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赟星 陈君兰 郑书鍫

[摘 要]导学关系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生群体的差异性变大,导学关系呈现多元化。在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下,导学关系存在一些问题,引起了多方关注。文章跟踪调查了某基础研究学科改变原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实施轮转培养、双向选择确定导师的制度,促进导学关系良好发展的情况。经分析,该制度的实施增进了导学双方的了解,增强了导师对学生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影响,有利于减少师生矛盾,促进构建和谐导学关系,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导学关系;轮转培养;研究生培养;问卷调查;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1-0081-04

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力量。导学关系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接因素之一。研究生与导师之间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升育人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师生关系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可以说,进一步深入思考导学矛盾,剖析影响导学关系的原因,妥善化解导学矛盾,破解导学关系难题,建构良好的导学关系,最终实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价值。

根据当前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学生往往根据学校影响力、专业排名、网上查找到的导师介绍等信息选择导师。考生与导师通常仅通过面试等短暂的接触,确定导学关系。学生鲜有机会较为深入地了解即将开展的研究内容、实验室氛围、课题组学生和导师的情况等,导师也难以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这种彼此之间未经过充分了解而确定的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给导学矛盾埋下了隐患。

相互之间的充分了解、自愿双向选择是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为进一步改善导学关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上海某“双一流”高校的基础研究学科自2020年开始,尝试探索学生在报考阶段不选择导师,在入校后的一个半学期内,经过多课题组轮转培养,在师生双方相互了解、自愿选择的情况下,确定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的模式。该模式实施至今已有3年时间,有近100名研究生、30余位导师在教学中采用了轮转培养、双向选择确定导师的培养方式。为研究这种改革探索的实施成效,尤其是关注轮转培养制度对导学关系的影响情况,课题组针对某基础研究学科师生进行了调研与分析。

一、调研思路和内容

导学关系,即导师和研究生在教学、科研等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一种非单一、双向的师生关系,这是建立在学术逻辑上的教育关系。研究导学关系需要重点抓住导师和学生这两大主体,注重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联系,分析影响导学关系的因素,进而发挥这些因素的作用,促使导学关系向和谐健康方向发展。

调研内容的设计从影响导学关系的因素思考,以同类比较分析为设计方法,采用封闭式和开放式相结合的形式,面向导学关系的两大主体——导师和研究生,分别设计了问卷,学生问卷中又区分了参加过轮转的学生和没有机会参加轮转的学生。

导学关系本质是师生在教育活动中产生的人际关系。影响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因素主要来自教育活动本身和师生个人。基于此,课题组围绕教育活动内容和师生个人因素设计问卷内容。除了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教育活动内容还包含学习(指导)内容、学术交流时间等。有关师生个人因素的问卷调查包含间接和直接两种形式,前者包括在师生双向选择确定导师过程中不同因素的作用,以及导师通过不同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后者为直接收集师生对轮转制度的评价或轮转意愿。

二、调研结果和分析

问卷分别面向导师、参加过轮转的学生和没有机会参加轮转的学生发放,得到学生问卷有效样本数150份,其中参加过轮转的学生样本数107份,没有机会参加轮转的学生样本数43份;导师问卷有效样本数33份。

(一)整体情况和分析

在导师和参加过轮转的学生的问卷中同时设置了三项问题:轮转对导学关系的影响评价、对轮转培养制度的总体评价、轮转培养制度是否有必要实施。针对没有机会参加轮转的学生,主要调查他们参加轮转培养的意愿以及原因。

参加过轮转的学生中,有近60%的学生认为“轮转有利于促进导学关系”;近75%的学生对目前的轮转培养制度持满意或基本满意态度,其中选择“基本满意”的为49.53%,课题组对选择“基本满意”的学生做了原因跟进调查后发现,他们认为轮转师生双方信息及时公开更新、轮转制度的严格遵守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对于轮转培养制度是否有必要实施这个问题,超过7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轮转。

课题组调查了没有机会参加轮转的学生对于参加轮转的意愿及原因。结果显示,超过81%的学生希望参加,“了解不同的研究方向”“了解自己适合什幺方向”“挖掘自己的兴趣点”“了解实验室”“增强师生双方的了解”“给予试错机会”是学生关于愿意参加轮转的关键词。从这些可以看出,没有机会参加轮转的学生比较希望通过参加轮转培养,增强对不同实验室研究内容、导师个人等方面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寻找与个人兴趣相符合的实验室和导师。

