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吉响

我开书店30年了。我的书店是我生命的舞台所在。

很早的时候,很多的时候,我都是第一个到达书店的。钥匙轻轻一拨,“咔嚓”一声,门口的铁将军应声而开。接着,我三步并两步走向柜台,放好备用的零钞,准备迎接第一个读者的到来。

此时,店堂里静谧、素雅、丰盈,面对着高高低低、重重叠叠、参差错落、蜿蜒逶迤、一排排摆满书架的图书长龙,我常常感到,那是一个璀璨如海的深邃世界,每时每刻都耀动着五颜六色的光芒,涌动着蓬勃向上的生命。

书店是一个藏满故事的空间 。

读书,让不同际遇、不同境况的人们,从四面八方会聚到了这里,一起求知,一起思考,感悟、碰撞、沉淀、升华,激荡出心灵的火花,实现精神的飞翔。

书店,总有人和书、书和人、人和人之间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 。书里,总有各色各式的人物,演绎着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方发生的不同故事,讲述着各自的人生。

春夏秋冬,日出日落;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聚聚散散,来来去去;你唱欢歌,她道离愁;轮番上演,周而复始 。

多少寒暑冷暖,多少酸甜苦辣,构成了一部部别有味道的影视剧走进书里,和最真实的自己邂逅;沉入店中,与最靓丽的自己握手。

我的书店有一位小读者刘一昂,干瘦干瘦的,小小的脑袋上架着一副大大的眼镜。从7岁上一年级起,就开始到我的书店“蹭”书看,如今他已升入了高中,仍然来寻书看书。

我的书店曾几经搬迁,他也几经辗转,像一条小尾巴一样,“粘”着书店跟着跑,弯弯绕绕,兜兜转转,至今已整整10年了。每逢周六、周日,他和姥爷总会不急不慢地赶到这里。身材单薄的他,到了书店以后,总是静静地兀立在儿童图书专架前,默默地翻阅着一本又一本的图书;偶尔看着看着,嘴里还发出几声咯咯咯的笑声。他最初是看卡通书,看童话书,后来慢慢地开始看儿童文学书,不过,卡通书一直是他的最爱。

刘一昂是耿万藏大爷的外孙子。爷孙俩形影不离,每每出行,刘一昂就稳稳地坐在姥爷的三轮车上,去这个小城里的找到各家书店游逛,寻找着合乎心思的书。过去,这个小城大大小小的书店星罗棋布,曾高达几十家。耿大爷脚蹬那小小的三轮车,载着他,穿街过巷,这个书店转转,那个书店逛逛。

随着年龄增长,刘一昂看的书越来越多,知识面也越来越广,渐渐成了各家书店的老熟人了。可能是由于我的书店图书品种多,新书到得早,更能满足他的口味吧,他就很少去别家书店了,很多的时候,是径直来到我店,大把大把的时间,流连消磨在这里。

今年,耿大爷70岁了,人力三轮车已换成电动三轮车。刘一昂也长成大小伙子了,高高的个子,都蹿过老人了,然而不变的是,他依旧是安安静静地坐在车里,照常赶到这里“蹭”书看。每每刘一昂在店内看书的时候,耿大爷的车就停放在店外的斑驳树荫下,默默等候着。

为什幺耿大爷如此执着地送孩子来店看书呢?曾有人问他:常常这幺送,太麻烦了吧。耿大爷虽然文化不高,但他却说:书店是文化场所,是孩子应该去的地方,阅读是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前年,耿大爷不幸患了脑血栓,我特地赶到他家去探望。十年,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爷俩儿十年如一日坚持着,不仅是对书店的信任,更显示出一个孩子孜孜以求、追求知识的优良品质 。每次看到刘一昂的时候,我总是尽力地帮助他,呵护他,尽可能地提供便利,让他毫无顾忌地选书看书,任其尽情地吮吸着知识的甘甜,在书香浸润中成长。每每他离去的时候,总是笑咪咪的,脸上充满了阳光的明媚,几分羞涩又几分从容,一副十分留恋的样子——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应该就是这个模样吧 。

