心理等方面表现出多面性。

二是交际能力的弱化。部分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情愿通过电脑、手机QQ等网络与外界交流,一些价值和行为选择从中寻找依据,满足网络中的虚拟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使其现实交际能力出现障碍。

三是大众传媒的影响。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大众传媒更多是高强度、高密度地宣传时尚性、商业性、娱乐性很强的文化产品,其中有积极、健康的信息,也有反动、不良的教唆。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正确辨别、判断和选择能力明显不足,从而影响个人的正确价值观。

(二)消费时代的物的异化

当代中国经济体制的新格局,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造成了贫富两极分化,“炫耀性”、“奢靡性”消费现象表明社会消费已经发生了异化。

一是市场经济的影响。当前,市场经济的支持者通常主张利润最大化,认为人们所追求的私利其实就是社会最好的利益,从而加深了人的异化,人们由此变成片面、单向度的人。

二是人成为商品消费的手段。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成长时期,极易盲目于物质的消费、享乐与攀比,淡化、背离主流意识观念,逃避学习任务、就业压力以及人生自我选择的矛盾,其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异。

三是商业利益驱动文化的庸俗性。为迎合青年消费口味,商业借助各种传媒模式推销出来的文化渐趋肤浅化、庸俗化。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正统的审美意识与品味,转向追求形式和享受感官刺激,从中得到一种虚假的满足,对流行文化缺乏理性的思考和价值评判。

(三)中西方文化的异化

文化的异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以某种方式奴役并控制人类自身,是人的自身异化的必然反映。西方在现代化进程中倾向了科技,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富含强烈的人文色彩。中西方文化在各自演进中面临异化问题,同时深刻地影响着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成长,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西方现代文化异化令人工具化。面对西方现实和潜在的文化强权等因素的存在和影响的不断加强,我国一些大学生不加批判地吸收西方某些观点,忽视道德规范,导致人际关系变得模式化、利益化,大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逐渐扭曲。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异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五伦三纲六纪,有上下等级、尊卑长幼等明显而严格的秩序规定,其人文异化塑造了人的奴性与惰性,使人忽视自我的主体性和独立意识。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体,青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形成的重要时期,其思维受到禁锢,虽有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但缺乏证明自我的勇气和改造自我的毅力。

三是当代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苍白。我国传统文化遭受外来及本身的威胁,当代中国文化与传统文化割裂,传统中糟粕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仍保留在现存思想中,经济至上的盛行进一步造成了人的信仰缺失,道德观、价值观扭曲。

三、大学生思想异化问题之方法解析

青年大学生的异化是人个体获得独立性和素质的多方面发展的必然的历史形式。我们应当使异化的发展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和一定的程度上,理性反思和批判性检视,提升大学生扬弃异化的能力。

(一)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批判能力

异化取消了青年学生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性,抹杀了青年学生的个体性,变成了束缚人性发展的异己力量。目前学校教育的一大弊端是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很少考虑到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更多的是根据老师的考虑和有关文件精神来开展工作,这样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消极、抵触甚至逆反的心理,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应弘扬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要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点,善于培养和保护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他们的个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让文本中的主体青年进行灵魂上的省思,进行自我的否定与批判,向“人”的本位转化。

(二)加强教育者自身教育能力,合力引领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的主流观念倾向

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素质教育不仅是高校的责任,也是社会和家庭的任务,因此应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维结合的思想道德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政府应循序渐进地、有步骤有计划地对社会进行自我调查与完善,净化不良的社会风气,纠正社会中存在的异化问题,凝聚共识,弘扬正气,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多种思想和思潮健康发展。

作为家长,要涵养一种真正的民主氛围,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理解和帮助,少一些功利性的唠叨与过分的宠溺。大学生的心理处于成熟探索期,家长应重视与孩子的沟通,同时配合学校工作,共同反馈学生的各方面情况。

高校应积极与家长、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引导学生自主成长。在政策中融入教育,在活动中蕴含教育,在管理中体现导向,在服务中潜移默化,引导学生们要自我培养,让他们逐渐成为有理想、有激情的优秀青年,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大学生应接受及加强在异化状态中的主体的自觉发展

从我国的思想文化情况看,青年大学生应协调好“一元与多元”的关系,积极消除同时存在的多元化、差异化的价值观矛盾与冲突。

在跨文化视野中,大学生面对多元化世界应体现“理解、尊重、鉴赏”,应寻找到不同思想文化形态之间的内在框架和实质方面的相通点、联系点和进一步和谐发展的起始点,处理好思想“包容”与文化“扬弃”的关系,做到真正理解当今的世界文化的多元交织与融合。

在采取上述努力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实现青年核心价值观从善变到重塑的转变是可行的。青年学生只有在对异化的纠正、克服中才能真正地以自身的文化修养来参与文化的个性化与创造性的表达,并逐步走向完善。

[ 参 考 文 献 ]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造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意见[N].光明日报,2004.

[3] 张莉华.中国传统文化异化及当代意义[J].文化论苑,2008﹙6﹚:148-149.

[4] 辽宁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异化与人——国内哲学界五年来关于异化、人性、人道主义问题的论争[M].沈阳:辽宁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出版社,1983.

[5] 朱小曼.道德教育论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 郭清秀.以大学生的宣讲互动推进高校学生教育工作创新[J].大学教育,2012(9):93.

[责任编辑:覃侣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