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兆强

[摘 要]有组织科研是高校科技创新实现建制化、成体系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的重要形式,具有明显的导向性、育人性、协同性和交叉性。高校有组织科研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科研育人的有效组织模式,有助于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团结合作的协同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高校加强有组织科研,要聚焦科研范式的变革、科研选题方向与科研过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及科研评价机制的改革。

[关键词]高校;有组织科研;科研育人;组织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6-0005-04

2022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最高追求,在持续开展高水平自由探索的基础上,强化有组织科研[1]。新时代我国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比以往更加强烈,同时高校也被赋予了更大的使命与责任。有组织科研是高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推进科研育人的有效组织模式。

一、高校有组织科研的相关概况

(一)高校有组织科研提出的背景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时期,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精度正在发生显着变化,各国纷纷围绕科技创新采取有力措施。在科技史上最为着名的报告《科学:无止境的前沿》发表75周年之际,美国国家科学院2020年出版报告《无尽的前沿:科学的下一个75年》,报告将“有组织的科学研究”纳入未来科技规划布局[2]。2021年,俄罗斯政府发布的《俄罗斯长期基础科学研究计划(2021—2030)》强调,要提高科研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意义和需求度[3]。新时代以来,我国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战略高技术领域、高端产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科技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科技实力显着增强。为进一步适应新发展格局下的科学知识生产模式和技术创新规律,强化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已迫在眉睫。2022年8月,教育部正式出台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的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快变革高校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强化有组织科研[4]。至此,有组织科研作为新词汇被纳入我国高等教育的政策文件。高校要加强有组织科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与人才优势,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卡脖子”问题上下功夫。

(二)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内涵解析

自有组织科研正式出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政策文件以来,国内学者掀起了对有组织科研的研究热潮。潘玉腾认为,有组织科研更加注重研究选题和不同研究主体协同创新的有组织性[5]。薛新龙认为,为了适应新发展格局下的科学知识生产模式和技术创新规律,高校需要在现有科研管理体制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有组织科研[6]。可以看出,部分学者对高校有组织科研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基于学者对高校有组织科研的理论探讨,结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的文件,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内涵也更加清晰。高校有组织科研是指高校作为创新主体,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优势为基础,扮演好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重要角色,在遵循科学研究活动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成体系、建制化模式组织科技创新活动,主动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科技攻关任务,在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国家战略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上实现重大突破,进一步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衔接,更高质量助力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建设。

(三)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具体特征

1.导向性。高校传统的科研组织模式多是以院系为基本单元、以学科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由探索型科学研究,这种科研组织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学科的发展,高校在基础研究方面优势明显。但不可否认的是,高校科技创新仍存在有组织体系化布局不够合理、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不够等问题。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就是要在持续开展高水平自由探索研究的基础上强化有组织科研,以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上取得新的突破,具有导向性特征。

2.育人性。当前,我国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领域和高端产业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但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育种和脑科学等前沿领域还有提升空间。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就是要瞄准事关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进行攻关突破,在潜移默化中起到育人作用。

3.协同性。战略科技攻关任务的完成,往往需要不同的创新主体协同发挥作用。高校在科技创新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就是要将高校作为创新主体,与政府、企业及科研机构等外部组织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形成长期稳定的协同关系,发挥多主体协同优势,集智攻关,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以及高科技战略领域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4.交叉性。当前,重大科学技术的突破、重大科学研究的发现以及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往往不是单个创新主体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跨学科、跨机构的力量整合,通过组建跨部门多学科交叉科研团队,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以高效的交叉融合机制形成新的科研攻关合力。由此可看出,高校有组织科研具有明显的交叉性。

二、高校有组织科研的价值及意义

(一)高校有组织科研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最高目标,有助于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

高校有组织科研的作用在于解决高校科技创新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不足和服务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及紧迫需求不足等问题。高校在基础研究方面有着显着优势,而基础研究又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支撑。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就是要以高校作为重要的创新力量,发挥其优势,强化高校对国家战略需求的支撑力度,使高校真正成为国家创新的“蓄水池”和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中坚力量。高校师生在参与有组织科研的过程中,能够亲身体会和感受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促进作用,能够在实际行动中提升思想觉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

(二)高校有组织科研注重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问题,有助于培养师生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

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但有一些方面还有待提升。有组织科研注重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也就是“卡脖子”技术的问题。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就是要明确科研的主攻方向,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实现国家战略急需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若想实现科技创新“从0到1”的突破,必须加强基础研究,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想法并认真实验求证。高校有组织科研瞄准的是国家战略急需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师生在参与有组织科研的过程中,要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敢于想前人没想过的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师生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

(三)高校有组织科研着重于创新体系建设,有助于培养师生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当前,高校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组织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影响了高校进一步发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潜力[6]。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必须从政策制定、制度执行和科研评价等多个维度全面加强高校的创新体系建设,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优势为基础,明确有组织科研主攻方向,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由于高校有组织科研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承担的项目具有周期长、风险大和难度高等特点,这对参与有组织科研的师生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参与有组织科研,一方面能够使师生认识到战略急需科研项目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能够勉励师生勤奋钻研,勇于探索,攻坚克难,具备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四)高校有组织科研注重学科协同攻关,有助于培养师生团结合作精神

