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中鑫

[摘要]如何看待和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的虚实关系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水平高不高、效果好不好、阵地牢不牢”的重要因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学生获得感与课程考核的务虚和务实关系,实现务虚与务实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务虚与务实;三重维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9)12-0111-03

高校普遍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不高、人到了心没有到的困局。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务虚和务实的统一体,必须虚实结合,求得实效”。《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教社科[2018]2号)提出要“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虚有实”。显然,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虚实有机结合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思政课”抬头率的重要钥匙。那幺如何理解“思政课”的虚和实,怎幺实现思政课的有虚有实、虚实有机结合呢?

一、坚持“思政课”理论务虚与实践务实的有机结合

“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侧重于道德规范、理想信念、政治立场等精神层面的内容,思想理论性很强,从这个层面讲,是“虚”。“思政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从这个层面讲,是“实”。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对反映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和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是必要的基本要求。“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思政课”既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讲好,更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活,“思政课”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培养人、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人、用辉煌的成绩鼓舞人,促进广大学生理解、消化、吸收“虚”的理论和“大”的道理,促进大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从而实现以理论自身的魅力说服、吸引和感召大学生。

“思政课”要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从大学生的成长生理心理规律、院校特点和专业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国计民生,落小落细落实,把“思政课”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实践化。一方面,“思政课”要紧密结合资本主义的血腥史、国际共运曲折史、鸦片战争以来的苦难史、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改革开放的辉煌史,要紧密联系大学生家乡、学校、身边的人和事,深入浅出,寓理于其中,将深刻的理论形象化,以促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另一方面,“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思政课”要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思考现实问题,去指导自己学习、生活乃至未来的人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教学是“思政课”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化、生活化的极为重要的渠道,“思政课”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深入研究实践教学机制和规律,走好“实”功落地的最后一里路。

“思政课”应是理论高度和现实关注度的有机统一。空谈理论、片面追求理论的高深性和严谨性,只会增加大学生对“思政课”的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更违背了国家开设“思政课”的初衷,而不注重理论传授的“思政课”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思政课”应遵循虚实有机结合的理念,强调理论与实际、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从而推动大学生真正学懂弄通,做实马克思主义,达到知行合一。

二、坚持“思政课”教学方法务虚与教学内容务实的有机结合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思政课”要有效承担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就应该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理念,从这个层面讲,是“虚”。“思政课”自执行“05方案”以来,“原理”“概论”“纲要”“基础”四门课程教材均由中宣部、教育部联合组建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组统一编写,形势与政策课程每学期则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及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和发布教育教学要点,教材内容权威,因此“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是既定的,从这个层面讲,是“实”。

“思政课”丰富庞杂的内容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始终是一对相生相伴的矛盾。“思政课”很易陷入“满堂灌”的误区,教师激情满满、口若悬河、自说白话,学生却无精打采,甚至一头雾水,教师理论水平再高,教学效果也很不理想,很易造成竹篮打水一场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前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目标要求,在遵循知识体系完整和逻辑严谨的同时,确定好教学重难点。留足时间,讲好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的“实”,舍弃和弱化非重难点的“虚”,把这部分内容“让给”学生,要充分给予学生思考和应用时间,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思政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讨论、演讲、辩论、成果展示、角色扮演等方式指导性地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以验收的方式督促学生自学。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讲好重难点的“实”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自学教师指导下有关内容的“虚”有机结合,是“思政课”实现教学相长、实现马克思主义进学生头脑的有效途径。

“思政课”应有鲜明的问题意识、问题导向。问题教学法应是“思政课”基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创造性教学的方法,问题教学法注重依据教材的重难点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而提出问题,这有助于激活教材内容,体现时代特征,促进大学生主动思考。“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要用好问题教学法,教师需要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了解大学生的需求,把握好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随堂反馈、问卷调研、网上互动等方式收集整理问题。要用好问题教学法,教师要在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后及时予以点评和总结。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在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虚”中能有效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思政课”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开门见山、“波澜不惊”的教学方式,很易让学生犯困而无味。要避免“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听得很痛苦”的尴尬,“思政课”可以“浪费”些时间,播放相关音乐、视频,展示相关漫画、引用相关俗语典故乃至社会上的逸闻趣事,用这种“虚”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调动大学生学好“思政课”的“实”。美国学者赫拉斯曼说得好:“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要硬塞的老师,不过是在捶打冰冷的铁。”“思政课”要敢于和善于做“虚”功,调动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从而实现大学生对“思政课”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要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思政课”就要多用和善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要充分发挥QQ、微信、电子邮件、博客或微博等现代化媒介的功能和作用,调动大学生课内与课外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充分实现生师互动,较好地协调大学生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的矛盾,促进教学相长。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思政课”必须高度重视虚拟实践教学。虚拟实践教学是在借助网络和仿真技术建立起来的虚拟化实践教学场景基础上开展的实践教学。相对于传统实践教学,它具有不受时空限制、人数规模限制、安全系数高、可操控性强等优点,能较大程度上克服传统实践教学实践基地不足、教学经费有限、安全风险高、组织管理难度大等困难。“思政课”引入虚拟实践教学,是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开拓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途径,是解决“实”功落地的新手段。

