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文文

听到《流浪地球电影改编绘本》这本书名时,笔者心中就存在一个谜团,电影《流浪地球》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场景复杂,如何能改编成一本适合儿童阅读的绘本呢?当我打开这本书时,巧妙的故事编写和兼有恢宏和细致的吸引着我的好奇心。

先看故事篇。人们起先幸福地生活在地球上,生活在太阳系这个家。随着时间的推进,第一个波折出现了,科学家们发现太阳将可能吞没地球,于是,人类选择了带着地球一起去寻找希望。

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一万台行星发动机,利用石头作为原料,通过核聚变为地球提供推动能源。在流浪的途中,借助太阳系中质量最大的行星木星,利用引力弹弓效应为地球提供推力。然而,在这个阶段第二个波折出现了,木星并未如理论预期的那样使地球加速,而是捕获了地球,其强大的引力造成地球表面上超过一半的行星发动机出现异常。人类该怎幺办呢?他们选择重启发动机。接着,第三个波折出现了。即便成功重启发动机,人类仍然无法阻止地球被木星捕获。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陪伴和爱发挥作用了。哥哥刘启对妹妹的爱和陪伴,也让哥哥回忆起爸爸曾经陪伴他时讲述的有关木星的故事。对父亲的回忆,启发他获得了灵感——通过点燃木星产生强大推力,将地球推离木星。第四个波折是,点燃计划并未成功。正在领航者空间站工作的刘培强(刘启的爸爸)因为爱,做出了一个选择:驾驶着载有燃料的空间站冲向木星,点燃木星,成功使得地球逃离木星,继续流浪的航程……

再看插画篇。故事绘本的点睛之笔当在“绘”。《流浪地球电影改编绘本》的插画出自俄罗斯的一位建筑师之手,他曾荣获俄罗斯建筑与工程科学院毕业设计金奖。插画未来科幻感十足,场景恢宏,立体层次明显,保证了细节的精致考究。不论是地球表面冰雪覆盖的萧瑟,地下城的灯火辉煌,还是受到木星吸引后地面上的地动山摇,无不从宏观和细节上通过绘画得到完美的展现。本书的每一页插画都值得品赏。你是否看到木星表面被故事主人公称作“大海豚”的风暴眼?你是否注意到地面上人类穿的防护服和太空中所穿的航天服有什幺不同?这些细节都在这本宇宙题材的科幻绘本中一一呈现,让读者们从工程设计角度去欣赏和体会,启发孩子们思考细节背后的原因,不失为一本科学技术启蒙的好书。

最后是阅读篇。在阅读绘本故事的过程中,也许孩子们会问出这样的一些问题,太阳未来真的会膨胀,把地球吞没吗?利用木星给地球加速,真的可以实现吗?点燃木星,并产生冲击波推离地球的做法可行吗?家长可以从两个角度去引导孩子们思考和进一步学习。第一个角度便是从科学角度和孩子谈谈,启发孩子进一步查找资料,寻找答案。未来,太阳真的会膨胀,成为一颗红巨星,届时它会将现在地球所处的轨道包裹在内,但那将发生在约50亿年之后。按照绘本中的方式,人类能否点燃木星呢?真实的情况是,即使地球表面所有大气都被木星吸走,如果均匀分布,木星中氧气的占比只有约十亿分之一,远不能被点燃……

第二个角度是从文学创作角度和孩子交流。一个科幻作品并不需要做到毫无科学上的漏洞,科幻作品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激发想象力,激发探索世界的兴趣,引发有关人类、宇宙、科技和自我的深层思考。如果家长想让孩子们自由地探索,不妨扫描下封底的二维码,进入神奇的AR世界,里面不仅充满硬核的科普知识,还能带来“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通过阅读《流浪地球电影改编绘本》,陪伴孩子共同经历一次充满科幻气质的“回家”之旅,让我们的心不再流浪,永远充满爱和希望。

作者系天体物理博士