高校学科发展较为健全,在基础研究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开展有组织科研,就是要发挥高校研究基础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作用。随着科技创新向纵深发展,重大科研项目的开展、重大科学规律的发现和重大科技成果的产出,不是靠单个研究力量实现的,更多的是依靠多个创新主体的集智攻关和团结协作完成的,这是取胜的关键。高校有组织科研不能“闭门造车”,而是既要靠任务来驱动,又要靠团队协作来完成[7]。高校有组织科研,就是以高校作为主体,对外联合其他科研攻关力量,对内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跨主体、跨学科、跨团队,集中力量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师生在参与有组织科研过程中,能够切身感受到研究团队的凝聚力、创造力,能够在科研进程中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共同致力于完成科研任务,这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五)高校有组织科研聚焦真问题和真研究问题,有助于培养师生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高校有组织科研是针对高校科技创新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不足而提出来的,这就要求高校有组织科研明确科研的主攻方向。高校有组织科研,就是要兼顾自由探索型科研和任务导向型科研,在持续开展高水平自由探索研究的基础上,以国家战略目标为导向,聚焦真问题和真研究问题。师生参与高校有组织科研,能够实实在在感受到科研的“有用性”和科研的严谨性,在科研过程中养成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三、高校加强有组织科研的具体路径

(一)有组织科研要聚焦科研范式的变革

高校传统的科研组织模式以学院或系为单位,学科导向性较强,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科发展。以学科为导向的科研组织模式在一定时期内有效促进了高校学科体系的发展,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引领性的科研成果。但是随着知识生产和学科发展步入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以往的科研组织模式在应对“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难度大、见效慢”的国家战略性科学计划与工程项目时,难以汇聚优势力量进而形成科技攻关的合力,难以实现前沿科技领域创新和解决复杂的重大科学问题。高校有组织科研能够打破传统的科研组织模式,任务导向性较强,主要目标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一方面要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加大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力度,突破现有学科思维约束,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明确有组织科研的主攻方向,开展从基础到应用的贯通式研究;另一方面要积极联合多个创新主体参与领域内国家技术创新,深度参与国家战略性科技工程项目,在参与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有组织科研要聚焦科研选题方向与科研过程

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也是原创性基础研究的首要问题和关键环节。高校有组织科研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并不是要否定以往的自由探索型科研,而是要在持续开展高水平自由探索型科研的基础上,强化有组织的基础研究。高校要明确有组织科研的主攻方向,就必须注重科研选题。基础研究的选题需要结合科学目标、实现可能以及研究积累等多个要素,其选题过程更需要加强组织性。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要明确有组织科研的主攻方向,不能单兵作战,而是要集结领域内的专家学者、科研工作者以及企业研发者等多个主体,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凝练前沿科学问题,让选题更具价值,为有组织科研提供研究方向。高校在明确有组织科研的选题方向后,更要注重有组织科研的过程,要主动谋划研究任务和主动服务应用需求,积极承担国家战略性科学计划与工程项目。

(三)有组织科研要聚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到底是要靠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在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的基础上推进高质量人才培养,仍然是高校有组织科研不可忽视的重要目标。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就是要通过有组织的科研推进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就是要通过科教融合、产教协同培育高质量创新人才;就是要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和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进一步丰富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的人才资源。

(四)有组织科研要聚焦科研评价机制的改革

在以往的科研评价中,部分高校重项目立项、轻过程考核,重论文数量、轻标志性成果产出,重第一完成人贡献、轻团队成员贡献,没有建立合作共享成果的评价机制。高校有组织科研面向的是基础前沿领域、国家急需和长远需求以及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科研进程较慢,科研风险较高。有组织科研的评价机制要有利于团队协同攻关和调动科研人员参与有组织科研的积极性。在科研评价制度改革中,要坚持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在项目评价上要对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的科技项目进行分类评价。高校要建立以创新成果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研绩效评价制度,适当延长有组织科研的考核周期。要注重科研人员的贡献度与参与度,对于参与有组织科研的人员所产出的不同形式的研究成果,应当形成相应的认定机制,摒弃“一刀切”做法,不能打击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既要注重对科研成果的考核,又要注重对科研过程的考核,科学合理评价科研人员在有组织科研中的贡献度。

四、结语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必须重视高校有组织科研,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高校加强有组织科研,既能够促进高校科技创新的变革与发展,又能够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与人才培养质量,还能够更高质量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EB/OL].(2022-08-29)[2023-03-02].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208/t20220829_65

6091.html.

[2] 潘教峰,鲁晓,王光辉.科学研究模式变迁:有组织的基础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12):1395-1403.

[3] 贾晓琪.俄罗斯发布2030年前基础研究计划[EB/OL].(2021-05-21)[2023-03-02].http://www.casisd.cn/zkcg/ydkb/kjzcyzxkb/kjzczxkb2021/zczxkb202103

/202105/t20210521_6036090.html.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EB/OL].(2022-08-29)[2022-03-02].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208/t20220829

_656091.html.

[5] 潘玉腾.高校实施有组织科研的问题解构与路径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2022(Z3):12-14.

[6] 薛新龙.高校“有组织科研”要用好“三把钥匙”[N].光明日报,2022-09-20(14).

[7] 刘博超.“有组织科研”对高校意味着什幺[N].光明日报,2022-09-20(14).

[责任编辑:苏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