教学艺术是“思政课”追求教学方法的应有境界。“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思政课”要注重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艺术手段来增强自身的吸引力、感染力。“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重要的创造工具。”“思政课”教师要加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供给侧、需求侧研究,将创新“思政课”话语体系作为突破口,坚持理性原则和情感原则的辩证统一,要找準情感的“触发点”、思想的“共鸣点”,注重情和义、情和理的交融,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幽默风趣,让大学生乐在其中、悟在其中,从而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育桃李。

显然,相对于教学内容的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教学方法显得“虚无缥缈”,但优秀高超的教学方法是“思政课”配方新颖、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把深刻的道理通过鲜活的教育教学载体与表现形式讲清楚、讲透彻的关键所在,是“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至关重要一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艺术,是“思政课”“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的客观要求。“思政课”教师要耐得住寂寞,舍得下功夫,结合教学实际与学生的思想和认知特点,研究“思政课”教学方法,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切实实现“虚”功“实”做。

三、坚持“思政课”学生获得感的务虚和课程考核务实的有机结合

《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指出,要“打一场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大学生在“思政课”中的获得感,笔者认为,它指的是大学生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的收获感。大学生的获得感已成为评价“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是一种主观感受,缺乏统一可量化的指标,从这个层面讲,是“虚”。课程考核是“思政课”课程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思政课”课程考核分为两种类型,过程型考核(或称形成型考核)和终结型考核,考核方式则包括传统试卷考核、社会调研报告、学生课堂展示、读书报告、课堂小作业、小论文及其答辩、考勤、课堂综合表现等,试卷考核题型则由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题、辨析题、论述题等,考核的依据则是教材教学内容,从这个层面讲,是“实”。

课程考核是“思政课”教学的指挥棒。《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教社科[2018]2号)中明确要求:“要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运用,注重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思想贫困往往源自理论贫困,理论上清醒是政治上清醒的前提,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思政课”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这是基础性的要求,对基本理论和知识进行适量考核是必要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思政课”课程考核应侧重考查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必须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思想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

笔者认为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包括三个层次:知识层次、能力层次和价值层次。知识层次指的是大学生通过“思政课”教学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知识;能力层次指的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科学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能力;价值层次指是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建立,是大学生灵魂的塑造。科学区分三种不同的获得感有助于更好地确立“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考核方式。唐代韩愈在《师说》里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思政课”获得感的价值层次是魂,它应是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第一目标追求,“思政课”获得感的能力层次是本,它是大学生学习“思政课”重要动力和支撑,“思政课”获得感的知识层次是基,它是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基石,“思政课”获得感的知识层次、能力层次要服务于和植根于“思政课”获得感的价值层次。

“思政课”学生获得感的务虚和课程考核务实的统一是大学生学习“思政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客观要求。身为中共党员的厦门大学保送女博士研究生在网上发布“精日”反华言论引起的风波告诫“思政课”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夯实“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正确价值导向,改进和完善课程考核方式。一方面“思政课”教学要改变传统过于注重系统性理论知识讲授的方法,在学生积极参与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从过于强调严谨转为更加注重活泼生动,在与学生的密切互动中引起感情共鸣,推动学生理念的认同和信仰的建立。另一方面,“思政课”课程考核要采取多种方式,构建全程性、综合性的考核模式,使传统结课书面考核与过程性考核、实践性考核以及能力考核相结合,侧重探讨和应用能较好地反映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实际情况的考核方式方法,追求“思政课”的课程考核务实与大学生的获得感务虚的有机统一。

四、结语

总之,“思政课”在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学生获得感与课程考核方面有虚有实,“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求实”,也要“务虚”,更要虚实有机结合,这是“思政课”在“培养什幺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承担使命的逻辑必然,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