这些年,数不清的读者和我的书店已结下了深深的感情。常常有家长动情地对我说:“我的孩子是读着科技书店的书长起来的”,“我的儿子是伴着科技书店长大的,我的孙子也在读科技书店的书”……正是在这口口相传、不胫而走之中,无数的读者结识了我的书店,熟悉了我的书店,渐渐成为了这里的常客。心有灵犀,乐此不疲。书香种子的根,开始慢慢植藏在小小心窝里,融进于文化血脉之中,成为人们共同的乡愁记忆。

善待读者,尊重读者,是书店的本分、更是职责。遇见腿脚不方便的读者看书,我会悄悄送上一个小凳;碰上老态龙钟的长者,我会慢慢地搀扶着走向书架; 对眼睛不好的读者,我会递上老花眼镜;读者索求不到的书,我会留下他的电话,帮他寻得;读者的自行车出了故障,我也会主动走上前去帮助一把……一滴一点的长期积淀,培育了我的书店,赢得了读者的信任。

这些年来,我的书店尽管没有什幺热闹喧嚣的促销,没有什幺炫目多彩的广告装饰,朴实的像一本普普通通的平装书,素面朝天,清清爽爽,不饰张扬,无声无息地躺在那里。但那难以阻挡的幽幽书香,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却深深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

书店形成一定规模的时候,通道狭窄,一个书架挨着一个书架,人挤来挤去,令人感到压抑、疲倦,我就多次设计、移挪、调整书架,留出适当的空间。边角处我会添把椅子,累了,读者可小憩一下;柜台前,有时人满为患,争相交款结账,我就适当地增大了空间,让读者尽快离去,力所能及地让顾客享受购书的快乐。

我的书店大度包容,读者想待多久就待多久,没有人嫌弃,也没有人干扰,看书选书就像回到温馨的家里一样,可以舒舒服服、不急不慢地尽情浏览。闲暇时候,见到了顾客,我会主动点头示意,或莞尔一笑,打个招呼,或自然而然地闲聊几句,交流一下书的资讯。当然,我的所作所为并不仅仅是为了销售,而是架起和读者真情实感的通道。书店经营,重在心灵沟通,心扉敞开,让读者心领神会,得到真正的满足。小小厅堂里,经营者一举一动,绝非小事,一举手,一投足,一声问候,一个眼色,一句回告,一颦一笑,都在传递着书店的信息,诉说着服务的味道,展示着你的真情。正是一些普普通通、微不足道的细节,构成了我的书店厚重的内涵,牵紧了读者的手,留住了读者的心,使大家愿意到我的书店走一走,看一看,成为我的朋友、我的知己。他们有了烦恼,我会帮忙排解;他们有了困难,我能伸手助力;他们一段时间不来书店了,我会惦记。那些曾经买过我店图书的读者,那些曾经随便转转我店的读者,那些记得住名字、或记不清名字的读者,常常闪动在我的心头。

我的书店曾有一位年长的读者,叫赵东海。20世纪90年代末期,常常到我店看一看,转一转,偶尔也会买上一两本书。后来,我得知,他原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外地任教,退休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一次,他弱弱地对我说,能否给他找一套《汉语大词典》。此时,《汉语大词典》已出版多年,是1990年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的,十六开,精装,全套共13册,定价1465元。后来,经过我的多方寻觅,终于将《汉语大词典》采购回来。当我电话里告知他时,他喜出望外,激动之情难以言表。第二天,他满面春风地来到我店,连连说谢谢,谢谢。一套《汉语大词典》又重又沉,我小心翼翼地捆扎成两包,帮他搬上自行车,一左一右挎在后座上,他嘴里还喃喃地说:盼望多少年,我想买这套书。刚刚出版时,没有钱买不起; 现在退休了,有了钱,却买不到了。这次,你们可给我解决了大难题。而今,这位老先生已经过世了,每每走到词典图书专柜前,我还总会想起这位老人,想起他取走一套词典时,那依依惜别时的情景。

读者是书店的衣食父母,读者是书店最美的风景。因为读者,书赋予了更新更强的生命力,书店才呈现鲜活、生动的状态,实现知识应有的价值。我曾自撰一副对联,表达书店与读者休戚相连、同生共荣之情:

老店情长,谢众读者多年深深厚爱 ;

