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 孙远路 赵莹

[摘 要]网络化教学模式呈现多样化、过程化、信息化等特征。课题组针对系统科学概论课程的地位与特点,在了解学情的情况下,围绕教学目标,利用教学平台提供的工具、资源和管理功能,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巧妙运用教学方法和策略,设计教学活动,提出一种以学员为中心的全流程雨课堂交互式教学模式。同时,课题组还利用教学平台构建了适合该课程的网络化教学评价方法,对于促进学员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化教学;雨课堂;教学评价;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1-0055-03

创新是高等院校教育新常态下永恒的时代课题。近年来,信息技术(5G、大数据、AI、区块链)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互补,极大促进了“互联网+教育”“智慧教育”的开展。特别是在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网络环境下开展日常教学成为比较受推崇、认可的教学模式。

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入门级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系统科学概论的课程目标是让学员学会用系统观点观察世界,用系统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用系统思维思考谋划问题,为后续决策支持系统、复杂系统理论、管理研究方法论等课程奠定基础。系统科学概论课程集中关注新三论、老三论等系统科学的基本概念以及系统工程原理的理论基础,具有内容跨度大、直观性差、理论性强、新概念多等特征。从教学评价的反馈来看,学员对本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普遍停留在机械学习的层面,难以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迁移。因此,笔者针对系统科学概论课程传统授课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结合网络教学环境,改善了系统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并构建了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一、系统科学概论课程教学现状剖析

(一)教、学效率偏低

在以往的系统科学概论课堂授课过程中,形成了以教员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一次性广播式教学。在这种时空固定的教学模式下,学员以被动学习为主,教员主要负责教,学员须紧随教员的讲解,随时记录,这样难以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师生间的互动,一些学员在课堂上存在听不懂课的问题,但是一次性教学使得学员没有重学的机会。另外,教员难以掌握所有学员的学习情况,最终呈现“一言堂”式教学,致使教、学效率均低下。

(二)注重知识讲授,忽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系统科学概论课程理论性强、新概念多,教员在传统的讲授过程中,强调概念和原理等的论述,缺乏案例驱动式教学。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侧重知识点的死记硬背,没有结合知识点使用系统方法分析问题,缺乏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锻炼,教师亦忽视了对学员的创新思维和问题求解能力的培养。

(三)考核方式单一

考核方式为“一考定终”式,而且往往侧重记忆性知识点的考核。系统科学概论课程作为必修课主要是以闭卷考核为主。虽然闭卷考评可以分为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但仍然暴露出诸多弊端,比如考题题型固化、知识点考查重复率高、学员临考前突击记忆,等等,没有达到检测学习效果和过程考核的目的。

二、网络教学环境下系统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

传统课堂难以关注每一名学员的成长,基于上述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弊端,笔者借助网络教学环境,对系统科学概论课程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主要是以线上教学为主、线下教学活动为辅的形式开展教学,其中线下教学不再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照搬,而是基于线上的教学效果来开展后续深入的学习活动。

(一)构建网络化教学实践平台

本文提到的教学平台是指为开展网络化教学实践使用的一系列软硬件的统称。网络化教学平台主要涵盖智慧教学平台、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

智慧教学平台主要是利用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共同研发的一款新型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雨课堂具有以下优势:操作简单便捷,可将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学习有机结合,以此实现对教学全过程的管理;可以全方位地掌握学员的学习动态,利用系统学习者行为数据分析,协助教员改进教学活动;方便教员与学员之间进行互动,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积极性。优质教学资源主要是指学堂在线、智慧树、好大学在线等平台,其中学堂在线是由清华大学研发的中文MOOC平台,涵盖大量优质的精品课程资源,可以实现与雨课堂的无缝对接,其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和内容与我校基本相符。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工具主要是线上答疑工具,包括微信群、QQ群和钉钉直播答疑。

(二)进行系统科学概论教学设计

我校系统科学概论课程组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学情以及网络化教学的特点,以学员为中心,注重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三位一体,关注学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语言交流等能力的培养,重新进行全流程雨课堂交互式教学设计。以线上学习资源为依托,将师生行为活动分为三个阶段,课前线上学习与目标式备课阶段、课中重难点内化与知识建构阶段、课后能力提升与评价优化阶段,如图2所示。

1.课前线上学习与目标式备课阶段

教学应以学员已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起点,因为正确地评估学员的原有水平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之一。在课前,教员可首先根据课程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目标,提供相关的线上资源(MOOC、论文等),发布学习任务,引导学员进行查漏补缺式自学;然后在添加自建学科网络课程、案例库,预习测验的基础上,抛出问题,指引学员自主探索,完成预习测试和自主讨论;最后,教员收集相关成果,聚焦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课中教学方案。