导师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导师认为有必要开展轮转,对目前轮转培养制度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导师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比例均为54.44%,超一半的导师认可和接受目前的轮转培养制度。选择“基本满意”的导师认为,轮转培养制度需要对轮转机制,如保证不同轮次的学生有相同的选择机会、轮转时间与学生课程时间的分配等方面进行进一步优化。在关于轮转培养制度对导学关系影响的调查中,出现了导师的想法与学生不一致的情况,42.42%的导师认为轮转有利于促进导学关系。他们认为轮转培养增强了师生的互相了解,有利于选择更适合的学生,减少后续培养中产生摩擦和矛盾的可能性。54%的导师认为没有影响,选择该选项的教师带教年限主要集中在0~3年,时间比较短,他们带教的学生基本参加了轮转,师生的合作是经过轮转的匹配和筛选而确定的,加之没有带教过未参加轮转的学生,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导师认为轮转对导学关系没有影响。

从整体上看,师生比较认可和接受轮转培养制度,普遍认为有实施轮转培养的必要,尤其是学生认为轮转培养制度对导学关系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由于该培养模式实施时间较短,尚处于探索阶段,具体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二)具体因素分析

1. 导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

导师的治学态度、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问卷中设计了五级量表以调查学生(包括参加过轮转与没有机会参加轮转的学生)关于导师在理想信念、学术兴趣、科研能力、治学态度、学术规范、职业规划、为人处事等方面对自身影响的评价。

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导师在学术兴趣、科研能力、治学态度和学术规范、理想信念、为人处事方面对自己的影响较大。课题组进一步对比分析参加过轮转与没有机会参加轮转的学生数据发现,在上述内容的影响程度方面,参加过轮转的学生选择“很大”选项的人数要多于没有机会参加轮转的学生人数,尤其是在为人处事、学术兴趣、理想信念方面尤为突出。参加过轮转的学生选择“导师影响很大”的比例超出没有机会参加轮转学生的12%,选择“理想信念方面的影响”的比例也比没有机会参加轮转的学生要高出近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导师的个人魅力对轮转学生的影响显着提升,导师言传身教作用更加明显。当然,这也给导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导师需要强化立德树人的责任意识,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传递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身体力行为学生做表率,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2. 师生之间互相了解的程度

导学关系作为人际关系的一种,遵循一般的人际关系规律,受到导师和研究生个体差异与主观需求的影响。导师和研究生因为交流不畅、彼此了解不多等原因,导致双方需求不匹配,这是师生之间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师生也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参加过轮转的学生选择导师时看重的因素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导师的师德师风、导师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实验室人员关系的融洽程度。没有机会参加轮转的学生选择导师时看重的因素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导师的师德师风、导师的学术水平、导师的指导能力。导师选择学生时最看重的因素是学生的道德品质,其次是学习态度、性格与处事方式。影响师生互选的首要因素均是对方的品德,所谓“日久见人心”,想了解对方的品德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交往,这样才能根据自身的需求做出选择。师生想要深入了解对方的内容主要是非学术领域的,如个人性格、道德品质等。调查中还发现,导师与参加过轮转的学生、没有机会参加轮转的学生在学术上交流的时长几乎没有差异。相较于学术内容本身的交流,师生更关注主观的个人因素。

在轮转培养制度下,师生之间合作关系的达成是基于师生互相了解、互相认同后,双向选择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导师和学生相互“匹配”,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选择,一开始就建立了与对方的信任,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加流畅。从整体结果来看,对于轮转后师生间建立的合作关系,双方都是比较满意的,师生较为深入的互相了解促使导学关系趋向和谐。

(三)调研总结

经过对基础研究学科实施3年的轮转培养制度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相比通过面试短暂接触确定导师的方式,这种培养模式是良好导学关系构建的助推剂,有利于对研究生的培养。从人际关系角度来看,轮转培养制度通过增强师生交流和双方的了解,强化彼此的情感交流,以双向选择的方式,推进良好导学关系的建立。从立德树人目标来看,通过轮转培养制度的实施,既有利于推动学生以师为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有利于推动导师立德修身、言传身教,这正是良好导学关系发挥作用的重要体现。