满屋书香,盼新朋友不断殷殷关照 。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相信,一个当年的读者,在自己晚年的时候,依然记起自己到过一个书店的情景,依然记起曾经买过的那本书,依然记起那个书店经营者,应该是十分甜蜜的事情,因为这是历史的留影、是岁月的回响,更是一家书店值得珍藏的记忆与慰藉……

我们小城有一家知名社区网站——大话辛集。该网站紧跟社会,直面现实,一些网友曾在这个平台上晒出在我店度过的美好时光 :

网友“临水问樵”说:“我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大部分的零花钱都交给了科技书店。那时候,小女孩们去‘河北一集’买衣服,买头花,我就托辞帮她们看车子,一头扎进科技书店,一待就是一晌。那时候花十块钱就是巨款啊,呵呵,我用三块五块十块八块,陆陆续续从科技书店搬回了大大小小的书。等到攒够十六块钱,买回那本岳麓书社出版的《红楼梦》时,着实兴奋了好些时候。看到喜欢的丛书,一下子买不起一套,就一本一本的慢慢凑。那套中外诗歌十二本,分三个月才凑齐。十六七岁时,每个月都会买一期《读者》,老板每个月给我留一本,去晚了也会有。后来,为了凑齐一套北师大出版的古诗词,去了好多次。那时候有工作了,才有能力啃大部头的书了。每次搬回精装大部头的书时,那种成就感,呵呵,痛快无比。我规整了床头的书,百分之九十是科技书店的。”

网友“和五气”说 :“激动啊,科技书店是伴随我成长的难忘之地啊。从文化馆那儿开张起,基本是小时候每月必去的地方。离家快20年了,仍然怀念。记得当时的新华书店主要卖教辅书,其他书报摊净是些快餐读物,很难找到内容丰富、品位高雅的好书,科技书店是个异数。一看架上的书目就知道是爱书之人经营的,进货是经过用心挑选的,文学、社科、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外面世界的窗口。至今老家书柜里的藏书,很多都是在科技书店收集的。还记得那时买书的时候,老板经常会对架上的书随口进行点评推荐,显然都是自己读过的,在迄今为止的书店经营者里,都是不多见的。后来我在河北省遇到过两家爱书人开的书店,一家是石家庄的德馨书屋、一家张家口的京津书店,但规模就没有科技书店这幺大了。”

“临水问樵”“和五气”到底是哪位读者呢?何时曾来我店买书,现在状况如何…… 至今我依然不知道两位同学的任何信息。但我相信,是书香把我和他、我和读者们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30年了,尽管我每天都在这里出出进进,来来往往,但是,有时我依然会久久地伫立书店门口,端详、审视、洞察,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地打量着书店的一切,这里的一点一滴、分分毫毫的微妙变化,都难以逃脱我的眼睛。

书的品质是一家书店灵魂所在,书架上码列的书正是经营者个人魅力的展现,所散发的气场应该是撩拨读者的胃口的。很长时间,进书选书都是我亲历亲为,每一本书,都沾有我的手泽,留有我的希冀,浸润着我深深的爱恋,寄托着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大到几千元的皇皇巨着,小到薄薄几页的小册子,成百成千的书,是我沙里淘金、精挑细选而来。

我熟悉这里的一切,那本书放在哪架哪格,哪个犄角旮旯儿,都一一镶嵌在我的心坎里,像熟识的老朋友。我喜欢那浓浓书香包围全身的感觉,有袅袅荡荡书香的萦绕,我的心是平静的、随意的、快乐的。

我喜欢站在书架间,漫无目的的踱步、浏览,随兴所至,用手轻轻触动书架,摩挲着凹凸不平的书脊,偶尔从中抽出一本,缓缓地,一页一页地轻轻翻阅——指尖在薄薄的纸页上滑动,鼻子吮吸着淡淡的墨香,此时此刻,仿佛是一股暖流,一下子涌满了全身。

静静安放的图书是有生命的,当我踯躅其间时,仿佛看到一本本书在活蹦乱跳,有的在探着脑袋,有的在频频招手;仿佛听到一本本书在喁喁私语,如窗外蝉鸣,嘤嘤沥沥,如小河流水,叮叮咚咚……我和书、书和我已经达到融合一体的意境!不是真正沉下心来,爱书爱到极点的人,当然是无法感知的。

置身其间,暖暖的、甜甜的,如同满满的幸福围拢着,此时此刻,我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任凭书香喷涌横溢,淋漓尽致地飘荡四散,心里美极了!