2.课中重难点内化与知识建构阶段

学员在完成基础类知识点的课前自主学习后,教员根据反馈信息,提炼课堂内容,挤掉课堂水分,进行疑难点交互式讲解,引导学员思路;解析重难知识点,针对案例划分小组,然后小组讨论解题;展示小组成果,学员进行互动式点评,教员给出总结评价;教员指导学员构建本章节知识体系,完善课程知识图谱。在课中学习阶段,依据教学内容加强研讨、案例分析、互动反馈等环节,插入即答题、投票、弹幕等进行互动,让课堂真正“动起来”。

3.课后能力提升与评价优化阶段

教员利用雨课堂及时掌握学员课后学习情况,发布语音进行针对性指导;推送课后习题、阶段性测试和大作业,对学员进行考核评价;利用微信群进行实时在线答疑、拓展交流,满足个性化学习,为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提供支撑。

雨课堂学习者行为数据表明,在重构三个阶段的教学活动后,课堂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网络教学环境下系统科学概论课程教学评价方法研究

为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遵循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的要求,系统科学概论课程组根据课程特点基于网络化教学的特征规律,本着“善假于技术、数据支撑、关注支持个体成长”的原则,构建了科学、有效的新评价体系,如图3所示。

评价体系主要由两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分别是课堂参与度、学习效果、成果展示和拓展创新,三项所占比重分别为25%、60%、15%,最后一项拓展创新是加分项。将课堂参与度一级指标细分,二级指标为到课率(5%)、在线学习时长(5%)、课堂表现(15%)。到课率和在线学习时长均可通过智慧教学平台自动记录,教员只需要汇总系统提供的数据即可,课堂表现则可通过弹幕、课堂回答、小组互动等情况综合打分。将学习效果一级指标细分,二级指标分别为学员评价(5%)、课前测试(5%)、随堂测试(10%)、理论考核(20%)和实践大作业(20%)五个方面。学员评价包括学员自评和小组互评,智慧教学平台推送问卷调查,记录评价结果;课前测试主要是在学员观看导学视频后,自主完成检测,由智慧教学平台自动记录;为方便教员及时了解学员的单元掌握情况,课程组在智慧教学平台设置随堂测试,每一个单元结束后,要求学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测验,由系统自动记录;理论考核不再局限于对概念、原理的考查,转而关注知识点的迁移运用,设置开放型题目,例如不再考查还原论和整体论的相关概念,而是设置“从中西医诊疗方式上辨析整体论和还原论的优劣”“利用系统思维方法分析当前中印关系”等类型题目,这类考题须由教员在平台手动批改;实践大作业是对学员综合能力的检验,可就现实问题采取课程大论文、论文答辩等形式开展,教员根据论文质量、答辩情况在平台记录学员成绩。成果展示主要是学员课后积极登录智慧教学平台进行课外交流,细分后的二级指标主要为小组讨论(5%)、知识图谱(5%)、资源共享(5%),均可由系统自动记录,教员辅助调整。这里的小组讨论主要是就教员抛出的问题,课后汇总梳理小组意见,形成各小组成果,在线讨论;知识图谱构建是在单元结束后,根据知识点构建思维导图等。拓展创新主要是学员通过公开发表相关论文和参加正规比赛获取加分,但是它并不算在评价体系权重内,可由学员在线提出申请,教员综合评价,主要是鼓励学员锻炼创新思维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二级评价体系的构建,课程组利用平台提供的数据,及时掌握教学效果、教学状态的变化,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有效地提升了学员的学习深度。

四、结语

网络环境下开展系统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是一个课程再造、多环节的复杂的教学改革过程,笔者所在的课程组本着“向虚拟空间要学时、向实体空间要效率”的宗旨,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优势相融合,将教学和学习理念转化为以学员/学习为中心,满足学员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多渠道多形式互动,以全面培养学员的能力素质。

目前,网络化教学改革已呈现良好势头,但在系统科学概论课程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网络化教学对教员能力素质要求更高、学员线上学习依靠被动引导、课下互动讨论成效不明显、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等。

因此,要将网络化教学实践发挥出最大效能,就应进一步加强网络化教学平台建设;加强适合研讨式、混合式等的教学环节的建设;加强开展网络化教学的师资力量培训与建设;加强网络化教学方式研究与实践;增强网络化教学改革的氛围。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宝珠,刘翠响,曾成,等.基于新工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与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4):39-41.

[2] 杨歌谣.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学评价的文献综述与展望[J].高教论坛,2019(2):64-67.

[3] 赵德刚,王琦.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材料类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探索:以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2018(13):205-206.

[4] 万昆.基于教学法-社会交互-技术的混合式教学应用[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20(2):96-104,114.

[5] 戴永辉,徐波,陈海建.人工智能对混合式教学的促进及生态链构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2):24-31.

[6] 冯博楷,杨慧刚 . 基于超星泛雅学习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实践探讨[J].大学教育,2018(6):150-152.

[责任编辑:钟 岚]

138950051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