此外,轮转培养制度不仅有助于良好导学关系的形成,而且在增进朋辈交流沟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课题组通过问卷还了解了学生获取导师信息的渠道,没有机会参加轮转的学生信息来源位列前三的分别是院系官网介绍、招生目录、教师推荐;参加过轮转的学生信息来源位居首位的也是院系官网介绍,但是向师兄师姐咨询和向同年级同学咨询位列第二、三位,与未参加轮转学生的情况具有明显的差异。

三、优化轮转培养制度,促进导学关系和谐发展的措施

目前,轮转培养制度尚处在探索阶段。根据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不足,结合调研中师生反映的问题,课题组发现该制度还有进一步优化、提升的空间,以更好地发挥改善导学关系、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作用。

第一,加强对轮转培养制度目的和作用的宣传。轮转培养制度实施的目的,一是为师生双方提供深入了解的机会,为构建良好的导学关系打好基础;二是开阔学生的科研视野,选择自己感兴趣且适合的研究方向,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在实际实施中,尚存在“虚假轮转”的情况。师生在第一次轮转就互相选择对方,但碍于轮转规则,第二次轮转时,导师把学生挂名在其他课题组,学生实际仍在该导师所在的课题组学习,如此学生就错失了了解其他课题组研究内容、拓宽眼界、增长见识的机会,对学生和导师来讲都是一种损失,对其他师生而言也有失公平。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师生对轮转培养制度实施的目的认识不到位,应当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教育,转变师生思想观念,对未遵循轮转培养制度规则的师生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第二,注重对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轮转中,存在“脚踏多条船”或“毁约”的现象,经过几轮轮转后,导师确定了意向学生,并且询问学生意见,学生表示愿意到该导师所在的课题组进行学习,依据轮转规则导师应拒绝其他学生的申请。但会出现学生突然反悔的情况,这就让导师处于被动局面,影响导师在以后轮转过程中的态度或处理问题的方式,长此以往会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影响轮转培养制度的实施效果。

第三,公开并及时更新轮转信息。调研中,学生反映最集中的问题是课题组轮转信息公开工作存在不足,缺乏正在或即将轮转的学生信息。公开和及时更新信息既可以避免出现学生“扎堆”联系课题组的情况,又可以便于导师了解学生轮转情况,综合考虑对学生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操作中要保护师生隐私。

四、总结

研究生轮转培养制度作为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一种探索,从实施效果来看,利大于弊,有助于在师生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建立信任、和谐、健康、稳定的导学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从实施情况来看,要充分发挥该制度的作用,就需要从顶层设计和制度执行上再下功夫,通过从整体层面优化制度内容、建立严格的执行体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等,加强对师生双方的教育和引导,让研究生轮转培养制度的优势进一步得以发挥,不断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 陈武元,阮慷.导学关系的和谐建构研究:基于互惠利他理论的导学匹配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73(1):109-117.

[2] 赵铭.如何构建良好的导学关系[J].中国研究生,2021(12):63-65.

[3] 麻超,曲美艳,王瑞.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高校研究生导学关系的审视与构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6):29-34.

[4] 黄思扬,潘明,刘丹丹,等.“双一流”大学建设中研究生轮转培养制度的探究[J].科技视界,2020(32):129-130.

[5] 李娜,杨海宁,王强,等.“导学关系”下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7):132-133.

[6] 张驰,刘海骅,练宸希,等.人本主义视角下和谐导学关系的重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9(7):107-111.

[7] 李礼.社交网络视阈下研究生导学关系满意度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8(12):27-29.

[8] 王文文,郭宁,王扬.硕士研究生导学关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6):76-82.

[9] 杨晨,张佳瑞,李艳红,等.多元化交叉学科教育全方位提高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5):789-792.

[10] 王海林,卢小慧.导师与研究生导学关系文献研究综述[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18(6):60-63.

[11] 周鲜华,刘娜,韩颖.基于“导学关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56-58.

[责任编辑:苏祎颖]

[收稿时间]2023-06-05

[基金项目]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人文和思政调研课题(SYSZ2211)。

[作者简介]罗赟星(1981—),女,辽宁人,博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