一本图书,一个文明小世界;一架图书,一个宽广大宇宙。高高低低的书架,参差有致,连接起小小书店和当地千丝万缕的生活。

哲人歌德曾说:“人类的遗产总是要跪在地上来接受的。”真的,我是带着至诚至信的虔意,毕恭毕敬地打量着一册册默语无声的图书——人类高山仰止的遗产,就应该以最庄重的方式顶礼膜拜吧!

正是怀着一颗对文化的敬畏之心,我的书店不急不躁、稳健地走到了今天。

书店最令我难忘的时刻,是一个个读者伫读入迷时的情景:有的席地而坐,有的倚窗而站,有的依偎楼梯,有的抱着小说啧啧入迷,有的捧着散文静静沉思,有的盯着故事淡淡微笑,一一展示出婀娜多姿的神情:呢喃、低语、默想、沉思,专注、淡定、优雅……飘动摇曳,光彩照人,释放出读书人别有味道的美丽,成为一道特别的风景,如春天枝头上的簇簇花蕾,姹紫嫣红。

多少年了,我的书店的读者,一双双兴奋眼神里写着追寻、机灵中透着探求,常常定格在我深深记忆之中,挥之不去。我常常想起,自己小时候无书可看的情景;想起十年动乱时期,一本本精美的图书投入熊熊大火焚烧的情景;想起改革开放前夜文化荒芜,读者通宵达旦排队挑灯购买图书的情景;想起青春男女把《辞海》当作爱情信物的情景……

书店是城市的脸面,昭示着一个地方的品位,影响着生活的走向。什幺样的人光顾什幺样的书店,什幺样的人成就什幺样的书店。如同一个人读什幺书,一个地方的书店销售什幺书,就能看出那里的文化水平和经济状况。

一个多元化的城市,书店里的书应该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一本书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家书店蕴含着无数家庭的生存机遇。充盈书香的城市是值得一个文化人长期居住一辈子的。

还记得我因自小爱读书、爱买书,童年时代,我就有了开书店的梦想。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愿望越发强烈,多少次啊多少次,我曾经祈盼,什幺时候自己能开一家书店,一边开着书店,一边读着书,干着自己想干的事,过上一种简单而充实的日子,那该有多美好啊!

忽如一夜春风来——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大潮,1988年,国家出台了图书零售业放开的政策 ,给民营书店带来了破土萌芽的生机。

1989年,我那沉在心底的书店梦想,静悄悄、静悄悄,从一爿斗室生根发芽了!

从此,在冀中平原上一个农村小城,我那遥不可及的梦想一步步、一年年照进了现实。

凭借两千元的原始资本,我租赁了一爿橱窗,创办了一个小小书屋。书屋逼仄、昏暗、简陋,容纳不下一张桌子。人蜗居一隅,只能侧起身子,憋屈挪动,整个书屋简陋、清冷,一副窘态,令人唏嘘,不成体统。

2005年,我的书屋已经变成了巍巍书店大楼,挺拔、雄伟、宽阔,气宇轩昂,高高矗立在闹市中心。这是我自筹巨资购置的,800平方米,现已是我的不动产。三层营业大厅,5万余种图书,装满两百余个书架。整个店堂幽雅明亮,异彩纷呈,多而不乱,厚重悠远。倚墙而立的满架图书气势非凡,蔚为壮观。中央平台上的图书错落有致,高雅整洁。空中悬挂的导购牌灿然亮丽,分门别类地显示着行行业业,清晰醒目。读者选书一目了然,简捷方便。书店员工彬彬有礼,以诚待客。

书是文化的种子,时光是催生土壤。经过多年的洗礼,我的书店已成为当地站得住、行得稳、走得远的品牌书店,以其特有的芬芳、淡淡的雅墨,默默地温暖着小城,播撒一方书香……

30年了,三十而立。

今天,我的书店迎风沐雨,正茁壮地舒枝展叶,耸绿吐翠,一寸又一寸、一轮又一轮,慢慢长高变大了 ……

作者系河北省辛集市科技书店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